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区块链核心知识讲解,涵盖技术、经济、法律等多个维度,提供全面理解区块链的精华套装版。
内容简介
区块链技术是一门基于综合知识的创新,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未来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我们国家提倡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技术基于密码学、计算机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区块链核心知识讲解 精华套装版》用一个系列,四本书,从多个维度来讲解区块链的基础知识,让学习者完整理解区块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史,区块链的发展和未来,图灵机的相关概念、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网络的发展、与5G相关的概念、分布式相关的技术、区块链的孕育与发展、存储系统、I/O设备、应用软件、以太坊的虚拟机等,区块链经济模型中会涉及的经济学知识、传统货币的知识、数字货币和更广泛的通证概念、区块链经济模型中主要利益方和这些利益方的主要职责、经济模型中的通证管理和治理问题,以及涉及的监管和法律问题等。从外部和普通人的角度(非技术角度)介绍了区块链和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主要包括区块链的发展和支撑技术、区块链的热点概念、数字货币交易所、区块链的主要应用、区块链领域的风险和挑战与相关政策和鼓励方向等。也从技术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区块链的各种组成技术,以及区块链的应用与经济模型的初步认识,主要包括孕育区块链的技术、区块链的重要技术部分、密码学、国密算法、信息认证技术、分布式技术、区块链的应用等。
目录
- 封面
- 版权信息
- 总目录
- 区块链知识:大众普及版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
- 阅读导引
- 第1章 区块链简介
- 1.1 区块链的诞生
- 1.2 什么是区块链
- 1.3 区块链的特点
- 1.4 区块链的类型
- 1.5 区块链中的经济模型
- 第2章 区块链的发展与支撑技术
- 2.1 起源
- 2.2 比特币
- 2.2.1 中本聪是谁
- 2.2.2 比特币的原理和运转机制
- 2.2.3 外界对区块链的误解
- 2.3 区块链1.0、2.0、3.0
- 2.3.1 区块链1.0
- 2.3.2 区块链2.0
- 2.3.3 区块链3.0
- 2.4 大事记
- 2.4.1 比特币产生之前(1970—2008年)
- 2.4.2 比特币的诞生与发展(2008—2010年)
- 2.4.3 对比特币的质疑与关注(2011—2014年)
- 2.4.4 区块链成为热门话题(2015—2017年)
- 2.4.5 2017年9月4日之后
- 2.4.6 国内大公司发展情况
- 2.5 区块链技术支撑
- 2.5.1 密码学的发展
- 2.5.2 硬件与软件的发展
- 2.5.3 网络的发展
- 2.5.4 分布式计算与共识协议
- 2.5.5 数字货币的前期探索
- 2.6 区块链的经济学基础与思想起源
- 第3章 区块链的相关热点概念
- 3.1 什么是挖矿
- 3.2 币圈简介
- 3.2.1 币圈的数字货币分类
- 3.2.2 国内币圈相关产业
- 3.2.3 币圈一些常见名词的意义
- 3.3 矿圈简介
- 3.3.1 矿机的发展
- 3.3.2 矿场与矿池
- 3.3.3 矿圈的人与事
- 3.3.4 国内的三大矿机公司
- 3.4 链圈简介
- 3.4.1 公有链的几个阶段与代表
- 3.4.2 联盟链的发展与三个典型代表
- 3.4.3 国内在区块链领域成就较多的公司
- 3.5 皮书
- 3.5.1 皮书简介
- 3.5.2 区块链白皮书
- 3.6 ICO与各种IXO
- 第4章 数字货币和数字钱包
- 4.1 数字货币
- 4.1.1 数字货币的定义
- 4.1.2 常见的数字货币
- 4.1.3 稳定币
- 4.2 数字钱包
- 4.2.1 什么是数字钱包
- 4.2.2 常见名词
- 4.2.3 钱包的安全性
- 4.2.4 常见钱包
- 第5章 数字货币交易所
- 5.1 传统交易所
- 5.2 数字货币交易所简介
- 5.2.1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起源
- 5.2.2 数字交易所简史
- 5.2.3 基本的金融术语和概念
- 5.2.4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分类
