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古代皇帝们的枕边书,今天管理者的工具书。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案例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

作者华杉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

目录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
  • 版权信息
  • 自序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 卷第一 周纪一(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69年,共35年)
  •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 威烈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402年)
  • 安王元年(庚辰,公元前401年)
  • 安王二年(辛巳,公元前400年)
  • 安王三年(壬午,公元前399年)
  • 安王四年(癸未,公元前398年)
  • 安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
  • 安王六年(乙酉,公元前396年)
  • 安王八年(丁亥,公元前394年)
  • 安王九年(戊子,公元前393年)
  • 安王十一年(庚寅,公元前391年)
  • 安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390年)
  • 安王十三年(壬辰,公元前389年)
  • 安王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 安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
  • 安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385年)
  • 安王十九年(戊戌,公元前383年)
  • 安王二十年(己亥,公元前382年)
  • 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
  • 安王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380年)
  • 安王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379年)
  • 安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378年)
  • 安王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377年)
  • 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376年)
  • 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
  • 烈王三年(戊申,公元前373年)
  • 烈王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 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 烈王六年(辛亥,公元前370年)
  • 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369年)
  • 卷第二 周纪二(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年,共48年)
  •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 显王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
  • 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
  •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 显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
  • 显王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 显王十五年(丁卯,公元前354年)
  • 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 显王十七年(己巳,公元前352年)
  • 显王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
  • 显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
  • 显王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348年)
  • 显王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347年)
  • 显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 显王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344年)
  • 显王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343年)
  •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 显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 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 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 显王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335年)
  • 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
  • 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
  • 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 显王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 显王四十年(壬辰,公元前329年)
  • 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
  • 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 显王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326年)
  • 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325年)
  • 显王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324年)
  • 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323年)
  • 显王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322年)
  • 显王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321年)
  • 卷第三 周纪三(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98年,共23年)
  • 慎靓王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 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319年)
  • 慎靓王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 慎靓王四年(甲辰,公元前317年)
  • 慎靓王五年(乙巳,公元前316年)
  • 慎靓王六年(丙午,公元前315年)
  • 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
  • 赧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 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
  • 赧王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
  • 赧王五年(辛亥,公元前310年)
  • 赧王六年(壬子,公元前309年)
  • 赧王七年(癸丑,公元前308年)
  • 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 赧王九年(乙卯,公元前306年)
  • 赧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
  • 赧王十一年(丁巳,公元前304年)
  • 赧王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
  • 赧王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
  • 赧王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
  • 赧王十五年(辛酉,公元前300年)
  • 赧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
  • 赧王十七年(癸亥,公元前298年)
  • 卷第四 周纪四(公元前297年—公元前273年,共25年)
  • 赧王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
  • 赧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
  • 赧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
  • 赧王二十一年(丁卯,公元前294年)
  • 赧王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293年)
  • 赧王二十三年(己巳,公元前292年)
  • 赧王二十四年(庚午,公元前291年)
  • 赧王二十五年(辛未,公元前290年)
  • 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 赧王二十七年(癸酉,公元前288年)
  • 赧王二十八年(甲戌,公元前287年)
  • 赧王二十九年(乙亥,公元前286年)
  • 赧王三十年(丙子,公元前285年)
  • 赧王三十一年(丁丑,公元前284年)
  • 赧王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83年)
  • 赧王三十三年(己卯,公元前282年)
  • 赧王三十四年(庚辰,公元前281年)
  • 赧王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80年)
  • 赧王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79年)
  • 赧王三十七年(癸未,公元前278年)
  • 赧王三十八年(甲申,公元前277年)
  • 赧王三十九年(乙酉,公元前276年)
  • 赧王四十年(丙戌,公元前275年)
  • 赧王四十一年(丁亥,公元前274年)
  • 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273年)
  • 卷第五 周纪五(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6年,共17年)
  • 赧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
  • 赧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
  • 赧王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70年)
  • 赧王四十六年(壬辰,公元前269年)
  • 赧王四十七年(癸巳,公元前268年)
  • 赧王四十八年(甲午,公元前267年)
  • 赧王四十九年(乙未,公元前266年)
  • 赧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265年)
  • 赧王五十一年(丁酉,公元前264年)
  • 赧王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263年)
  • 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262年)
  • 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 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259年)
  • 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 赧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257年)
  • 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公元前256年)
  • 卷第六 秦纪一(公元前255年—公元前228年,共28年)
  •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
  • 昭襄王五十三年(丁未,公元前254年)
  • 昭襄王五十四年(戊申,公元前253年)
