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1千字
字数
2018-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工程思维的角度研究了建筑节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建筑节能领域学科认识不清晰和工程实践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建立了建筑节能科学观及其实践方法体系。将建筑节能科学观应用于建筑地域性研究,建立了建筑节能适宜技术观。
本书可作为土建类学生及其相关从业人员的学习参考用书本书针对建筑节能领域学科认识不清晰和工程实践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建立了建筑节能科学观及其实践方法体系。将建筑节能科学观应用于建筑地域性研究,建立了建筑节能适宜技术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前言
- 第1章 建筑节能的发展
- 1.1 建筑节能发展概述
- 1.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史
- 2.国内外建筑节能理念的形成与内涵
- 1.2 本书主要内容
- 1.建筑节能的认识论基础
- 2.建筑节能的方法论基础
- 3.建筑节能的系统协调性原理
- 4.建筑节能的气候适应性原理
- 5.建筑节能的社会适应性原理
- 6.建筑节能工程实践与工程思维培养
- 7.建筑节能发展的内在机制
- 1.3 本书研究思路
- 1.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方法
- 2.比较的研究方法
- 3.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4.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
- 1.4 新时期科学认识建筑节能的意义
- 1.研究建筑节能科学观的必要性
- 2.本书的主要目的和现实意义
- 1.5 研究路线及全书结构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2章 建筑节能的认识论基础
- 2.1 节能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1.能、能量和能源
- 2.能耗和能源服务
- 3.能源消耗的环境概念
- 4.节能的理论基础
- 2.2 建筑节能的概念及其发展
- 1.建筑分类
- 2.建筑节能概念的演变
- 3.建筑节能的特殊性
- 2.3 从科学体系角度认识建筑节能
- 1.建筑节能科学的认识基础
- 2.科学认识建筑节能工程与技术
- 3.科学认识建筑节能产业
- 2.4 从学科体系角度认识建筑节能
- 1.国际建筑节能学科的现状
- 2.国内建筑节能相关学科现状
- 3.建筑节能学科体系的建立
- 2.5 建筑节能的再认识
- 1.建筑节能的科学内涵
- 2.建筑节能认识论的构建原则
- 3.建筑节能认识论的理论体系构建
- 4.建筑节能的主体
- 5.建筑节能的客体
- 6.建筑节能的知识体系结构
- 7.建筑节能的目标特性
- 2.6 建筑节能的复杂性认识
- 1.整体性
- 2.人本性
- 3.开放性
- 4.动态性
- 5.多层次性
- 6.自组织性
- 2.7 建筑节能科学认识体系的建立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3章 建筑节能的方法论基础
- 3.1 建筑节能的思维构建
- 1.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
- 2.建筑节能的思维特征
- 3.2 建筑节能的工程思维方法
- 1.建筑节能的管理学方法
- 2.建筑节能的工程学方法
- 3.建筑节能的经济学方法
- 4.建筑节能的社会学方法
- 5.建筑节能的生态学方法
- 3.3 建筑节能工程的方法论基础
- 1.建筑节能工程的含义
- 2.建筑节能工程的特性
- 3.建筑节能工程的思维构建
- 4.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层次结构
- 5.建筑节能工程的空间层次
- 6.建筑节能工程的时间层次
- 7.建筑节能工程的能源系统
- 3.4 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分析方法
- 1.系统分析方法概述
- 2.建筑节能工程方法的理论基础
- 3.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方法
- 4.建筑节能工程的综合集成方法
- 3.5 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决策方法
- 1.系统决策的一般过程
- 2.建筑节能工程主体的价值观念影响
- 3.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决策基本方法
- 3.6 建筑节能工程的价值评价方法
- 1.建筑节能价值方法的理论基础
- 2.建筑节能工程的价值评价内涵
- 3.建筑节能工程的价值评价原则
- 4.建筑节能工程价值评价的操作方法
- 3.7 建筑节能的思维层次模型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4章 建筑节能的工程系统观
- 4.1 建筑系统的复杂性
- 1.复杂性科学及复杂系统观简述
- 2.建筑系统的复杂性认识
- 3.复杂工程系统的协调性要求
- 4.建筑系统的协调性原则
- 4.2 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模型构建
- 1.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模型构建方法
- 2.建筑节能工程系统的关联层次模型
- 4.3 建筑节能工程多元目标体系