- 5.2.5 交易所的盈利模式
- 5.2.6 交易所开发的常见功能与安全
- 5.3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监管
- 5.3.1 国内监管
- 5.3.2 国外监管
- 5.4 2018 年全球前20的数字货币交易所
- 5.5 国内的三大数字货币交易所
- 5.5.1 火币
- 5.5.2 币安
- 5.5.3 OKCoin(数字货币交易所的黄埔军校)
- 第6章 当前区块链的应用
- 6.1 应用场景总述
- 6.2 盘点区块链中36个常见的应用
- 6.3 数据保全与不可篡改鉴定
- 6.4 区块链电子发票
- 6.5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 第7章 区块链领域的风险与挑战、安全、监管与危害
- 7.1 风险与挑战
- 7.2 安全问题
- 7.3 KYC与AML
- 7.3.1 KYC(了解你的客户)
- 7.3.2 AML(反洗钱)
- 7.3.3 数字货币领域的KYC与AML
- 7.4 监管的发展与法律的完善
- 7.4.1 基本的监管问题
- 7.4.2 肖飒演讲中谈到的5个问题
- 7.4.3 基于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法律挑战
- 7.4.4 一些对区块链监管的思考和建议
- 7.5 传销危害
- 7.5.1 庞氏骗局与传销
- 7.5.2 数字货币适合传销的三大特点
- 7.5.3 数字货币在国内传销泛滥
- 第8章 相关的政策态度与发展需求
- 8.1 中国中央政策
- 8.1.1 ICO监管
- 8.1.2 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 8.1.3 严厉监管(2013—2014年)
- 8.1.4 积极应对(2015—2016年)
- 8.1.5 2017年后倡导无币区块链
- 8.1.6 2018年中央部委及行业协会相关区块链政策法规
- 8.1.7 2019年后鼓励发展区块链技术
- 8.2 教育领域倡导的方向
- 8.3 中国地方政策
- 8.3.1 北京:最高支持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 8.3.2 上海:出台金融区块链指导政策
- 8.3.3 广州:每年2亿元财政投入扶持区块链产业
- 8.3.4 深圳: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 8.3.5 重庆:大力支持新型产业发展
- 8.3.6 浙江:区块链打造成未来产业
- 8.4 各个国家监管
- 8.4.1 美国:拥抱技术拒绝封杀
- 8.4.2 俄罗斯:区块链正在成为俄罗斯的“国家战略”
- 8.4.3 英国:监督不监管
- 8.4.4 日本:承认加密货币为合法支付手段
- 8.4.5 韩国:监管肯定要来,只是时间问题
- 8.5 国内区块链领域相关发展
- 8.5.1 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
- 8.5.2 我国区块链发展趋势
- 8.6 人才需求与招聘
- 8.6.1 2018 年中国区块链人才现状白皮书
- 8.6.2 2020 年中国区块链人才发展研究报告
- 附录 常见区块链名词解释
- 参考文献
- 区块链知识:技术普及版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
- 阅读导引
- 第1章 总览区块链
- 1.1 区块链的诞生与发展
- 1.2 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 1.3 区块链的灵魂——共识算法
- 1.4 区块链的骨骼——加密算法
- 1.5 区块链的核武器——经济模型
- 第2章 产生区块链的技术孕育
- 2.1 密码学的发展支持
- 2.1.1 区块链史前记事
- 2.1.2 区块链诞生之前的十年
- 2.2 网络发展的支持
- 2.2.1 网络的发展史
- 2.2.2 移动网络的发展
- 2.2.3 未来网络支持5G和6G
- 2.3 分布式计算的发展和支持
- 2.4 其他技术支持
- 第3章 中本聪论文中包含的知识点
- 3.1 交易
- 3.2 时间戳服务器
- 3.3 工作量证明
- 3.4 网络
- 3.5 激励机制
- 3.6 回收硬盘空间
- 3.7 简化的支付确认
- 3.8 价值的组合与分割
- 3.9 隐私
- 3.10 计算
- 3.11 总结
- 第4章 密码学
- 4.1 使用密码学的注意事项
- 4.2 密码的常见分类
- 4.3 对称加密
- 4.3.1 DES
- 4.3.2 三重DES加密算法
- 4.3.3 AES
- 4.3.4 Rijndael
- 4.3.5 对称密码算法的选择
- 4.4 分组密码
- 4.4.1 分组密码的模式
- 4.4.2 ECB模式
- 4.4.3 CBC模式
- 4.4.4 CFB模式
- 4.4.5 OFB模式