  • 昭襄王五十五年(己酉,公元前252年)
  • 昭襄王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
  • 孝文王元年(辛亥,公元前250年)
  • 庄襄王元年(壬子,公元前249年)
  • 庄襄王二年(癸丑,公元前248年)
  • 庄襄王三年(甲寅,公元前247年)
  • 始皇帝元年(乙卯,公元前246年)
  • 始皇帝二年(丙辰,公元前245年)
  • 始皇帝三年(丁巳,公元前244年)
  • 始皇帝四年(戊午,公元前243年)
  • 始皇帝五年(己未,公元前242年)
  • 始皇帝六年(庚申,公元前241年)
  • 始皇帝七年(辛酉,公元前240年)
  • 始皇帝八年(壬戌,公元前239年)
  • 始皇帝九年(癸亥,公元前238年)
  • 始皇帝十年(甲子,公元前237年)
  • 始皇帝十一年(乙丑,公元前236年)
  • 始皇帝十二年(丙寅,公元前235年)
  • 始皇帝十三年(丁卯,公元前234年)
  • 始皇帝十四年(戊辰,公元前233年)
  • 始皇帝十五年(己巳,公元前232年)
  • 始皇帝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年)
  • 始皇帝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
  • 始皇帝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
  • 始皇帝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 卷第七 秦纪二(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09年,共19年)
  • 始皇帝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
  • 始皇帝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226年)
  • 始皇帝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225年)
  • 始皇帝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224年)
  • 始皇帝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
  • 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
  • 始皇帝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
  • 始皇帝二十七年(辛巳,公元前220年)
  • 始皇帝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219年)
  • 始皇帝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18年)
  • 始皇帝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16年)
  • 始皇帝三十二年(丙戌,公元前215年)
  • 始皇帝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
  • 始皇帝三十四年(戊子,公元前213年)
  • 始皇帝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12年)
  • 始皇帝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11年)
  • 始皇帝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10年)
  • 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 卷第八 秦纪三(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07年,共2年)
  • 二世皇帝二年(癸巳,公元前208年)
  • 二世皇帝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2
  • 版权信息
  • 卷第九 汉纪一(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5年,共2年)
  •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
  • 高帝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 高帝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
  • 卷第十 汉纪二(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3年,共2年)
  •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
  • 高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 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
  • 卷第十一 汉纪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共3年
  • 太祖高皇帝中
  • 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 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
  • 高帝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
  • 卷第十二 汉纪四(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88年,共12年)
  • 太祖高皇帝下
  • 高帝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
  • 高帝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
  • 高帝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
  • 高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
  • 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
  • 孝惠皇帝
  • 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
  • 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
  • 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
  • 惠帝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
  • 惠帝五年(辛亥,公元前190年)
  • 惠帝六年(壬子,公元前189年)
  • 惠帝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
  • 卷第十三 汉纪五(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78年,共10年)
  • 高皇后
  • 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
  • 高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
  • 高后三年(丙辰,公元前185年)
  • 高后四年(丁巳,公元前184年)
  • 高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
  • 高后六年(己未,公元前182年)
  • 高皇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
  • 高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
  • 太宗孝文皇帝上
  • 文帝前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
  • 文帝前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
  • 卷第十四 汉纪六(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70年,共8年)
  • 太宗孝文皇帝中
  • 文帝前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
  • 文帝前四年(乙丑,公元前176年)
  • 文帝前五年(丙寅,公元前175年)
  • 文帝前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
  • 文帝前七年(戊辰,公元前173年)
  • 文帝前八年(己巳,公元前172年)
  • 文帝前九年(庚午,公元前171年)
  • 文帝前十年(辛未,公元前170年)
  • 卷第十五 汉纪七(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55年,共15年)
  • 太宗孝文皇帝下
  • 文帝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
  • 文帝前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 文帝前十三年(甲戌,公元前167年)
  • 文帝前十四年(乙亥,公元前166年)
  • 文帝前十五年(丙子,公元前165年)
  • 文帝前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
  • 文帝后元年(戊寅,公元前163年)
  • 文帝后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
  • 文帝后三年(庚辰,公元前161年)
  • 文帝后四年(辛巳,公元前160年)
  • 文帝后五年(壬午,公元前159年)
  • 文帝后六年(癸未,公元前158年)
  • 文帝后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
  • 孝景皇帝上
  • 景帝前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
  • 景帝前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
  • 卷第十六 汉纪八(公元前154年—公元前141年,共14年)
  • 孝景皇帝下
  • 景帝前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
  • 景帝前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
  • 景帝前五年(己丑,公元前152年)
  • 景帝前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
  • 景帝前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
  • 景帝中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
  • 景帝中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
  • 景帝中三年(甲午,公元前147年)
  • 景帝中四年(乙未,公元前146年)
  • 景帝中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
  • 景帝中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
  • 景帝后元年(戊戌,公元前143年)
  • 景帝后二年(己亥,公元前142年)
  • 景帝后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3
  • 版权信息
  • 卷第十七 汉纪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4年,共7年)
  •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 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
  • 武帝建元二年(壬寅,公元前139年)
  • 武帝建元三年(癸卯,公元前138年)
  • 武帝建元四年(甲辰,公元前137年)
  • 武帝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
  • 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
  • 武帝元光元年(丁未,公元前134年)
  • 卷第十八 汉纪十(公元前133年—公元前125年,共9年)
  •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
  • 武帝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133年)
  • 武帝元光三年(己酉,公元前132年)
  • 武帝元光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
  • 武帝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
  • 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
  • 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
  • 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
  • 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
