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重磅出版,纪念伟人,向榜样致敬。

内容简介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一生。

作为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他有很多惊天动地的伟业,无数的书籍书写和记录了这种伟业;同时,作为人民的“平凡”一员,他又始终有一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毛泽东一生有许多和人民在一起的故事,虽然细小,但也十分值得打捞和记录。

本书以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经历为主线,牢牢抓住他从“人民中走来”的宝贵品质,讲述他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日常生活等。通过纪实的笔法,告诉读者那些细小的历史瞬间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少年时帮助家境贫寒的同学;青年时到安源煤矿和工友一同下井,对工人的境遇进行调查,并开展工人运动;在“三湾改编”时自己吃苦瓜、让战士吃南瓜的故事;长征过程中和战士们一同吃苦的经历;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他从群众的“骂声”中改进工作;他教育子女的感人细节;成为新中国领袖之后,仍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时刻不忘联系群众的宝贵精神,生动地展现了他生活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平凡”一面,也突显了他的伟人风范。

我们可以从书中读懂毛泽东的“群众语言”和党的“群众路线”,读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目录

  • 版权信息
  • 乐于助人的少年
  • 在湖南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 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才知道世界那么大
  • 与众不同的师范生
  • 在北京,曾经8人“大被同眠”
  • 建立中国产业工人的第一个党支部
  • 三湾改编
  • 亲手创制《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 充分利用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干革命
  • “对伤病员照顾周到是一项政治任务”
  • 多次检讨要打小弟毛泽覃的“家长作风”
  • 偿还欠群众的“债”
  • 先人后己
  • 提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 身居高位却极平易近人
  • 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 红军的领袖却似普通战士
  • “无论如何也要走出去!”
  • 三个夜晚经历了着火
  • 行军路上
  • 送给侄女和侄子的临别赠言
  • 华侨领袖眼中的穷人领袖
  • “我穿衣服的标准简单,不露肉、不透风就行”
  • 饮食上的最高享受
  • 不愿做“特殊公民”
  • 从“骂声”中改进工作
  • 得知张思德牺牲发了脾气
  • 枣园的一户居民
  • 让长子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 “你为我服务,我也可以为你服务嘛!”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进京赶考”
  • 紫云轩主人
  • 长子的婚事
  • 痛批“吃喝风”
  • 家庭阶级成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 要求子女与工农子弟画等号
  • 两天就给群众回了30多封信
  • 举荐了第一位参加志愿军的战士
  • “四不主义”
  • “不分彼此”也须“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
  • 念亲、济亲,但不为亲徇私情
  • 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
  • “苟富贵,毋相忘”
  • 恋旧,但不为旧谋利
  • 喜爱下雪
  • “我可以同蒋介石握手,也不愿意摸钱”
  • “大元帅?你靠边站吧!”
  • 只有一次主动提出过生日
  • 生活上也要算大账
  • “我们做领导的可不能高高在上啊!”
  • “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
  • “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要停车”
  • 在中南海搞“小整风”
  • “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
  • “我是农民的儿子”
  • “我是土包子,她是洋包子”
  • 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 屡戒不掉的烟茶嗜好
  • “家丑不可外扬”
  • 礼品交公
  • 还债10年
  • 工资和稿费的用途
  • “丰厚”的遗产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他,唯致敬尔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值此诞辰 130 周年之际,再次献上我的敬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毛泽东在世时一再声明:“我参加革命,就是解放老百姓,建立新中国,使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我的东西,包括这个稿费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做事情来的,总有一天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毛泽东的子女毛岸青、李敏和李讷都是依靠自己的工资生活。毛泽东留给孩子的遗产不是金钱,不是房产,而是他那高尚的情操和自强自立的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893 年 12 月 26 日,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 “泽东”,字 “咏芝”。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亲文素勤生怕这个男孩儿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还取了一个小名,叫 “石三伢子”。毛泽东出生时,韶山冲的环境同旧中国其他闭塞而贫穷的乡村没有什么两样。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父亲毛贻昌 17 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在湘军里当了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了毛恩普典当出去的田地,又买进了一些,使家里的田产增加到 22 亩,每年能收 80 担稻谷,自己家吃不完就卖出去,并在附近镇上一爿米店入了股,还曾卖猪贩牛,忙不过来时就雇个长工,农忙时还得请短工。慢慢地,毛家成为当地数得着的殷实人家。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