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讲述西方历史学家眼中的秦、西汉、东汉帝国。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卷共16章,涉及秦、西汉、东汉帝国的兴衰、制度、法律、对外关系、经济和社会史以及思想文化史,其中思想文化史的内容占全书篇幅的1/3左右,对佛教的传入、民间宗教、佛道二教的关系等方面论述尤详。

本书征引文献广泛,并重视文献的辨伪和考订,充分利用了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秦汉史研究的成果和水平。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序
  • 总编辑序
  • 本卷序言
  • 汉代的度量衡
  • 汉代的帝系
  • 导言
  • 文字史料及它们的问题
  • 考古物证
  • 历史学研究
  • 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的特有的发展
  • 第一章 秦国和秦帝国
  • 政治和社会背景
  • 秦国:最初的几个世纪,公元前897?—前361年
  • 实行变法,公元前361—前338年
  • 军事的壮大,公元前338—前250年
  • 最后的征服与胜利,公元前250—前221年
  • 胜利的原因
  • 秦帝国:改革,成就和暴政,公元前221—前210年
  • 帝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 秦的崩溃,公元前210—前206年
  • 崩溃的原因
  • 附录一 史料和现代研究
  • 附录二 《史记》中的窜改增添部分
  • 附录三 《史记》及其他史料的统计数字
  • 第二章 前汉
  • 政治史的模式
  • 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10—前195年
  • 汉帝国的巩固,公元前195—前141年
  • 时新派政策的充分发挥,公元前141—前87年
  • 过渡时期,公元前87—前49年
  • 改造和衰落,公元前49—公元6年
  • 第三章 王莽,汉之中兴,后汉
  • 王莽的崛起
  • 王莽的统治,公元9—23年
  • 汉代的中兴
  • 后汉
  • 第四章 政府的管理与存亡攸关的问题,公元57—167年
  • 明帝与章帝统治时期,公元57—88年
  • 和帝、殇帝与安帝统治时期,公元88—125年
  • 顺帝统治时期,公元126—144年
  • 桓帝统治时期,公元146—168年
  • 第五章 汉代的灭亡
  • 公元168年的危机
  • 灵帝时代,公元168—189年
  • 王朝权力的崩溃
  • 东方的联盟
  • 对汉王朝灭亡的剖析
  • 第六章 汉朝的对外关系
  • 汉代中国的世界秩序:理论与实际
  • 匈奴
  • 西域
  • 东胡:乌桓与鲜卑
  • 朝鲜半岛
  • 南方(南越)
  • 东南(闽越)
  • 西南
  • 和东地中海世界的接触
  • 第七章 政府的机构与活动
  • 文官职务
  • 中央政府
  • 郡与地方政府
  • 武装力量
  • 行政的实践
  • 第八章 后汉的制度
  • 中央政府
  • 地方行政管理
  • 军队
  • 文职官员的吸收
  • 政府的权力
  • 结束语
  • 第九章 秦汉法律
  • 史料
  • 总的原则
  • 法典
  • 司法当局
  • 司法程序
  • 刑罚的种类
  • 行政法规
  • 私法
  • 第十章 前汉的社会经济史
  • 农村社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 城市、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 财政管理
  • 第十一章 后汉的经济和社会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第十二章 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
  • 文献史料和分类体系
  • 四个世纪的发展
  • 神话学
  • 宗教信仰和仪式
  • 占卜的信仰和实践
  • 宇宙及其秩序
  • 伦理原则和人的组织
  • 长生和对死者的仪式
  • 第十三章 主权的概念
  • 态度的改变,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君权的确立
  • 道德的价值和秦朝的失败
  • 董仲舒
  • 班彪关于天命的论文
  • 当运之德的选择
  • 王充与王符的观点
  • 秦王朝和王莽对后世的影响
  • 帝王宝座的尊崇
  • 皇帝的作用与职能
  • 第十四章 儒家各派的发展
  • 古代传统:倡导者和文献
  • 理想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态度
  • 驺衍
  • 秦帝国的知识分子政策
  • 对儒家准则的注意
  • 董仲舒的杂糅诸说
  • 五经
  • 学派的发展和官学
  • 第十五章 后汉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
  • 前汉和王莽:传统
  • 后汉
  • 中央权威的崩溃
  • 后汉思想的价值
  • 第十六章 汉代至隋代之间的哲学与宗教
  • 后汉时期哲学的衰颓
  • 汉代末年民间的道教
  • 佛教的传入
  • 公元3世纪的哲学复兴
  • 佛教和道教的诺斯(GNŌSIS)
  •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 隋代的佛教和道教
  • 参考书目
  • 参考书目中著作及刊物简写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秦始皇的背影

