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36千字
字数
202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社会心理学研究助力社会进步,抓住新时代转型机遇,解决现实问题,强调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
内容简介
该书根据从社会生活中建构知识体系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理解、预测和控制社会行为,并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同时,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心理现象,梳理社会心理特点,引导社会有序发展,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新机制。此外,该书还以敏锐的时代视角和客观的学术眼光,将新时代社会转型看作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靶场”,认为社会转型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素材和机遇。它提示我们应紧扣新时代社会转型的特点,对当下面临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如国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信任感、腐败现象、自杀现象以及阶层变迁、社会变迁对社会心理特征的影响等进行探索研究。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应抓住目前亚洲社会心理学“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色,向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突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密切关注中国在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以本土化推动国际化,重视理论建设,强调方法论创新,并有机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这是化解困局、走出包围圈,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根本途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引言:让社会心理学走进时代
- 第一章 国际视域中的中国社会心理学
-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枢纽学科
- 一、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是社会心理学存在的源泉
- 二、坚持实验研究与关注社会现象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
- 二、研究方法新进展为社会心理学的枢纽地位提供了生命力
- 四、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主干和支柱
- 第二节 亚洲社会心理学的突围与格局嬗变
- 一、北美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
- 二、欧洲社会心理学重视群体研究
- 三、亚洲社会心理学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征
- 四、中国社会心理学面临新机遇
-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突破口
- 一、社会转型实践为中国社会心理学提供丰富研究资源
- 二、借鉴西方社会心理学最新方法研究文化和本土心理学
- 三、转型期社会心理现象具有本土独特性
- 第四节 以本土化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国际化
- 一、心理学的历史与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
-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过程
-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 第二章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融合与发展
- 第一节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 一、历史与发展轨迹
- 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 三、存在问题、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 四、我们的建议
-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特征与发展路径
- 一、美国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
- 二、北美、欧洲和亚洲社会心理学的特征比较
- 三、不同华人地区(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路径比较
- 四、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建议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靶场”
- 一、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 二、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 三、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困局与挑战
- 四、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与课题
- 五、我们的展望
- 第三章 自我和谐目标与国民幸福感变迁
- 第一节 幸福感:测量、影响因素及其进展
- 一、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 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三、幸福感研究的展望
- 第二节 自我和谐目标:模型、测量与影响因素
- 一、自我和谐目标的模型
- 二、自我和谐目标的测量
- 三、自我和谐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
- 四、我们的展望
- 第三节 社会转型:国民幸福感的震荡与变迁
- 一、国民幸福感的现状
- 二、国民幸福感震荡的特点
- 三、国民幸福感的变迁:多角度的考量
- 四、提升国民幸福感的对策与建议
- 第四章 人际知觉偏差与国民信任感缺位
- 第一节 人际好奇的概念、功能与理论解释
- 一、人际好奇的概念
- 二、人际好奇的理论探讨
- 三、人际好奇的测量
- 四、人际好奇的影响因素
- 五、人际好奇的社会功能
- 六、未来研究方向
- 第二节 人际冲突:基于人际知觉偏差的视角
- 一、人际知觉过程中的偏差现象
- 二、人际知觉偏差的心理机制
-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三节 人际和谐:基于青少年友谊研究的新进展
- 一、对友谊的理解
- 二、青少年友谊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三、青少年友谊对个体心理健康、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 四、友谊的研究热点:网络友谊
- 五、我们的愿景