  • 武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
  •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公元前124年—公元前119年,共6年)
  •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
  • 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
  • 武帝元朔六年(戊午,公元前123年)
  • 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
  • 武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
  • 武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
  • 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
  •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公元前118年—公元前110年,共9年)
  •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
  • 武帝元狩五年(癸亥,公元前118年)
  • 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
  • 武帝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
  • 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
  • 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
  • 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
  • 武帝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
  • 武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
  • 武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
  •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公元前109年—公元前99年,共11年)
  •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
  • 武帝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
  • 武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
  • 武帝元封四年(甲戌,公元前107年)
  • 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
  • 武帝元封六年(丙子,公元前105年)
  • 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
  • 武帝太初二年(戊寅,公元前103年)
  • 武帝太初三年(己卯,公元前102年)
  • 武帝太初四年(庚辰,公元前101年)
  • 武帝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100年)
  • 武帝天汉二年(壬午,公元前99年)
  •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公元前98年—公元前87年,共12年)
  •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
  • 武帝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98年)
  • 武帝天汉四年(甲申,公元前97年)
  • 武帝太始元年(乙酉,公元前96年)
  • 武帝太始二年(丙戌,公元前95年)
  • 武帝太始三年(丁亥,公元前94年)
  • 武帝太始四年(戊子,公元前93年)
  • 武帝征和元年(己丑,公元前92年)
  • 武帝征和二年(庚寅,公元前91年)
  • 武帝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
  • 武帝征和四年(壬辰,公元前89年)
  • 武帝后元元年(癸巳,公元前88年)
  • 武帝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
  •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公元前86年—公元前75年,共12年)
  • 孝昭皇帝上
  • 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
  • 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年)
  • 昭帝始元三年(丁酉,公元前84年)
  • 昭帝始元四年(戊戌,公元前83年)
  • 昭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
  • 昭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
  • 昭帝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
  • 昭帝元凤二年(壬寅,公元前79年)
  • 昭帝元凤三年(癸卯,公元前78年)
  • 昭帝元凤四年(甲辰,公元前77年)
  • 昭帝元凤五年(乙巳,公元前76年)
  • 昭帝元凤六年(丙午,公元前75年)
  •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公元前74年—公元前68年,共7年)
  • 孝昭皇帝下
  • 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上
  • 宣帝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
  • 宣帝本始二年(己酉,公元前72年)
  • 宣帝本始三年(庚戌,公元前71年)
  • 宣帝本始四年(辛亥,公元前70年)
  • 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
  • 宣帝地节二年(癸丑,公元前68年)
  •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公元前67年—公元前62年,共6年)
  •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
  • 宣帝地节三年(甲寅,公元前67年)
  • 宣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66年)
  • 宣帝元康元年(丙辰,公元前65年)
  • 宣帝元康二年(丁巳,公元前64年)
  • 宣帝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
  • 宣帝元康四年(己未,公元前62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4
  • 版权信息
  •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公元前61年—公元前59年,共3年)
  • 中宗孝宣皇帝中
  • 神爵元年(庚申,公元前61年)
  • 神爵二年(辛酉,公元前60年)
  • 神爵三年(壬戌,公元前59年)
  •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公元前58年—公元前49年,共10年)
  • 中宗孝宣皇帝下
  • 神爵四年(癸亥,公元前58年)
  • 五凤元年(甲子,公元前57年)
  • 五凤二年(乙丑,公元前56年)
  • 五凤三年(丙寅,公元前55年)
  • 五凤四年(丁卯,公元前54年)
  • 甘露元年(戊辰,公元前53年)
  • 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
  • 甘露三年(庚午,公元前51年)
  • 甘露四年(辛未,公元前50年)
  • 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
  •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公元前48年—公元前42年,共7年)
  • 孝元皇帝上
  • 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
  • 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47年)
  • 初元三年(乙亥,公元前46年)
  • 初元四年(丙子,公元前45年)
  • 初元五年(丁丑,公元前44年)
  • 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
  • 永光二年(己卯,公元前42年)
  •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公元前41年—公元前33年,共9年)
  • 孝元皇帝下
  • 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
  • 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40年)
  • 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
  • 建昭元年(癸未,公元前38年)
  • 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
  • 建昭三年(乙酉,公元前36年)
  • 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 建昭五年(丁亥,公元前34年)
  • 竟宁元年(戊子,公元前33年)
  •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公元前32年—公元前23年,共10年)
  • 孝成皇帝上之上
  • 建始元年(己丑,公元前32年)
  • 建始二年(庚寅,公元前31年)
  • 建始三年(辛卯,公元前30年)
  • 建始四年(壬辰,公元前29年)
  • 河平元年(癸巳,公元前28年)
  • 河平二年(甲午,公元前27年)
  • 河平三年(乙未,公元前26年)
  • 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
  • 阳朔元年(丁酉,公元前24年)
  • 阳朔二年(戊戌,公元前23年)
  •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公元前22年—公元前14年,共9年)
  • 孝成皇帝上之下
  • 阳朔三年(己亥,公元前22年)
  • 阳朔四年(庚子,公元前21年)
  • 鸿嘉元年(辛丑,公元前20年)
  • 鸿嘉二年(壬寅,公元前19年)
  • 鸿嘉三年(癸卯,公元前18年)
  • 鸿嘉四年(甲辰,公元前17年)
  • 永始元年(乙巳,公元前16年)
  • 永始二年(丙午,公元前15年)
  • 永始三年(丁未,公元前14年)
  •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公元前13年—公元前8年,共6年)
  • 孝成皇帝中
  • 永始四年(戊申,公元前13年)
  • 元延元年(己酉,公元前12年)
  • 元延二年(庚戌,公元前11年)
  • 元延三年(辛亥,公元前10年)
  • 元延四年(壬子,公元前9年)
  • 绥和元年(癸丑,公元前8年)
  •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公元前7年—公元前6年,共2年)
  • 孝成皇帝下
  • 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
  • 孝哀皇帝上
  • 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6年)
  •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公元前5年—公元前3年,共3年)
  • 孝哀皇帝中
  • 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
  • 建平三年(丁卯,公元前4年)
  • 建平四年(戊午,公元前3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5
  • 版权信息
  •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公元前2年—公元2年,共4年)
  • 孝哀皇帝下
  • 元寿元年(己未,公元前2年)
  • 元寿二年(庚申,公元前1年)
  • 孝平皇帝上
  • 元始元年(辛酉,公元1年)
  • 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年)
  •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公元3年—公元8年,共6年)
  • 孝平皇帝下
  • 元始三年(癸亥,公元3年)
  • 元始四年(甲子,公元4年)
  • 元始五年(乙丑,公元5年)
  • 王莽上
  • 居摄元年(丙寅,公元6年)
  • 居摄二年(丁卯,公元7年)
  • 始初元年(戊辰,公元8年)
  •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公元9年—公元14年,共6年)
  • 王莽中
  • 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
  • 始建国二年(庚午,公元10年)
  • 始建国三年(辛未,公元11年)
  • 始建国四年(壬申,公元12年)
  • 始建国五年(癸酉,公元13年)
