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摄影与上海形象的关系,构筑了上海的“四张脸孔”。

内容简介

上海被称为“国际性大都市”“魔都”,其本身即具有“现代性”的突出表征,但在宏大叙事之外,上海是否有更多面向的“现代性”表现呢?本书作者运用自身特有的细腻与绵密的感知与分析,抽丝剥茧摄影与上海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从四个侧面探讨了近现代以来摄影对上海形象的再现与建构,塑造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上海的“四张脸孔”。摄影及其作品成为作者表达上海形象的一个核心要素与主要媒介,不仅呈现上海的自然变迁、人文记忆、视觉空间与个体后现代式的表达,而且像一条蜿蜒的河流一样串联起全书的架构,让全书显得十分灵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再平衡“上海形象” (代序)
  • 绪论
  • 第一节 城市形象
  • 第二节 城市形象与摄影
  • 一、“抵达”城市形象:城市与媒介
  • 二、摄影之于城市的意义:摄影的现代性
  • 三、城市形象与摄影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现代性”四维:摄影与上海形象
  • 第一章 上海“年轮”:河流与城市意义的生成
  • 第一节 河流:连通城市的媒介
  • 一、作为“界”的河流:城市生命线
  • 二、作为“界”的河流:城市概念化
  • 第二节 河流:想象城市的媒介
  • 一、河流景观:个人记忆与城市温度
  • 二、河流景观:官方表述与城市表情
  • 三、“辩证景观”:都市摄影与城市肌理
  • 第三节 河流:超越城市的媒介
  • 一、河流风景:演绎“民族—国家”叙事
  • 二、超越城市:跨越时空的“自然性”
  • 小结 河流“自然物”:上海现代性的“结晶”
  • 第二章 上海“意象”:豫园的视觉性与地方性
  • 第一节 可读性:豫园的视觉凸显
  • 一、作为视觉焦点的“湖—亭—桥”
  • 二、湖心亭的多重视觉性
  • 三、湖心亭的中西审美“视差”
  • 第二节 交往空间:豫园的地方经验与记忆
  • 一、“国际的公众游览场”
  • 二、湖心亭茶楼的交往性
  • 三、豫园集会的社交性
  • 第三节 “意象”媒介:豫园与上海地方性
  • 一、方位与定位:城市中的意象媒介
  • 二、城市向心力:意象媒介的市政再造
  • 三、意象媒介的时空效应:都市知识的形成
  • 小结 作为城市意象的豫园:上海现代性中的“地方”
  • 第三章 上海“全景”:观念、技术与镜像
  • 第一节 全景摄影:全景观念的视觉化
  • 一、全景观念:从全景画到全景摄影
  • 二、技术革新:全景造境与视觉认知
  • 第二节 全景上海:上海全景的视觉呈现
  • 一、不同视点的“全景上海”:从高楼到天际
  • 二、主体差异的“全景上海”:从官方到民间
  • 第三节 上海“幻影”:全景摄影与视觉造境
  • 一、“环视”全景:巨型“全景展示圆厅”与外滩全景
  • 二、球面全景:魔都的时空辐辏
  • 三、陆家嘴全景:“上海中心”的神话
  • 四、上海“幻影”:全景制造与城市镜像
  • 小结 上海“全景”:现代性的“幻影”
  • 第四章 上海“琐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上海
  • 第一节 社区之维:街角城市
  • 一、社区采“影”:“精微”上海
  • 二、上海风情与异域想象
  • 第二节 丈量距离:陌生城市
  • 一、空间与人的隐喻:孤独的城市人
  • 二、身体的语言:城市人的距离感
  • 第三节 乡愁回响:超现实城市
  • 一、隐于山水的魔都上海
  • 二、技术“雕琢”下的理想上海
  • 第四节 叠影幻境:他者之城
  • 一、梦幻上海的时空切片
  • 二、“水墨”上海的空灵幻影
  • 三、科幻上海的迷失之境
  • 第五节 城市“碎影”:个人之眼与生活实践
  • 一、空间实践:碎片化的城市剪影
  • 二、“我”的城市:不确定的城市碎影
  • 小结 上海“琐碎”:现代性“杂质”
  • 结语 摄影与上海形象:镜像、意象与秩序
  • 附录 访谈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