    今天的人看待历史,有些时候是隔着山去看风景。有时颇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味道。几百年前的可能比较近,还能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可要是几千年前发生的能看清楚背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剑桥中国秦汉史》成书较早却堪称经典,对于时下的读者来说可以说是了解秦始皇以及此后秦汉王朝历史的一把钥匙。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历史,领略不一样的风景。1. 西方视角从开篇和目录很容易看出来这本书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西方世界里欧美汉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故而中国读者可以从熟悉的历史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味道。一打开书,很明显就让人联想到了哈佛中国史里的《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这和日本的相关著作还是有些不同的。不管是比较久远的《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还是新近的《秦汉帝国:中国文明的历史 [三]》和讲谈社系列的《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若要是和细讲中国历史中的《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和杨照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相比,在一些细节和新资料的详细程度上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本书的优势是胜在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从熟悉中有所发现。借本书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国外汉学研究的特点。以欧美汉学来说,其比较注重于框架等系统层面。至于日本汉学研究,则更为聚焦于一些细节,比如对于考古研究和历史资料的解读。若笼统来说的话,西方视角在细节上常常会犯一些错误。比如在人名、时间和事件这些比较基本的信息上出错。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语言乃至背后的文化等造成的隔阂。2. 全面展开二十四史被戏谑为皇帝的家史却有几分道理。在中国古代历史的记述中,往往围绕着帝王将相的故事展开,因而对于政治的部分极为看重,故而会忽略了其他的方面。本书的成型虽然依托于《史记》《汉书》等传统史料,但却像是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改写。这在某些方面可以让人看出新意,自然也容易受到翻译以及文化的影响而出现一些基本常识上的错误。更为明显的是其所关注的更为全面。在介绍王朝更迭的过程中将视角从帝王将相移到寻常百姓,在政治之外还有文化和经济等重要内容。故而读者所接触到的是一个更为接近现代的历史。这种全面展开让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多样化的中国历史,可在材料的解读和讲述中受到语言和文化等隔阂很容易产生一些偏差。局外人提供了新的视角,却未必能理解局中人的情况。由此来看,有利有弊。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的是一个更接近于西方汉学以及历史学研究共识的中国历史,未必就是更为真实的中国历史。因此在事实和细节方面还是应当多加留意。3. 今之视昔从目录很容易看得出本书的安排还是比较不一样的。原本重要的政治部分用较少的语言进行概述,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其他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说其是用西方视角对于中国古代历史进行解剖分析。哪怕是事实大体属实,在视角和理解程度的影响下,我们所看到的更像是一个在今天的认知框架下的中国古代历史。今之视昔,很容易产生后见之明,从而忽视了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结合之后的产物。按照当下的观念和认知来理解更为容易,但也可能忽视了古今中外存在的诸多鸿沟。一些如今重视的内容,古人可能不那么在意,反之亦然。对于此方面还应该有所注意。若是从西方的惯常视角来看,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特别关注依然值得一提。《左道》里对于古代神怪的分析就像本书一样有祛魅的作用,但也可能失去了其中的趣味性。作为一本较为专业的书籍,其读者的定位恐怕不是普通读者,更像是学术研究的同行,至少也是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历史爱好者。读者在翻阅之前还是应该有所了解,以便于多做准备。4. 中西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本书可谓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西方视角和中国古代历史在现代社会下融合之后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作为普通读者可以不过多追究其中的细节,但应该了解对其有所了解。西方语言的撰写经过中国学者的翻译所呈现出的本书,哪怕依然是源于中国,也会在外转了几圈之后带上了不一样的味道。这在本书的讲述和安排中随处可见。对于读者,可以不必分清楚中西之间的差异。更应该像本书一样试着用一个混合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世界。历史背后的源流和演变对于普通民众阅读本书相对有挑战性,可以暂时不必深入。多一个视角,多样化的结果可以说是多样化思维的重要基础。即便如此,也不必过于强调。毕竟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往往比不同的地方更多一些。戴一副眼镜久了我们会变得习惯,长期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更是如此。本书借由此机会让我们体验到另一副眼镜中的风景,并试图让读者在彼此的结合中想象到心动可能性。5. 学术之外语言和叙述很容易揭露出本书和工作人员的学术背后。我们所依赖的是相对研究细致的历史研究成果,只是这种学术风很容易让不少人望而却步。阅读挑战和相应难度的提升增添了不少乐趣,可也难免会束缚了作者和读者的手脚。在政治正确以及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被修饰过的事实。我们可以对于具体事实和问题在学术的框架之内进行严肃讨论,可在此之外还有着更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可以说其是尽力展现真实,但未必就是如实相告。《有所不为的反叛者》里提到的历史学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用在学术上可以,在学术之外依然可以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实事求是,有礼有节。书中呈现的方式未必就是适合我们自己的打开方式。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开始。可以当做一本资料书,甚至是一个字典。不过时间较久,书中仍有太多需要修正的内容。6. 写在最后如果要对本书做出一个阅读建议的话,个人看法是不优先推荐,尤其是对普通读者。如若不是对此段历史特别感兴趣的读者,不要急着去翻阅本书。尝试性的阅读可以让彼此更为清楚是否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性。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读法对于本书来说尚可,但若对背景知识缺乏了解的话容易产生误解。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本书更是如此,我们不管作者的头衔和专业水平,就事论事而言也需要多保留些个人意见。事实层面无争议,解读之后的内容却未必。标题说秦始皇的背影,我们借由本书看到的更像是隔着好几座大山之后的模样。越是模糊我们越想看清楚,可有些时候光依靠自身是不够的,你还得借助于其他外力的帮助。《秦始皇的秘密》里考古研究自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两相对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为可信的结论。历史学讲究孤证不立,本书中所呈现的对于读者来说像是孤证,时常需要其他信息加以佐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儿八经的历史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分析历史。

      中国作者写的历史书,会掺杂一部分民族感情进去,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国外的作者就没有这个现象,比较客观。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