  • 天凤元年(甲戌,公元14年)
  •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公元15年—公元22年,共8年)
  • 王莽下
  • 天凤二年(乙亥,公元15年)
  • 天凤三年(丙子,公元16年)
  • 天凤四年(丁丑,公元17年)
  • 天凤五年(戊寅,公元18年)
  • 天凤六年(己卯,公元19年)
  • 地皇元年(庚辰,公元20年)
  • 地皇二年(辛巳,公元21年)
  • 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
  •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公元23年—公元24年,共2年)
  • 淮阳王
  • 更始元年(癸未,公元23年)
  • 更始二年(甲申,公元24年)
  •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公元25年—公元26年,共2年)
  •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
  • 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
  • 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
  •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公元27年—公元29年,共3年)
  •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
  • 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
  • 建武四年(戊子,公元28年)
  • 建武五年(己丑,公元29年)
  •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公元30年—公元35年,共6年)
  •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
  • 建武六年(庚寅,公元30年)
  • 建武七年(辛卯,公元31年)
  • 建武八年(壬辰,公元32年)
  • 建武九年(癸巳,公元33年)
  • 建武十年(甲午,公元34年)
  • 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6
  • 版权信息
  •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公元36年—公元46年,共11年)
  •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
  • 建武十二年(丙申,公元36年)
  • 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
  • 建武十四年(戊戌,公元38年)
  • 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
  • 建武十六年(庚子,公元40年)
  • 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
  • 建武十八年(壬寅,公元42年)
  • 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年)
  • 建武二十年(甲辰,公元44年)
  • 建武二十一年(乙巳,公元45年)
  • 建武二十二年(丙午,公元46年)
  •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公元47年—公元60年,共14年)
  • 世祖光武皇帝下
  • 建武二十三年(丁未,公元47年)
  • 建武二十四年(戊申,公元48年)
  • 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公元49年)
  • 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
  • 建武二十七年(辛亥,公元51年)
  • 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
  • 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公元53年)
  • 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
  • 建武三十一年(乙卯,公元55年)
  • 中元元年(丙辰,公元56年)
  • 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
  • 显宗孝明皇帝上
  • 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
  • 永平二年(己未,公元59年)
  • 永平三年(庚申,公元60年)
  •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公元61年—公元75年,共15年)
  • 显宗孝明皇帝下
  • 永平四年(辛酉,公元61年)
  • 永平五年(壬戌,公元62年)
  • 永平六年(癸亥,公元63年)
  • 永平七年(甲子,公元64年)
  • 永平八年(乙丑,公元65年)
  • 永平九年(丙寅,公元66年)
  • 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年)
  • 永平十一年(戊辰,公元68年)
  • 永平十二年(己巳,公元69年)
  • 永平十三年(庚午,公元70年)
  • 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年)
  • 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
  • 永平十六年(癸酉,公元73年)
  • 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
  • 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
  •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公元76年—公元84年,共9年)
  • 肃宗孝章皇帝上
  • 建初元年(丙子,公元76年)
  • 建初二年(丁丑,公元77年)
  • 建初三年(戊寅,公元78年)
  • 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
  • 建初五年(庚辰,公元80年)
  • 建初六年(辛巳,公元81年)
  • 建初七年(壬午,公元82年)
  • 建初八年(癸未,公元83年)
  • 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年)
  •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公元85年—公元91年,共7年)
  • 肃宗孝章皇帝下
  • 元和二年(乙酉,公元85年)
  • 元和三年(丙戌,公元86年)
  • 章和元年(丁亥,公元87年)
  • 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
  • 孝和皇帝上
  • 永元元年(己丑,公元89年)
  • 永元二年(庚寅,公元90年)
  • 永元三年(辛卯,公元91年)
  •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公元92年—公元105年,共14年)
  • 孝和皇帝下
  • 永元四年(壬辰,公元92年)
  • 永元五年(癸巳,公元93年)
  • 永元六年(甲午,公元94年)
  • 永元七年(乙未,公元95年)
  • 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
  • 永元九年(丁酉,公元97年)
  • 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
  • 永元十一年(己亥,公元99年)
  • 永元十二年(庚子,公元100年)
  • 永元十三年(辛丑,公元101年)
  • 永元十四年(壬寅,公元102年)
  • 永元十五年(癸卯,公元103年)
  • 永元十六年(甲辰,公元104年)
  • 元兴元年(乙巳,公元105年)
  •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公元106年—公元115年,共10年)
  • 孝殇皇帝
  • 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
  • 孝安皇帝上
  • 永初元年(丁未,公元107年)
  • 永初二年(戊申,公元108年)
  • 永初三年(己酉,公元109年)
  • 永初四年(庚戌,公元110年)
  • 永初五年(辛亥,公元111年)
  • 永初六年(壬子,公元112年)
  • 永初七年(癸丑,公元113年)
  • 元初元年(甲寅,公元114年)
  • 元初二年(乙卯,公元115年)
  • 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公元116年—公元124年,共9年)
  • 孝安皇帝中
  • 元初三年(丙辰,公元116年)
  • 元初四年(丁巳,公元117年)
  • 元初五年(戊午,公元118年)
  • 元初六年(己未,公元119年)
  • 永宁元年(庚申,公元120年)
  • 建光元年(辛酉,公元121年)
  • 延光元年(壬戌,公元122年)
  • 延光二年(癸亥,公元123年)
  • 延光三年(甲子,公元124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7
  • 版权信息
  •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公元125年—133年,共9年)
  • 孝安皇帝下
  • 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
  • 孝顺皇帝上
  • 永建元年(丙寅,公元126年)
  • 永建二年(丁卯,公元127年)
  • 永建三年(戊辰,公元128年)
  • 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
  • 永建五年(庚午,公元130年)
  • 永建六年(辛未,公元131年)
  • 阳嘉元年(壬申,公元132年)
  • 阳嘉二年(癸酉,公元133年)
  •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公元134年—145年,共12年)
  • 孝顺皇帝下
  • 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
  • 阳嘉四年(乙亥,公元135年)
  • 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
  • 永和二年(丁丑,公元137年)
  • 永和三年(戊寅,公元138年)
  • 永和四年(己卯,公元139年)
  • 永和五年(庚辰,公元140年)
  • 永和六年(辛巳,公元141年)
  • 汉安元年(壬午,公元142年)
  • 汉安二年(癸未,公元143年)
  • 建康元年(甲申,公元144年)
  • 孝冲皇帝
  • 永嘉元年(乙酉,公元145年)
  •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公元146年—156年,共11年)
  • 孝质皇帝
  • 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
  • 孝桓皇帝上之上
  • 建和元年(丁亥,公元147年)
  • 建和二年(戊子,公元148年)
  • 建和三年(己丑,公元149年)
  • 和平元年(庚寅,公元150年)
  • 元嘉元年(辛卯,公元151年)
  • 元嘉二年(壬辰,公元152年)
  • 永兴元年(癸巳,公元153年)
  • 永兴二年(甲午,公元154年)
  • 永寿元年(乙未,公元155年)
  • 永寿二年(丙申,公元156年)
  •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公元157年—163年,共7年)
  • 孝桓皇帝上之下
  • 永寿三年(丁酉,公元157年)
  • 延熹元年(戊戌,公元158年)
  • 延熹二年(己亥,公元159年)
  • 延熹三年(庚子,公元160年)
  • 延熹四年(辛丑,公元161年)
  • 延熹五年(壬寅,公元162年)
  • 延熹六年(癸卯,公元163年)
  •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公元164年—166年,共3年)
  • 孝桓皇帝中
  • 延熹七年(甲辰,公元164年)
  • 延熹八年(乙巳,公元165年)
  • 延熹九年(丙午,公元166年)
  •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公元167年—171年,共5年)
  • 孝桓皇帝下
  • 永康元年(丁未,公元167年)
  • 孝灵皇帝上之上
  • 建宁元年(戊申,公元168年)
  • 建宁二年(乙酉,公元169年)
  • 建宁三年(庚戌,公元170年)
  • 建宁四年(辛亥,公元171年)
  •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公元172年—180年,共9年)
  • 孝灵皇帝上之下
  • 熹平元年(壬子,公元172年)
  • 熹平二年(癸丑,公元173年)
  • 熹平三年(甲寅,公元174年)
  • 熹平四年(乙卯,公元175年)
  • 熹平五年(丙辰,公元176年)
  • 熹平六年(丁巳,公元177年)
  • 光和元年(戊午,公元178年)
  • 光和二年(己未,公元179年)
  • 光和三年(庚申,公元180年)
  •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公元181年—187年,共7年)
  • 孝灵皇帝中
  • 光和四年(辛酉,公元181年)
  • 光和五年(壬戌,公元182年)
  • 光和六年(癸亥,公元183年)