- 4.4.6 CTR模式
- 4.4.7 分组密码模式的选择
- 4.5 非对称加密
- 4.5.1 密钥配送问题
- 4.5.2 非对称加密算法
- 4.5.3 时钟运算
- 4.5.4 RSA
- 4.5.5 椭圆曲线密码ECC
- 4.5.6 其他非对称加密
- 4.6 混合密码系统
- 4.6.1 混合密码系统概述
- 4.6.2 加密
- 4.6.3 解密
- 4.6.4 高强度的混合密码系统
- 4.7 随机数
- 4.7.1 随机数的性质
- 4.7.2 伪随机数生成器
- 4.7.3 对伪随机数生成器的攻击
- 第5章 国密算法
- 5.1 SM1算法简述(对称加密)
- 5.2 SM2算法简述(非对称加密)
- 5.3 SM3算法简述(哈希函数)
- 5.4 SM4算法简介(分组密码)
- 5.5 其他国密算法SM7、SM9、SSF33算法
- 5.6 国密的应用场景
- 第6章 信息认证
- 6.1 单向散列函数——获取消息的“指纹”
- 6.1.1 什么是单向散列函数
- 6.1.2 单向散列函数的实际应用
- 6.1.3 单向散列函数的具体例子
- 6.1.4 对单向散列函数的攻击
- 6.2 消息认证码——消息被正确传送了吗
- 6.2.1 消息认证码
- 6.2.2 消息认证码的应用实例
- 6.2.3 消息认证码的实现方法
- 6.2.4 认证加密
- 6.2.5 HMAC的详细介绍
- 6.2.6 对消息认证码的攻击
- 6.2.7 消息认证码无法解决的问题
- 6.3 数字签名——消息到底是谁写的
- 6.3.1 数字签名
- 6.3.2 数字签名的方法
- 6.3.3 对数字签名的疑问
- 6.3.4 数字签名的应用实例
- 6.3.5 通过RSA实现数字签名
- 6.3.6 其他数字签名
- 6.3.7 对数字签名的攻击
- 6.4 各种密码技术的对比
- 6.5 证书——为公钥加上数字签名
- 6.5.1 公钥证书
- 6.5.2 公钥基础设施
- 6.5.3 对证书的攻击
- 第7章 分布式系统
- 7.1 分布式系统简介
- 7.2 节点与网络
- 7.3 时间与顺序
- 7.4 一致性理论
- 7.5 Paxos算法与Raft算法
- 7.5.1 Paxos算法
- 7.5.2 Raft算法
- 7.6 P2P对等网络技术
- 第8章 共识算法
- 8.1 什么是共识算法
- 8.2 共识算法的相关理论
- 8.2.1 FLP不可能定理
- 8.2.2 CAP原理
- 8.2.3 拜占庭将军问题
- 8.2.4 DSS猜想
- 8.3 常见的共识算法
- 8.3.1 根据处理异常情况的分类
- 8.3.2 PoW工作量证明机制
- 8.3.3 PoS权益证明机制
- 8.3.4 DPoS股份授权证明机制
- 8.3.5 PoA权威证明机制
- 8.3.6 PBFT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
- 8.3.7 DAG有向无环图算法
- 8.3.8 PoW与PoS的区别
- 第9章 区块链中的其他技术
- 9.1 常见的数据结构
- 9.1.1 哈希指针与哈希链表
- 9.1.2 有向无环图
- 9.1.3 Merkle Tree
- 9.1.4 Trie Tree
- 9.1.5 Patricia Tree与MPT
- 9.1.6 布隆过滤器
- 9.2 钱包地址
- 9.2.1 比特币地址生成原理
- 9.2.2 以太坊的地址生成原理
- 9.2.3 助记词原理
- 9.2.4 私钥、助记词、KeyStore的简单区别
- 9.3 区块链中的隐私技术
- 9.3.1 区块链中的化名与匿名
- 9.3.2 混币技术
- 9.3.3 环签名
- 9.3.4 盲签名
- 9.3.5 零知识证明
- 9.3.6 同态加密
- 9.3.7 安全多方计算
- 9.4 侧链与跨链
- 9.4.1 侧链技术
- 9.4.2 跨链技术
- 9.4.3 分片技术
- 9.4.4 双向锚定
- 9.5 其他知识点
- 9.5.1 UTXO
- 9.5.2 P2PKH、Multisig和P2SH
- 9.5.3 软分叉与硬分叉
- 9.5.4 闪电网络
- 9.5.5 雷电网络
- 9.5.6 星际文件系统
- 9.5.7 预言机
- 9.5.8 UPnP与NAT
- 第10章 区块链应用
- 10.1 区块链的分类
- 10.1.1 公有链
- 10.1.2 联盟链
- 10.1.3 私有链
- 10.2 区块链1.0、区块链2.0和区块链3.0
- 10.2.1 区块链的发展阶段
- 10.2.2 区块链1.0
- 10.2.3 区块链2.0
- 10.2.4 区块链3.0
- 10.3 智能合约
- 10.3.1 智能合约简介
- 10.3.2 比特币的脚本语言
- 10.3.3 以太坊对智能合约的支持
- 10.3.4 传统合约与智能合约
- 10.3.5 其他内容
- 10.4 主要应用场景
- 10.4.1 技术成熟度曲线
- 10.4.2 基于数字货币的应用
- 10.4.3 基于智能合约的应用
- 10.4.4 基于不可篡改性的应用
- 10.4.5 基于其他特点的应用
