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索中国法治特点和发展路径。

内容简介

“法治”包含了“良法”和“善治”两个要素。“良法”指向的是“法律意识”,要求学法、知法、懂法、明法,“善治”对应的是“法治思维”,旨在守法、用法、遵法、信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法治的首要问题,已经从“良法”转向了“善治”,从规范层面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转向了实践层面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以“健全法制”为宗旨的“法的制定”转向了以“法治信仰”为归宿的“法的实施”,从抽象静态的“法律关系”转向了具体动态的“法民关系”。

本书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在于:什么是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和内在逻辑?从“法”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将会面临哪些实践难题和现实制约?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奉行科层主义的“专职法治”与贯彻群众路线的“民本法治”这两条路径之间的二元变奏,呈现的是怎样的法治道路和法治理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言
  • 导论 法治的中国道路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 一、 法治之间的孝公难题
  • 二、 路径之一:商鞅变法的“专职法治”
  • 三、 现代西方的“专职法治”
  • 四、 路径之二:当代中国的“民本法治”
  • 五、 法治的两条路径
  • 六、 探索法治的中国道路
  • 第一章 法治建立的孝公难题
  • 一、 法治建立的孝公难题
  • 二、 中西法治的殊归同途
  • 三、 制度革新的变法常治
  • 四、 法令立之的溯及既往
  • 五、 旦夕之间的法治成败
  • 六、 普天之下的吏民之别
  • 七、 孝公难题的现代品格
  • 第二章 法治思维的基本原则
  • 一、 界定法治的基本原则
  • 二、 法律传递的明知原则
  • 三、 法律遵守的用之原则
  • 四、 法律实施的如一原则
  • 五、 法律执行的无私原则
  • 六、 “法官授法”和“禁屋藏法”
  • 七、 法治原则的普遍意蕴
  • 第三章 法律移植的学术异化
  • 一、 立法移植与法学继受
  • 二、 继受法学的非专业化与移植立法的非职业化
  • 三、 移植型法治的法学悖谬
  • 四、 有“法”无“治”的内在原因
  • 五、 “面对中国”的法学和面对“中国的法学”
  • 第四章 专职司法的民主困境
  • 一、 司法改革的思想麻雀
  • 二、 法官之治:有别于科学和民主的法治实践
  • 三、 司法改革的两个问题:法律职业化和司法独立化
  • 四、 专职司法的内在困境
  • 第五章 行政法治的伦理困境
  • 一、 从“行政强拆”到“司法强拆”:法治何以暴力?
  • 二、 “行政执法化”:行政法治的历史进程
  • 三、 科层主义的法治原则
  • 四、 权力制衡与绝对权力
  • 五、 专职分化与相对腐败
  • 六、 法律至上与政法冲突
  • 七、 结语:行政法治的正当基础
  • 第六章 民本法治的群众路线
  • 一、 法律遇到秋菊时
  • 二、 法盲与法治:一种知识视角
  • 三、 法治与法盲:一种权力视角
  • 四、 变法与法治的“精英主义”
  • 五、 普法与法治的“群众路线”
  • 六、 坚持法治的群众路线
  • 第七章 法治改革的双重诉求
  • 一、 村长的困惑:中国政治的深层追问
  • 二、 打什么官司:官民矛盾的官方解决
  • 三、 秋菊的说法:官员行为的政府责任
  • 四、 村长的说法:行政执法的政治条件
  • 五、 公家的说法:公私兼顾的官方逻辑
  • 六、 法律的说法:形式理性的法治逻辑
  • 七、 双重的追问:两全其美的政治诉求
  • 八、 未解的难题:艺术作品的现实寓意
  • 第八章 法治转型的思想实验
  • 一、 “孝公难题”的“秋菊困惑”
  • 二、 商鞅战秋菊:实验场景的建构
  • 三、 实验分析之一:单薄的知识壁垒
  • 四、 实验分析之二:脆弱的权力壁垒
  • 五、 实验分析之三:专职法治的权力悖论
  • 六、 商鞅派?秋菊派?
  • 七、 结语:寻求和谐法治
  • 结语 法治的中国理想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吾爱真理,亦爱吾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