  • 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
  • 中平二年(乙丑,公元185年)
  • 中平三年(丙寅,公元186年)
  • 中平四年(丁卯,公元187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8
  • 版权信息
  •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公元188年—190年,共3年)
  • 孝灵皇帝下
  • 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
  • 中平六年(己巳,公元189年)
  • 孝献皇帝甲
  • 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
  • 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公元191年—193年,共3年)
  • 孝献皇帝乙
  • 初平二年(辛未,公元191年)
  • 初平三年(壬申,公元192年)
  • 初平四年(癸酉,公元193年)
  •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公元194年—195年,共2年)
  • 孝献皇帝丙
  • 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
  • 兴平二年(乙亥,公元195年)
  •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公元196年—198年,共3年)
  • 孝献皇帝丁
  • 建安元年(丙子,公元196年)
  • 建安二年(丁丑,公元197年)
  • 建安三年(戊寅,公元198年)
  •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公元199年—200年,共2年)
  • 孝献皇帝戊
  • 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
  • 建安五年(庚辰,公元200年)
  •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公元201年—205年,共5年)
  • 孝献皇帝己
  • 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
  • 建安七年(壬午,公元202年)
  • 建安八年(癸未,公元203年)
  • 建安九年(甲申,公元204年)
  • 建安十年(乙酉,公元205年)
  •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公元206年—208年,共3年)
  • 孝献皇帝庚
  • 建安十一年(丙戌,公元206年)
  • 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207年)
  • 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
  •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公元209年—213年,共4年)
  • 孝献皇帝辛
  • 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209年)
  • 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
  • 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211年)
  • 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212年)
  • 建安十八年(癸巳,公元213年)
  •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公元214年—216年,共3年)
  • 孝献皇帝壬
  • 建安十九年(甲午,公元214年)
  • 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
  • 建安二十一年(丙申,公元216年)
  •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公元217年—219年,共3年)
  • 孝献皇帝癸
  • 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公元217年)
  • 建安二十三年(戊戌,公元218年)
  • 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9
  • 版权信息
  •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公元220年—222年,共3年)
  • 世祖文皇帝上
  •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本年十月受禅,改元)
  • 二年(公元221年)
  • 三年(公元222年)
  • 卷第七十 魏纪二(公元223年—227年,共5年)
  • 世祖文皇帝下
  •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 五年(公元224年)
  • 六年(公元225年)
  • 七年(公元226年)
  • 烈祖明皇帝上之上
  •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
  •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公元228年—230年,共3年)
  •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
  • 三年(公元229年)
  • 四年(公元230年)
  •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公元231年—234年,共4年)
  •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
  • 六年(公元232年)
  •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
  • 二年(公元234年)
  •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公元235年—237年,共3年)
  •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
  •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
  • 四年(公元236年)
  •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
  •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公元238年—245年,共8年)
  • 烈祖明皇帝下
  •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 三年(公元239年)
  • 邵陵厉公上
  •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
  • 二年(公元241年)
  • 三年(公元242年)
  • 四年(公元243年)
  • 五年(公元244年)
  • 六年(公元245年)
  •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公元246年—252年,共7年)
  • 邵陵厉公中
  •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
  • 八年(公元247年)
  • 九年(公元248年)
  •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
  • 二年(公元250年)
  • 三年(公元251年)
  • 四年(公元252年)
  •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公元253—255年,共3年)
  • 邵陵厉公下
  •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
  • 高贵乡公上
  •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
  • 二年(公元255年)
  •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公元256年—261年,共6年)
  • 高贵乡公下
  •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
  • 二年(公元257年)
  • 三年(公元258年)
  • 四年(公元259年)
  • 元皇帝上
  • 景元元年(公元260年)
  • 二年(公元261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0
  • 版权信息
  •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公元262年—264年,共3年)
  • 元皇帝下
  •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
  •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
  •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
  •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公元265年—272年,共8年)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
  •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
  •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
  •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
  •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
  •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
  •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
  • 卷第八十 晋纪二(公元273年—279年,共7年)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 泰始九年(公元273年)
  • 泰始十年(公元274年)
  • 咸宁元年(公元275年)
  •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
  •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
  •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
  •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
  • 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公元280年—288年,共9年)
  • 世祖武皇帝中
  •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 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
  •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
  • 太康六年(公元285年)
  • 太康七年(公元286年)
  • 太康八年(公元287年)
  • 太康九年(公元288年)
  • 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公元289年—298年,共10年)
  • 世祖武皇帝下
  •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 孝惠皇帝上之上
  • 永熙元年(公元290年)
  •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 元康二年(公元292年)
  • 元康三年(公元293年)
  • 元康四年(公元294年)
  • 元康五年(公元295年)
  •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
  •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
  • 元康八年(公元298年)
  • 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公元299年—300年,共2年)
  • 孝惠皇帝上之下
  •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
  •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
  • 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公元301年—302年,共2年)
  • 孝惠皇帝中之上
  •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
  •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
  • 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公元303年—304年,共2年)
  • 孝惠皇帝中之下
  •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
  •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