- 10.5 代表性的区块链公有链
- 10.5.1 比特币
- 10.5.2 以太坊
- 10.5.3 EOS
- 10.6 当前区块链存在的问题
- 10.6.1 性能问题
- 10.6.2 隐私问题
- 10.6.3 安全问题
- 10.6.4 监管问题
- 第11章 区块链经济模型
- 11.1 区块链中的经济模型简介
- 11.2 经济模型包含的主要内容
- 11.2.1 通证的基本信息
- 11.2.2 项目利益方
- 11.2.3 通证的激励与消费规则
- 11.2.4 项目资金的募集方式
- 11.2.5 项目资金与通证的后期管理
- 11.3 典型的经济模型
- 11.3.1 案例一:比特币
- 11.3.2 案例二:以太坊
- 11.3.3 案例三:多通证的经济模型Steemit
- 11.3.4 案例四:存储项目Filecoin
- 11.3.5 案例五:跨链经济模型
- 11.4 价值互联网
- 总结
- 附录A 区块链常见术语
- 附录B 中本聪论文英文原版
- 参考文献
- 图灵区块链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
- 阅读导引
- 第1章 图灵与图灵机
- 1.1 图灵简介
- 1.2 图灵机
- 1.2.1 图灵机的起源
- 1.2.2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 1.2.3 哪些问题是可判定的,哪些问题是不可判定的
- 1.2.4 图灵机的诞生
- 1.2.5 图灵机——可计算理论的“副产物”
- 1.2.6 图灵机的意义——探索计算的极限
- 1.2.7 图灵机的工程化实现——迈可1型
- 1.3 图灵测试
- 1.3.1 什么是图灵测试
- 1.3.2 图灵测试的局限性
- 1.3.3 新图灵测试
- 1.4 图灵完备与图灵等价
- 1.5 图灵奖
- 1.5.1 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 1.5.2 各国获奖情况
- 1.5.3 华人学者姚期智
- 1.5.4 2018年图灵奖
- 第2章 冯·诺伊曼与冯诺伊曼结构
- 2.1 冯·诺伊曼简介
- 2.1.1 主要成就
- 2.1.2 生平
- 2.2 冯诺伊曼结构
- 2.2.1 简介
- 2.2.2 核心思想
- 2.2.3 功能和组成
- 2.2.4 局限性
- 2.3 非冯诺伊曼结构
- 2.3.1 非冯诺伊曼化
- 2.3.2 哈佛结构
- 2.3.3 区别与比较
- 2.3.4 计算机的发展
- 2.3.5 范式边界
- 2.4 区块链领域的结构
- 2.4.1 区块链发展的基础
- 2.4.2 区块链的可能结构
- 第3章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
- 3.1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 3.1.1 电子计算机的史前阶段
- 3.1.2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
- 3.1.3 第四代计算机
- 3.1.4 计算机的主要分类
- 3.1.5 计算机性能的发展方向
- 3.1.6 计算机的未来
- 3.2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 3.2.1 史前软件
- 3.2.2 第一代软件(1946—1953年)
- 3.2.3 第二代软件(1954—1964年)
- 3.2.4 第三代软件(1965—1970年)
- 3.2.5 第四代软件(1971—1989年)
- 3.2.6 第五代软件(1990年至今)
- 3.3 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 3.3.1 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 3.3.2 软件危机
- 3.3.3 软件工程
- 3.4 软件的几个大类
- 3.4.1 操作系统及其发展简史
- 3.4.2 编程语言的发展
- 3.4.3 应用软件及其发展
- 3.5 网络的发展
- 3.6 总结
- 第4章 操作系统
- 4.1 操作系统的发展
- 4.1.1 第一代:状态机操作系统(1940年以前)
- 4.1.2 第二代: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端操作系统(20世纪40年代)
- 4.1.3 第三代: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50年代)
- 4.1.4 第四代: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60年代)
- 4.1.5 第五代:分时与实时操作系统(20世纪70年代)
- 4.1.6 第六代:现代操作系统(1980年以后)