- 1.建筑节能工程的生态目标
- 2.建筑节能工程的管理目标
- 3.建筑节能工程的技术目标
- 4.建筑节能工程的经济目标
- 5.建筑节能工程的社会目标
- 4.4 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设计方法
- 1.工程设计的内涵
- 2.工程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
- 3.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5章 建筑节能的适宜技术观
- 5.1 建筑节能的地域性概述
- 1.社会地域性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2.自然地域性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3.地域性能源资源结构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4.建筑节能适宜技术观分析框架
- 5.2 建筑节能的地域性特征
- 1.国家建筑节能的地域性
- 2.城市建筑节能的地域性
- 3.建筑基地节能技术的地域性
- 5.3 建筑节能技术的气候适应性原理
- 1.气候适应性原理源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要求
- 2.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与建筑节能
- 5.4 基于建筑节能气候适应性原理的适宜技术观
- 1.建筑节能适宜技术的内涵
- 2.建筑节能适宜技术的层次性
- 3.建筑节能适宜技术的实现途径
- 5.5 建筑节能适宜技术的系统特性
- 1.自然地域性与社会地域性的统一
- 2.创新与传承的集成
- 3.科学性与经验性的统一
- 5.6 建筑适宜技术的案例分析
- 1.建筑太阳能利用的适宜性
- 2.建筑地热能利用的适宜性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6章 建筑节能的社会适应观
- 6.1 建筑节能自组织机制
- 1.系统自组织概述
- 2.建筑节能自组织演化的基本动力
- 3.建筑节能系统要素的相干性
- 4.建筑节能系统要素的协同性
- 5.建筑节能系统相干性与协同性的统一性
- 6.建筑节能系统演化的客观性
- 6.2 基于自组织机制的建筑节能社会适应性原理
- 1.建筑功能环境的社会适应性
- 2.建筑节能文化发展的社会适应性
- 6.3 建筑节能技术系统的自组织
- 1.技术系统自组织的含义
- 2.建筑节能技术自组织演化的主要序参量
- 3.建筑节能技术的自组织演化动力
- 4.建筑节能技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吸引子
- 5.建筑节能技术的自组织机制
- 6.4 建筑节能技术的社会适应性分析
- 1.建筑节能技术系统的自调控
- 2.建筑节能技术系统进化的社会环境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7章 建筑节能工程思维与工程实践
- 7.1 工程思维概述
- 7.2 基于建筑节能工程思维的事例分析
- 1.建筑能耗指标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 2.能耗超标停止供暖与能耗超限额加价
- 3.对空调温度立法的再认识
- 4.建筑保温隔热与建筑通风的协同
- 7.3 典型示范工程中建筑节能工程思维的综合实践
- 1.基地概况
- 2.建筑节能工程多元价值的实践分析
- 3.建筑节能工程适宜技术的实践分析
- 7.4 面向建筑节能产业人才需求的工程思维培养
- 1.建筑节能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2.建筑节能专门人才的工程思维培养
- 3.高校建筑节能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
- 4.高校建筑节能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工程思维培养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8章 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
- 8.1 基于历史观的建筑节能发展
- 1.建筑-人-环境关系
- 2.建筑环境从安居到宜居的发展
- 3.健康建筑标准
- 8.2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 1.源于自然的建筑生态观——建筑活性体系
- 2.回归自然的建筑节能
- 3.基于生物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节能发展机制
- 8.3 不同类型的仿生节能建筑
- 1.建筑功能仿生
- 2.建筑材料仿生
- 3.建筑结构或形态仿生
- 4.建筑仿生发展与建筑节能原则
- 8.4 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城市
- 1.从城市演化过程看城市发展
- 2.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其关联模型
- 3.绿色城市的节能体系构建
- 8.5 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
- 1.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回顾
- 2.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回顾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和德国主要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