  • 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公元305年—308年,共4年)
  • 孝惠皇帝下
  •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
  •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
  • 孝怀皇帝上
  •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1
  • 版权信息
  • 卷第八十七 晋纪九(公元309年—311年,共3年)
  • 孝怀皇帝中
  • 永嘉三年(公元309年)
  •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
  •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 卷第八十八 晋纪十(公元312年—313年,共2年)
  • 孝怀皇帝下
  •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
  • 孝愍皇帝上
  •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
  • 卷第八十九 晋纪十一(公元314年—316年,共3年)
  • 孝愍皇帝下
  • 建兴二年(公元314年)
  •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
  •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
  • 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公元317年—318年,共2年)
  • 中宗元皇帝上
  •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
  •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
  • 卷第九十一 晋纪十三(公元319年—321年,共3年)
  • 中宗元皇帝中
  • 太兴二年(公元319年)
  • 太兴三年(公元320年)
  • 太兴四年(公元321年)
  • 卷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公元322年—323年,共2年)
  • 中宗元皇帝下
  •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
  • 肃宗明皇帝上
  •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
  • 卷第九十三 晋纪十五(公元324年—327年,共4年)
  • 肃宗明皇帝下
  •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
  •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
  • 显宗成皇帝上之上
  • 咸和元年(公元326年)
  • 显宗成皇帝上之中
  •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
  • 卷第九十四 晋纪十六(公元328年—331年,共4年)
  •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
  • 咸和三年(公元328年)
  •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
  • 咸和五年(公元330年)
  • 咸和六年(公元331年)
  • 卷第九十五 晋纪十七(公元332年—337年,共6年)
  •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
  • 咸和七年(公元332年)
  • 咸和八年(公元333年)
  •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
  • 咸康元年(公元335年)
  • 咸康二年(公元336年)
  • 咸康三年(公元337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2
  • 版权信息
  • 卷第九十六 晋纪十八(公元338年—341年,共4年)
  •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
  • 咸康四年(公元338年)
  • 咸康五年(公元339年)
  • 咸康六年(公元340年)
  • 咸康七年(公元341年)
  • 卷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公元342年—347年,共6年)
  • 显宗成皇帝下
  • 咸康八年(公元342年)
  • 康皇帝
  • 建元元年(公元343年)
  •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
  •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
  •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
  • 永和二年(公元346年)
  • 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 卷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公元348年—350年,共3年)
  •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
  • 永和四年(公元348年)
  •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
  •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 卷第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公元351年—354年,共4年)
  •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
  •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
  •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
  • 卷第一百 晋纪二十二(公元355年—359年,共5年)
  •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
  •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
  •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
  •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
  • 升平二年(公元358年)
  • 升平三年(公元359年)
  • 卷第一百零一 晋纪二十三(公元360年—368年,共9年)
  • 孝宗穆皇帝下
  •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
  • 升平五年(公元361年)
  • 哀皇帝
  •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
  • 兴宁元年(公元363年)
  •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
  •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
  • 海西公上
  • 太和元年(公元366年)
  • 太和二年(公元367年)
  • 太和三年(公元368年)
  • 卷第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公元369年—370年,共2年)
  • 海西公下
  •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 太和五年(公元370年)
  • 卷第一百零三 晋纪二十五(公元371年—375年,共5年)
  • 太宗简文皇帝
  • 咸安元年(公元371年)
  • 咸安二年(公元372年)
  •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 宁康元年(公元373年)
  • 宁康二年(公元374年)
  • 宁康三年(公元375年)
  • 卷第一百零四 晋纪二十六(公元376年—382年,共7年)
  •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
  •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
  •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
  •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
  • 太元四年(公元379年)
  • 太元五年(公元380年)
  • 太元六年(公元381年)
  • 太元七年(公元382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3
  • 版权信息
  • 卷第一百零五 晋纪二十七(公元383年—384年,共2年)
  •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
  •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 太元九年(公元384年)
  • 卷第一百零六 晋纪二十八(公元385年—386年,共2年)
  •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
  •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
  •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
  • 卷第一百零七 晋纪二十九(公元387年—391年,共5年)
  •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
  • 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
  • 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
  • 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
  • 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
  • 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
  • 卷第一百零八 晋纪三十(公元392年—396年,共5年)
  • 烈宗孝武皇帝下
  • 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
  •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
  • 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
  • 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
  •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
  • 卷第一百零九 晋纪三十一(公元397年,共1年)
  • 安皇帝甲
  •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
  • 卷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公元398年,共1年)
  • 安皇帝乙
  •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 卷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公元399年—400年,共2年)
  • 安皇帝丙
  •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
  •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 卷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公元401年—402年,共2年)
  • 安皇帝丁
  •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
  •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
  • 卷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公元403年—404年,共2年)
  • 安皇帝戊
  •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
  •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4
  • 版权信息
  •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公元405年—408年,共4年)
  • 安皇帝己
  •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
  •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
  •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
  •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公元409年—410年,共2年)