- 4.2 操作系统分类
- 4.2.1 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 4.2.2 UNIX与Linux
- 4.2.3 手机操作系统
- 4.3 操作系统架构
- 4.3.1 Linux内核与主要模块
- 4.3.2 Linux内存管理
- 4.3.3 Linux进程管理
- 4.3.4 Linux 文件系统
- 4.3.5 Linux Shell
- 4.3.6 I/O设备管理
- 4.4 操作系统的生态
- 4.4.1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生态
- 4.4.2 当前生态与发展
- 4.4.3 Linux相关概念
- 4.5 鸿蒙操作系统
- 第5章 网络的发展
- 5.1 网络
- 5.1.1 网络的作用
- 5.1.2 单主机联机终端
- 5.1.3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
- 5.1.4 互联网的诞生与商用的开始
- 5.1.5 网络阶段的划分
- 5.2 网络技术简介
- 5.2.1 网络的分类
- 5.2.2 网络协议
- 5.2.3 网络七层模型
- 5.2.4 TCP/IP
- 5.2.5 IPv4与IPv6
- 5.3 互联网
- 5.3.1 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
- 5.3.2 互联网1.0阶段的传统广告业数据化
- 5.3.3 互联网2.0阶段的内容产业数据化
- 5.3.4 移动互联网阶段的生活服务业数据化
- 5.3.5 物联网与价值互联网
- 5.4 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 5.5 网络的未来发展
- 第6章 5G网络通信技术
- 6.1 5G网络通信技术简介
- 6.1.1 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史
- 6.1.2 5G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势
- 6.1.3 再看冯诺伊曼结构
- 6.1.4 硬盘与总线的传输速度
- 6.2 5G网络的需求和场景
- 6.2.1 5G网络的三大性能与两大特有能力
- 6.2.2 5G网络的三大应用场景
- 6.2.3 5G网络的普及
- 6.2.4 中国信通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
- 6.2.5 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6.3 全球5G网络研发的进展
- 6.3.1 全球5G网络产业的发展现状
- 6.3.2 中国5G网络处在全球什么位置
- 6.3.3 5G网络商用牌照为何提前发放
- 6.4 5G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 6.4.1 5G网络与4G网络的对比
- 6.4.2 5G网络的六大基本特点
- 6.4.3 5G网络射频技术的分类
- 6.4.4 5G网络的关键技术
- 6.5 5G网络对价值互联网的意义
- 6.6 6G的探索
- 第7章 分布式技术
- 7.1 分布式简介
- 7.2 分布式中的关键技术
- 7.3 分布式应用中的场景分类
- 7.4 分布式的设计模式
- 7.5 工程应用
- 7.6 分布式与区块链
- 第8章 区块链的孕育与发展
- 8.1 区块链的孕育
- 8.1.1 区块链史前记事
- 8.1.2 区块链诞生的前10年
- 8.2 区块链的发展阶段
- 8.2.1 区块链的三个发展阶段
- 8.2.2 区块链1.0
- 8.2.3 区块链2.0
- 8.2.4 区块链3.0
- 8.3 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 8.3.1 区块链的特点
- 8.3.2 数字货币与数字资产
- 8.3.3 智能合约的应用
- 8.3.4 不可篡改性
- 8.3.5 其他特点的应用
- 8.4 区块链当前的问题
- 8.5 区块链的可能结构
- 第9章 存储系统
- 9.1 传统存储简介
- 9.1.1 存储的作用
- 9.1.2 存储的不同分类维度
- 9.1.3 硬盘
- 9.2 云存储的特点与应用
- 9.2.1 云存储
- 9.2.2 云存储的实现前提
- 9.2.3 云存储的目标与优势
- 9.2.4 云存储的分类
- 9.2.5 云存储的发展趋势
- 9.3 区块链存储
- 9.3.1 区块链存储的技术准备
- 9.3.2 区块链存储的优势与不足
- 9.4 区块链存储的实现案例
- 9.5 存储的未来
- 第10章 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
- 10.1 传统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
