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报道文化行业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与实践的文化类学术期刊。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文章:《论汉字的“诗性智慧”》《朱熹的“平淡”理论建构》《文学作品与场外理论的融合》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编委会
  • 专栏名家访谈
  • 攀援在美学与诗学的道路上
  • 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观和文学批评学术史的双向拓展
  • 基于知识学模式的文学理论反思性研究
  • 中国文论
  • 论汉字的“诗性智慧”
  • 朱熹的“平淡”理论建构
  • 一 “文道合一”:“平淡”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 二 “心统情性”:“平淡”人格的特征与养成
  • 三 多重内涵:“平淡”理论内涵构成
  • 清末民初文学译者群体的典型思想探微
  • 一 树立正确的虚构观
  • 二 重视内蕴丰富的文学形象
  • 三 提倡中西结合的典型化手法
  • 四 结语
  • 文学作品与场外理论的融合
  • 一 文学理论话语生成的基本事实
  • 二 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特点
  • 三 文学理论研究远景的基本轮廓
  • 西方文论
  • 作为认知观念的空间:不同的认知模式与差异的空间
  • 一 物理空间、几何空间与拓扑空间(几何学)
  • 二 地理学的空间:地理、地点/场地(place)与地图
  • 三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空间理论
  • 四 结语
  • 符号学视域中的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为研究文本
  • 绪论
  • 一 语言的符号性与蕴含的意识形态隐喻
  • 二 大他者性下的语言符号:经验让位于语言
  • 三 符号自身的多元性:沃尔希洛夫的符号多元观
  • 四 结语
  • 走进罗蒂开启的跨界文论之门
  • 一 文学与政治
  • 二 文学与哲学
  • 三 文学与社会
  • 四 文学与语言
  • 主体资本化的困境与出路:论韩炳哲的精神政治思想
  • 一 由规训到功绩的社会范式转移及其连续性
  • 二 “身体达达主义”与“精神意志生产性”:韩炳哲精神政治的治理技艺
  • 三 韩炳哲精神政治的解放策略及其问题思考
  • 诠释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意义何以生成
  • 一 书写者意图对作品意义的霸权
  • 二 读者地位的凸显与作者原意的放逐
  • 三 文本——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
  • 努斯鲍姆“诗性正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 一 “诗性正义”的提出
  • 二 “诗性正义”实现的可能性
  • 三 “诗性正义”的限度
  • 四 结语
  • 西方文论专题 作品与批评
  • 论基特勒对《德古拉》的媒介化解读
  • 一 《德古拉》的研究视角
  • 二 《德古拉》中的技术媒介
  • 三 《德古拉》的媒介化隐喻
  • 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非西方视域
  • 一 以审视眼光看待西方
  • 二 构建“世界大同”文学观念
  • 三 结语
  • 专题声音与影像:跨媒介文论
  • 数码时代“一战”电影的多重镜像语意呈现
  • 一 反战主题的因袭与变奏
  • 二 数据库叙事深化下的游戏精神
  • 三 实验性与多重性同构的视听语言
  • 四 结语
  • “不确定性”在音乐哲思中的艺术研究
  • 一 不确定性概述
  • 二 音乐中的不确定性
  • 三 谭盾电影音乐——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 四 结语
  • 越轨社会学视域下的中国西部乡村电影研究
  • 一 中国西部乡村电影的相关概念阐释
  • 二 “越轨社会学”中偏差行为的概念阐释
  • 三 中国西部乡村电影中偏差行为的特点
  • 四 “越轨社会学”对中国西部乡村电影创作的启示
  • 五 结语
  • 《梅艳芳》:人物传记影片的创作新变
  • 一 镜语:用“拼图”还原时空
  • 二 叙事:镜像景观下的双向互动
  • 三 文化:香港黄金时代的“赋魅”想象
  • 四 突破:历时与共时观照下的传记片新思考
  • 五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