  • 安皇帝庚
  •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
  •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
  •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公元411年—414年,共4年)
  • 安皇帝辛
  • 义熙七年(公元411年)
  •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
  •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
  • 义熙十年(公元414年)
  •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公元415年—416年,共2年)
  • 安皇帝壬
  •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
  •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
  • 卷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公元417年—419年,共3年)
  • 安皇帝癸
  •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
  •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
  • 恭皇帝
  • 元熙元年(公元419年)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公元420年—423年,共4年)
  • 高祖武皇帝
  •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
  • 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
  • 景平元年(公元423年)
  •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公元424年—427年,共4年)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
  •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
  • 元嘉二年(公元425年)
  • 元嘉三年(公元426年)
  •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公元428年—430年,共3年)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 元嘉五年(公元428年)
  • 元嘉六年(公元429年)
  •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公元431年—435年,共5年)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
  • 元嘉八年(公元431年)
  • 元嘉九年(公元432年)
  • 元嘉十年(公元433年)
  • 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
  • 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公元436年—441年,共6年)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
  • 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
  • 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
  • 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
  • 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
  • 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
  • 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5
  • 版权信息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公元442年—446年,共5年)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
  • 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
  • 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
  •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
  •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
  • 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
  •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公元447年—450年,共4年)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
  • 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
  • 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
  • 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
  •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
  •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公元451年—452年,共2年)
  •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
  • 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
  •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
  •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公元453年,共1年)
  •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
  •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
  •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公元454年—458年,共5年)
  • 世祖孝武皇帝上
  • 孝建元年(公元454年)
  • 孝建二年(公元455年)
  • 孝建三年(公元456年)
  • 大明元年(公元457年)
  • 大明二年(公元458年)
  •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公元459年—464年,共6年)
  • 世祖孝武皇帝下
  •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
  • 大明四年(公元460年)
  • 大明五年(公元461年)
  •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
  • 大明七年(公元463年)
  • 大明八年(公元464年)
  • 卷第一百三十 宋纪十二(公元465年,共1年)
  •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
  • 泰始元年(公元465年)
  •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公元466年,共1年)
  •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公元467年—470年,共4年)
  • 太宗明皇帝中
  • 泰始三年(公元467年)
  • 泰始四年(公元468年)
  • 泰始五年(公元469年)
  • 泰始六年(公元470年)
  •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公元471年—475年,共5年)
  • 太宗明皇帝下
  • 泰始七年(公元471年)
  • 泰豫元年(公元472年)
  • 苍梧王上
  • 元徽元年(公元473年)
  • 元徽二年(公元474年)
  • 元徽三年(公元475年)
  •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公元476年—478年,共3年)
  • 苍梧王下
  • 元徽四年(公元476年)
  • 顺皇帝
  • 升明元年(公元477年)
  • 升明二年(公元478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6
  • 版权信息
  •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公元479年—483年,共5年)
  • 太祖高皇帝
  •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
  • 建元二年(公元480年)
  • 建元三年(公元481年)
  • 建元四年(公元482年)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 永明元年(公元483年)
  •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公元484年—489年,共6年)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 永明二年(公元484年)
  •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
  • 永明四年(公元486年)
  • 永明五年(公元487年)
  • 永明六年(公元488年)
  • 永明七年(公元489年)
  •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齐纪三(公元490年—492年,共3年)
  • 世祖武皇帝中
  • 永明八年(公元490年)
  • 永明九年(公元491年)
  • 永明十年(公元492年)
  •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齐纪四(公元493年,共1年)
  • 世祖武皇帝下
  •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公元494年,共1年)
  • 高宗明皇帝(上)
  • 建武元年(公元494年)
  • 卷第一百四十 齐纪六(公元495年—496年,共2年)
  • 高宗明皇帝中
  • 建武二年(公元495年)
  • 建武三年(公元496年)
  • 卷第一百四十一 齐纪七(公元497年—498年,共2年)
  • 高宗明皇帝下
  • 建武四年(公元497年)
  • 高宗明皇帝下
  • 永泰元年(公元498年)
  • 卷第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公元499年,共1年)
  • 东昏侯上
  • 永元元年(公元499年)
  • 卷第一百四十三 齐纪九(公元500年,共1年)
  • 东昏侯下
  •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
  • 卷第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公元501年,共1年)
  • 和皇帝
  • 中兴元年(公元501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7
  • 版权信息
  • 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公元502年—504年,共3年)
  • 高祖武皇帝一
  • 天监元年(公元502年)
  • 天监二年(公元503年)
  • 天监三年(公元504年)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公元505年—507年,共3年)
  • 高祖武皇帝二
  •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
  • 天监五年(公元506年)
  •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公元508年—514年,共7年)
  • 高祖武皇帝三
  • 天监七年(公元508年)
  • 天监八年(公元509年)
  • 天监九年(公元510年)
  • 天监十年(公元511年)
  • 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
  • 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
  • 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纪四(公元515年—518年,共4年)
  • 高祖武皇帝四
  • 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
  • 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
  • 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
  • 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公元519年—523年,共5年)
  • 高祖武皇帝五
  • 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