- 10.1.1 输入设备
- 10.1.2 输出设备
- 10.1.3 输入/输出设备的速度
- 10.2 计算机的系统总线与接口
- 10.2.1 各个部件的两种连接方式
- 10.2.2 总线的两种传输方式
- 10.2.3 总线的结构图
- 10.2.4 总线分类与性能指标
- 10.2.5 总线控制
- 10.2.6 I/O接口
- 10.2.7 I/O接口的基本功能
- 10.2.8 I/O控制方式
- 10.3 区块链上的输入与输出设备
- 10.3.1 链内链外的通信与预言机
- 10.3.2 区块链为什么需要预言机
- 10.3.3 预言机的应用场景
- 10.3.4 预言机项目和解决方案
- 10.4 区块链中需要哪些输入与输出设备
- 第11章 处理器与计算
- 11.1 计算机处理器
- 11.1.1 中央处理器
- 11.1.2 CPU的基本功能
- 11.1.3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CPU发展
- 11.2 高性能计算
- 11.2.1 高性能计算简介
- 11.2.2 分布式计算
- 11.3 区块链中的处理器与计算
- 第12章 应用软件
- 12.1 传统应用软件
- 12.1.1 应用软件简介
- 12.1.2 从早期的单机软件到中心化软件
- 12.1.3 应用软件的常见分类
- 12.2 网络时代的应用软件
- 12.2.1 大型主机时代的中心化
- 12.2.2 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共享需求
- 12.2.3 C/S结构
- 12.2.4 B/S结构
- 12.2.5 C/S结构与B/S结构的优缺点
- 12.2.6 分布式系统
- 12.3 中心化应用的充分发展
- 12.3.1 促进中心化应用蓬勃发展的动力
- 12.3.2 为去中心化积累条件
- 12.4 去中心化应用的发展
- 12.4.1 中心化应用的问题
- 12.4.2 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 12.4.3 分布式领域中冯诺伊曼模型的变化
- 12.5 未来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互补
- 第13章 以太坊虚拟机
- 13.1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
- 13.1.1 比特币脚本
- 13.1.2 Vitalik对以太坊的初衷
- 13.2 初识以太坊虚拟机
- 13.2.1 什么是虚拟机
- 13.2.2 以太坊虚拟机
- 13.2.3 EVM的特点
- 13.3 详解以太坊虚拟机
- 13.3.1 以太坊虚拟机的原理
- 13.3.2 EVM的主要执行流程
- 13.4 以太坊虚拟机的缺陷与不足
- 13.4.1 引言
- 13.4.2 256bit整数
- 13.4.3 EVM的内存分配模型
- 13.4.4 bytecode大小
- 13.4.5 缺少标准库
- 13.4.6 Gas经济模型中的博弈论
- 13.4.7 难以调试和测试
- 13.4.8 总结
- 第14章 共识协议
- 14.1 共识协议简介
- 14.2 常见的共识算法
- 14.2.1 根据处理的异常情况进行分类
- 14.2.2 工作量证明机制
- 14.2.3 权益证明机制
- 14.2.4 股份授权证明机制
- 14.2.5 有向无环图
- 14.2.6 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
- 14.3 是否有完美的共识机制
- 14.3.1 好的共识机制需要考虑的问题
- 14.3.2 不同类型的区块链的共识机制
- 14.4 冯诺伊曼结构中是否有共识协议
- 第15章 智能合约与上层事物
- 15.1 智能合约简介
- 15.2 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 15.2.1 什么是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 15.2.2 DAPP的核心服务
- 15.3 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
- 15.4 DAO与DAC
- 15.4.1 DAO/DAC简介
- 15.4.2 DAO的安全事情
- 15.5 智能合约的安全性问题
- 15.5.1 以太坊智能合约安全
- 15.5.2 智能合约的安全概况
- 15.5.3 如何应对智能合约的漏洞
- 第16章 物联网
- 16.1 物联网简介
- 16.2 物联网的特点与应用分类
- 16.3 物联网产业链
- 16.4 NB-IoT与LoRa
- 16.4.1 物联网中的连接
- 16.4.2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 16.5 车联网