- 第四节 社会转型:国民信任感缺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 一、国民信任感危机的现状
- 二、国民信任感危机的成因
- 三、提高国民信任感的对策与建议
- 第五章 社会比较效应与国民安全感缺失
- 第一节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
- 二、社会比较的动机和策略
- 三、对社会比较研究趋势的展望
- 第二节 社会比较:对比效应抑或同化效应
- 一、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
- 二、社会比较的调节变量
- 三、整合视角——选择性通达(SA)模型
- 四、我们的认识
- 第三节 社会转型:国民安全感缺失的现状、表现与对策
- 一、安全感: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角
- 二、国民安全感缺失的现状
- 三、国民安全感缺失的特点
- 四、发展与改革:影响国民安全感的双刃剑
- 五、提升国民安全感的对策与建议
- 第六章 权力认知与腐败现象
- 第一节 权力认知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 一、权力的概念和本质
- 二、权力的主要社会认知理论
- 三、权力产生的心理与行为结果
- 四、当前权力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 第二节 权力滋生“腐败”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 一、社会心理学对权力的理解
- 二、权力的三种社会心理效应
- 三、责任意识是剔除权力“腐败”的关键
- 第三节 问责是社会心理学不可忽视的概念
- 一、问责的概念和作用
- 二、问责与西方社会心理学
- 三、问责对我国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 第四节 反腐倡廉是一场持久的“心理战”
- 一、权力与腐败的社会认知研究
- 二、腐败者动机与成因的心理分析
- 三、惩治腐败是一场“心理战”
- 四、责任与问责:反腐倡廉的心理对策
- 第七章 死亡心理与自杀现象
- 第一节 死亡心理:外部防御抑或内在成长
- 一、死亡心理研究的不同传统
- 二、不同死亡心理研究的比较与整合
- 三、近年两类死亡心理反应研究的新证据
- 四、研究局限与未来发展方向
- 第二节 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 一、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要素
- 二、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模型的实证支持
- 三、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临床应用
- 四、我们的建议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以某市为例的大学生自杀成因与对策
- 一、大学生自杀的现状
- 二、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
- 三、大学生自杀的理论探讨
- 四、我们的建议
- 第八章 文化变迁与中国新兴社会阶层心理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变迁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 一、对文化生态学概念的理解
- 二、文化变迁研究的进展
- 三、文化变迁研究的前瞻
- 第二节 自我抽离:一种适应性的自我反省视角
- 一、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二、研究方法
- 三、应用研究
- 四、我们的认识
- 第三节 社会文化变迁中国民无处安放的社会焦虑
- 一、社会焦虑的内涵与特点
- 二、社会焦虑的成因与影响因素
- 三、社会焦虑的应对与缓解
- 第四节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国民心理预期的影响
- 一、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预期及其社会效应
- 二、不同社会阶层心理预期的影响因素: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视角
- 三、我们的对策与建议
- 第五节 社会转型: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
- 一、以金领、中小企业家为代表的新兴中产阶层“抱着形势走”
- 二、以新蓝领、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新市民化阶层“跟着形势走”
- 三、以“漂族”“蜗族”“蚁族”为代表的未充分就业阶层“形势拖着走”
- 第九章 社会时代背景与中国社会心理特征嬗变
- 第一节 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
- 一、社会经济地位的内涵
- 二、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学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 三、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 四、建议
- 第二节 多元文化价值对青少年榜样选择的影响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讨论与分析
- 四、结论与建议
- 第三节 老龄化社会来临对终身化老年教育的影响
- 一、改变认知:终身化老年教育的误区
- 二、增加认知:终身化老年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 三、参与活动:终身化老年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 第四节 社会心理变迁对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 一、社会心理变迁:从无序到有序
- 二、社会舆论引导:从感性到理性
- 三、社会心理变迁与社会舆论引导互为因果
- 四、对策与建议
- 第五节 社会心理服务对社会心态培育的影响
- 一、从社会心理服务走向社会心态培育
- 二、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态培育的基础工程
- 三、社会心态培育为社会心理服务固本强基、保驾护航
- 四、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态培育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 第六节 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的嬗变与走向
- 一、自我观:从自我中心化向自我实现和协调发展转化
- 二、幸福观:从幸福本位化向国家幸福和共同幸福演变
- 三、道德观:从道德实用性向道德自律和社会公德转变
- 四、人际观:从人际世俗化向人际信任和人际和谐发展
- 五、亲社会观:从亲社会行为的口号化向自愿志愿者行为转型
- 六、群体观:从群体无序化向群体秩序和社会公平迁移
- 七、网络观:从网络碎片化向网络规范化和“集约化”转轨
- 结语:让社会心理学走近大众
- 一、心理学与和谐社会
- 二、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 三、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学的教育和科研仍差距明显
- 四、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堪忧
- 五、我国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
- 附录:作者社会心理学著译一览(2000—2021)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