  • 普通元年(公元520年)
  • 普通二年(公元521年)
  • 普通三年(公元522年)
  •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
  •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公元524年—525年,共2年)
  • 高祖武皇帝六
  • 普通五年(公元524年)
  • 普通六年(公元525年)
  •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公元526年—527年,共2年)
  • 高祖武皇帝七
  • 普通七年(公元526年)
  • 大通元年(公元527年)
  •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公元528年,共1年)
  • 高祖武皇帝八
  • 大通二年(公元528年)
  •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公元529年,共1年)
  • 高祖武皇帝九
  • 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
  •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公元530年,共1年)
  • 高祖武皇帝十
  • 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
  •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公元531年—532年,共2年)
  • 高祖武皇帝十一
  • 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
  • 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8
  • 版权信息
  •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公元533年—534年,共2年)
  • 高祖武皇帝十二
  • 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
  • 六年(公元534年)
  •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公元535年—537年,共3年)
  • 高祖武皇帝
  • 十三大同元年(公元535年)
  • 二年(公元536年)
  • 高祖武皇帝十三
  • 大同三年(公元537年)
  •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公元538年—544年,共7年)
  • 高祖武皇帝十四
  • 大同四年(公元538年)
  • 五年(公元539年)
  • 六年(公元540年)
  • 七年(公元541年)
  • 八年(公元542年)
  • 九年(公元543年)
  • 十年(公元544年)
  •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公元545年—546年,共2年)
  • 高祖武皇帝十五
  • 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
  • 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
  • 卷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公元547年,共1年)
  • 高祖武皇帝十六
  • 太清元年(公元547年)
  •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公元548年,共1年)
  • 高祖武皇帝十七
  •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
  •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公元549年,共1年)
  • 高祖武皇帝十八
  •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
  •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公元550年,共1年)
  • 太宗简文皇帝上
  •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
  •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公元551年—552年,共2年)
  • 太宗简文皇帝下
  • 大宝二年(公元551年)
  • 世祖孝元皇帝上
  • 承圣元年(公元552年)
  •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公元553年—554年,共2年)
  • 世祖孝元皇帝下
  • 承圣二年(公元553年)
  • 三年(公元554年)
  •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公元555年—556年,共2年)
  • 敬皇帝
  • 绍泰元年(公元555年)
  • 太平元年(公元556年)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19
  • 版权信息
  •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公元557年—559年,共3年)
  • 高祖武皇帝
  • 永定元年(公元557年)
  • 北周周公宇文觉即天王位
  • 北周宇文觉逊位,宁都公宇文毓即天王位
  • 梁敬帝萧方智禅位,陈霸先即皇帝位
  • 永定二年(公元558年)
  • 南梁叛将王琳奉永嘉王萧庄即皇帝位
  • 永定三年(公元559年)
  • 北周太师宇文护归政,宇文毓亲政
  • 陈帝陈霸先崩殂,临川王陈蒨即皇帝位
  • 陈国立陈伯宗为太子,北齐主高洋崩殂
  •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公元560年—562年,共3年)
  • 世祖文皇帝上
  • 天嘉元年(公元560年)
  • 王琳与陈国侯瑱交战,兵败逃奔北齐
  • 北周主宇文毓被毒杀,宇文邕即皇帝位
  • 北齐废高殷为济南王,常山王高演即皇帝位
  • 天嘉二年(公元561年)
  • 北齐主高演崩殂,高湛即皇帝位
  • 天嘉三年(公元562年)
  • 西梁主萧詧病死,太子萧岿即皇帝位
  •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公元563年—566年,共4年)
  • 世祖文皇帝下
  • 天嘉四年(公元563年)
  • 陈国司空侯安都恃功骄横被赐死
  • 北周大将军杨忠攻拔北齐二十余城
  • 天嘉五年(公元564年)
  • 天嘉六年(公元565年)
  • 北齐主高湛传位于太子高纬
  • 天康元年(公元566年)
  • 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公元567年—571年,共5年)
  • 临海王
  • 光大元年(公元567年)
  • 陈国余孝顷被控谋反,伏诛
  • 光大二年(公元568年)
  • 北周随桓公杨忠去世,杨坚袭爵
  • 陈国废皇帝陈伯宗,安成王陈顼继承帝位
  • 北齐太上皇高湛发病身亡
  • 高宗宣皇帝上之上
  • 太建元年(公元569年)
  • 太建二年(公元570年)
  • 太建三年(公元571年)
  • 北齐琅琊王高俨被杀
  •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公元572年—574年,共3年)
  •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
  • 太建四年(公元572年)
  • 北周主宇文邕韬光养晦,设谋处死宇文护
  • 北齐左丞相斛律光被进谗言害死
  • 突厥木杆可汗去世,弟弟佗钵可汗即位
  • 太建五年(公元573年)
  • 陈国吴明彻统兵十万攻打北齐
  •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因威名太盛被毒杀
  • 北周太子宇文赟纳杨坚之女为太子妃
  • 陈国光复全部江北失地
  • 太建六年(公元574年)
  •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公元575年—576年,共2年)
  •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
  • 太建七年(公元575年)
  • 北齐民不聊生,北周密谋伐齐
  • 太建八年(公元576年)
  • 北齐军大溃,高纬逃往邺城
  • 北周下诏废除北齐全部法令制度
  • 北周军向邺城进发,北齐主高纬禅位于太子
  •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公元577年—579年,共3年)
  •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
  • 太建九年(公元577年)
  • 北周攻破邺城,北齐幼主禅位于大丞相高湝
  • 北周主宇文邕凯旋回长安,宴请北齐君臣
  • 太建十年(公元578年)
  • 北周主宇文邕崩殂,太子宇文赟即位
  • 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
  • 北周宇文赟传位于太子宇文阐
  • 北齐亡,北周统一北方
  •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公元580年,共1年)
  •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
  • 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
  • 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崩殂,杨坚辅政
  • 【华杉讲透】
  • 北周宇文招密谋杀杨坚失败,被诬陷杀死
  • 北周司马消难献出八镇投降陈国
  • 北周名将韦孝宽去世,杨坚升任大丞相
  •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公元581年—583年,共3年)
  •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
  • 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
  • 北周主宇文阐逊位,隋王杨坚受命
  • 隋国统一钱币,推行新律
  • 隋待突厥礼薄引起怨愤,派长孙晟离间突厥各部
  • 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
  • 陈帝陈顼崩殂,太子陈叔宝即皇帝位
  • 【胡三省曰】
  • 长城公上
  • 至德元年(公元583年)
  • 隋迁新都于龙首山,发兵攻打突厥
  •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公元584年—588年,共5年)
  • 长城公下
  • 至德二年(公元584年)
  • 至德三年(公元585年)
  • 突厥沙钵略可汗向隋国称臣
  • 至德四年(公元586年)
  • 祯明元年(公元587年)
  • 隋主杨坚废西梁
  • 祯明二年(公元588年)
  • 隋主杨坚下令出师陈国
  • 隋军兵临长江,陈帝陈叔宝继续吃喝玩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7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 16 个朝代 1362 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 “大数据” 和 “超级案例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本书作者华杉用 “通篇大白话” 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本书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加上华杉本人的点评,讲透《资治通鉴》中对 21 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 —— 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不过几千寒热。

      耗时 130 个小时,通读了厚厚的这 19 册《资治通鉴》,还仅仅只跨越了从公园前 403 年到公元 588 年共 991 年的历史。书中最高频出现的词竟然是:“人相食”。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钢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史为鉴,明德养性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国学瑰宝。历史跨越将近千年,且看中华大地之热血儿郎,为这四海抛头颅洒热血慷慨就义的悲壮之歌。有成功,有失败,有巧言令色,有色令智昏,有为家国,有为大义,有为君主,有为知己,为道义,为民生,为生,为死…… 参透一场时代更迭的关于天地人和的较量。我最早拥有的一本书就是《资治通鉴》。古文嘛,文字又多,看起来备着字典都翻的头昏眼花,勉勉强强看个大概,而且间隔时间越久越不想看,本人比较懒占很大原因,困难重重不堪回首。白话文看过几篇,真的就是几篇,一点都不夸张。看过正统正版的,翻译过来,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意思,可谓失之千里,不读也罢!华杉老师真真厉害,开篇之序精且敬,好似有小勾子似的,让人发人深省,欲罢不能。开卷不过半日,沉心定性只想从头到尾,在明君良臣的智慧碰撞中,演绎出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读好书让人明台清明,研磨修习自身,多积蓄德行,才能走得更长远!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