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4千字
字数
201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武则天文化建构,揭示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形象变化与多领域关联。
内容简介
本书以唐代以来的相关材料为基础,通过武则天串联起一系列的以武则天为表现对象的文本,研究武则天的文化建构,揭示其社会文化内涵。武则天是客体,而非本体,是“他者”镜像中的形象。从纵向上看,武则天故事总体上可以分为发轫期、沿承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四个发展阶段。从武则天形象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本色化”、“异族化”、“艳情化”、“妖魔化及理想化”四个阶段。从横向上看,武则天故事涉及到儒家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间神秘文化、性别文化等诸多领域,从中选取了女子干政、转世报应、神秘文化及不伦之恋四个主题展开论述。在官方话语中,武则天是一个被正统文化过滤过的,被不同群体出于维护自身需要而改变、加工制造出来的人们观念的载体。
目录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武则天的文化形象概说
- 第一节 正史中的武则天
- 第二节 武则天形象的时代特点
- 第三节 武则天形象嬗变的时代原因
- 第二章 政治文化中的武则天形象
- 第一节 唐五代:承认女主执政,客观评价功过
- 第二节 宋元:强调正统观念,反对异族统治
- 第三节 明代:强化忠臣形象,弱化执政能力
- 第四节 清代:反面丑化为祸水,正面塑造成明君
- 第三章 宗教文化中的武则天形象
- 第一节 唐宋:利用佛教登基
- 第二节 元明:诋毁女皇形象
- 第三节 清代:安排最后归宿
- 第四章 神秘文化中的武则天形象
- 第一节 唐宋:女皇登基的舆论准备
- 第二节 元明:上苑催花的祥瑞色彩
- 第三节 清代:星命说对武则天的神化
- 第五章 性别文化中的武则天形象
- 第一节 唐五代:接近历史,写实化倾向
- 第二节 宋元:抓住缺点,夸大化倾向
- 第三节 明代:聚焦私生活,艳情化倾向
- 第四节 清代:走向极端,妖魔化倾向
- 第六章 武则天形象的生成及移位
-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中的生成及移位
- 第二节 宗教文化中的生成及移位
- 第三节 神秘文化中的生成及移位
- 第四节 性别文化中的生成及移位
- 第七章 武则天形象的审美文化功能及演进的动力
- 第一节 武则天形象的符号化
- 第二节 武则天形象的审美文化功能
- 第三节 武则天形象演进的动力
- 附录 武则天相关资料提要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