- 16.5.1 什么是车联网
- 16.5.2 车联网交互对象
- 16.5.3 车联网的发展历程
- 16.5.4 无人驾驶
- 16.5.5 SAE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对自动驾驶的分级
- 16.5.6 无人驾驶的担忧
- 16.6 区块链对物联网的意义
- 16.6.1 物物之间的价值传递
- 16.6.2 物物之间的控制
- 16.6.3 物物之间的安全
- 16.6.4 物联网对IT技术的新要求
- 第17章 总结
- 17.1 区块链的发展与多种技术的聚合
- 17.2 价值互联网的来临
- 参考文献
- 区块链经济模型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
- 阅读导引
- 第1章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 1.1 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 1.1.1 需求与供给
- 1.1.2 “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
- 1.1.3 “看得见的手”——政府调控
- 1.1.4 经济学中的货币主义
- 1.1.5 流动性偏好与流动性陷阱
- 1.1.6 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 1.2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 1.3 与经济学相关的自由思想
- 1.3.1 哈耶克与货币的非国家化
- 1.3.2 密码朋克、戴伟与B-money、BM与自由货币
- 1.3.3 超主权货币
- 第2章 传统货币
- 2.1 货币的基础知识
- 2.1.1 货币的起源
- 2.1.2 货币的几个发展阶段
- 2.1.3 信用与货币
- 2.2 铸币税
- 2.2.1 铸币税的起源
- 2.2.2 当代铸币税
- 2.2.3 当代铸币税的获取方式
- 2.3 货币的基本职能
- 2.3.1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 2.3.2 购买和支付手段
- 2.3.3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 2.4 货币的供求
- 2.4.1 货币的统计
- 2.4.2 货币的需求
- 2.4.3 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 2.4.4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 2.4.5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 2.4.6 货币的供给
- 2.4.7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 2.5 传统货币的调控手段
- 2.5.1 法定存款准备金
- 2.5.2 再贴现政策
- 2.5.3 公开市场政策
- 2.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2.6.1 通货膨胀
- 2.6.2 通货紧缩
- 2.7 利率、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
- 2.7.1 利率与利息理论
- 2.7.2 汇率
- 2.7.3 国际货币体系
- 2.7.4 国际金本位体系
- 2.7.5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悖论
- 2.7.6 牙买加体系
- 第3章 数字货币与通证Token
- 3.1 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电子货币和加密货币
- 3.2 数字货币(通证Token)的主要分类
- 3.3 非国家数字货币
- 3.3.1 支付型数字货币(通证Token)
- 3.3.2 应用型数字货币(通证Token)
- 3.3.3 资产型数字货币(通证Token)
- 3.3.4 稳定币
- 3.3.5 隐私货币
- 3.3.6 山寨币和空气币
- 3.4 法定数字货币与Libra
- 3.4.1 中国央行的DCEP
- 3.4.2 美、日、欧央行进度
- 3.4.3 其他部分央行进度
- 3.4.4 Libra
- 3.5 数字货币中的传统经济问题
- 3.5.1 数字货币的铸币税
- 3.5.2 数字货币的供求与通货膨胀
- 3.5.3 数字货币的利率与汇率
- 第4章 区块链经济模型理论
- 4.1 私有链与联盟链的经济模型
- 4.2 区块链经济模型中的主要内容
- 4.2.1 通证的名称与符号
- 4.2.2 计量单位与数据精度
- 4.2.3 通证的总量或初始总量
- 4.2.4 通证的释放规则、增发(或回笼)规则
- 4.2.5 经济模型中的主要利益方与利益分配
- 4.2.6 通证的激励与消费规则
- 4.2.7 通证的价值来源
- 4.3 经济模型的主要问题
- 4.4 经济模型的后期调整
- 结论
- 第5章 经济模型中的主要利益方
- 5.1 项目团队
- 5.1.1 团队的组成
- 5.1.2 团队的主要工作
- 5.1.3 团队的利益与限制
- 5.2 基金会及其主要职能
- 5.2.1 基金会的案例
- 5.2.2 基金会的通证流动性控制与数量调控
- 5.2.3 基金会的货币稳定与外汇储备
- 5.2.4 基金会的其他金融职能设想
- 5.2.5 基金会对项目发展的直接支持
- 5.2.6 基金会对项目生态发展的支持
- 5.3 应用参与者
- 5.3.1 直接参与者
- 5.3.2 生态参与者
- 5.4 投资方
- 5.5 社区
- 第6章 经济模型中数字货币(通证)的管理
- 6.1 数字货币(通证)的发行
- 6.1.1 ICO
- 6.1.2 STO
- 6.1.3 IBO
- 6.1.4 各种IXO
- 6.2 数字货币(通证)的流通管理
- 6.2.1 传统货币流通问题与管理
- 6.2.2 数字货币中的流通问题
- 6.2.3 数字货币的增发与销毁
- 6.3 数字货币(通证)前期的应用
- 6.3.1 交易功能
- 6.3.2 质押与进入门槛
- 6.3.3 各种PoS与Staking
- 6.3.4 应用中的消费
- 6.4 数字货币(通证)初期的主要问题
- 第7章 经济模型中的治理机制
- 7.1 社区与社区治理
- 7.1.1 传统社区与治理
- 7.1.2 开源软件社区与治理
- 7.1.3 区块链社区与治理
- 7.1.4 DAO与DAC
- 7.1.5 社区治理中的问题
- 7.2 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 7.3 社区治理的未来发展
- 第8章 经济模型案例分析
- 8.1 比特币经济模型分析(创始案例+货币案例)
- 8.2 以太坊经济模型分析(典型公链案例)
- 8.3 Filecoin经济模型分析(存储应用类案例)
- 8.4 Steemit经济模型分析(多通证案例分析)
- 8.5 跨链经济模型案例
- 8.6 币安BNB经济模型分析(交易所案例分析)
- 8.7 当前区块链经济模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章 区块链经济模型涉及的监管与法律
- 9.1 传统金融监管
- 9.1.1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 9.1.2 金融监管组织与成本
- 9.1.3 国际金融监管、《巴塞尔协议》与新资本协议
- 9.2 KYC与AML
- 9.2.1 KYC(了解你的客户)
- 9.2.2 AML(反洗钱)
- 9.2.3 数字货币领域的KYC与AML
- 9.3 区块链经济模型涉及的监管
- 9.3.1 通证经济的一些特点
- 9.3.2 数字货币(通证)的监管挑战
- 9.3.3 主要国家的监管态度与监管方式
- 第10章 股权融资与通证融资
- 10.1 传统融资工具
- 10.2 股权融资
- 10.2.1 投资方、投资额与出让比例
- 10.2.2 投前文件与交割文件
- 10.2.3 估值条款与估计调整条款
- 10.2.4 公司治理与控制权条款
- 10.2.5 常见优先权条款
- 10.2.6 投资者保护条款与其他
- 10.2.7 股权融资的退出方式
- 10.3 股权融资的案例分析
- 10.4 通证融资
- 10.4.1 投资方、投资额与出让比例
- 10.4.2 投前文件与交割物
- 10.4.3 项目估值与估值条款
- 10.4.4 项目治理与投资者保护
- 10.4.5 通证融资的退出方式
- 10.5 通证融资的案例分析
- 10.6 股权融资与通证融资的区别
- 10.7 股权融资与通证融资的组合使用
- 第11章 从经济模型看区块链的影响力
- 11.1 不能说谎的社会,三体人不能说谎是真的
- 11.2 有质押的PoS比纯算力的PoW更强大
- 11.3 科斯定理现象更显著,一切会更加自动化
- 11.4 价值互联网的来临与物联网的发展
- 参考文献
出版方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5年,是一家综合性的中央级出版社。1995年获得电子出版权,2005年获得音像制品出版权。主要以学术出版为主体,以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出版格局。2011年新设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学术出版基金,继续为学术出版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