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85千字
字数
2007-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讲述西方历史学家眼中的中华民国。
内容简介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第13卷的中译本,叙述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该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
全书由西方知名学者撰写,借鉴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当时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谓是一部代表西方学术观点、研究水平和趋势的历史专著。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的话
- 总编辑序
- 第一章 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
- 变革与连续性:分期
- 1800—1864年
- 1865—1911年
- 1912—1930年
- 1931—1949年
-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变革
- 中华帝国末期的前资本主义商品化
- 经济停滞
- 外部因素:对外贸易与帝国主义
- 1911年以后的连续性
-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变化
- 水平社会结构与垂直社会结构
- 社会不稳定的加剧
- 传统名流的融合和分裂
- 农村组织与民众运动
- 工人运动及其农村纽带
- 革命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 清代权力机构的失去平衡
- 名流积极精神的兴起
- 清末的新政与革命
- 民国政治的动向
- 第二章 1911—1931年中国的国际关系
- 溯源:作为东亚地区秩序的清帝国的衰落和灭亡
- 日本在满洲势力的崛起
- 日本的二十一条
- 日本的影响和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 莫斯科与中国的双重接近
- 中国的国民革命和列强
-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
- 权力初步巩固
- 各省的斗争
- 有助于蒋介石政治统治的诸因素
- 南京政权的意识形态、结构和职能的行使
- 国民党诸派系
- 国民党政权的成就
- 中国的新心态,1936—1937年
- 对南京十年时期国民党统治的评估
- 第四章 1927—1937年的共产主义运动
- 党的重建和领导
- 阶级成分
- 群众路线
- 宗派主义和叛变
- 农村苏维埃的创建
- 1927年的起义
- 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
- 富农问题
- 查田运动
- 红军
- 寻找一种战略
- 李立三路线
- 王明的“两条路线”
- 苏区的毁灭
- 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
- 长征
- 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 “白区”的地下工作
- 刘少奇
- 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准备
- 西安事变
- 第五章 土地制度
- 土地制度的状况
-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 土地和劳力
- 村庄和农户
- 农村的上层人物
- 分割继承
- 家及其收入
- 家的合作形式
- 农业的商业化
- 增强的资源专业化
- 新出现的农村经济
- 农业危机
- 危机的确定与叙述
- 20世纪20年代
- 南京十年
- 战争年代
- 第六章 农民运动
- 自发的抗租抗税
- 佃农与地主之间的纠纷
- 抗税骚动
- 抵制鸦片税
- 自发的农民骚动:类型和特征
- 与租、税无关的骚乱及其类型
- 特征
- 农民与共产党人:不相称的联盟
- 彭湃与海陆丰农民(1922—1928年)
- 外地和以后
-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发展
- 社会名流在地方政府中的作用
- 议事会和“新政”
- 区域政体
- 山西计划
- 南京政府关于地方行政的早期政策
- 地方政府的官僚主义化
- 乡村建设运动
- 参与与官僚政治:历史的进程
- 第八章 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
- 现代教育机构的出现,1898—1928年
- 人员:海外培训的精英
- 大学:机构的建立
- 科学与研究的开端
- 提供基金与美国的影响:清华
- 南京十年期间的高等教育和国家建设
- 中央政府的领导
- 高级研究
- 研究的资助
- 战时和战后的变化,1937—1949年
- 战时的高等教育和研究
- 战后的变化
- 第九章 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
- 30年代文学,1927—1937年
-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 左翼作家联盟与关于文学的论战
- 序幕:鲁迅与新月派的较量
- “民族主义文学”问题
- “自由人”以及“第三种人”问题
- 关于“大众话”和“拉丁化”的论争
- 关于“两个口号”之争
- 文学创作与社会危机
- 杂文
- 小说
- 诗歌
- 戏剧
- 战争与革命,1937—1949年
- “民族抗战”的英雄传奇
- “爱国铁血”文学
- 延安座谈会
- 延安文学
- 革命前夕,1945—1949年
- 第十章 日本入侵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31—1949年
- 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的边缘地位
- 满洲事件:日本改革派的军国主义,1931—1932年
- 国际主义的瓦解
- 日本企图获得区域合作,1933—1937年
- 中日战争期间的强国形象,1937—1941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与日本,1941—1945年
- 中国战后的衰落,1945—1949年
- 第十一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
- 最初的战役和战略,1937—1939年
- 中国的战争动员
- 1939—1945年的恶化:军事
- 外国军事援助
- 1944年日本的一号作战
- 通货膨胀灾难
- 工业部门
- 政治上的虚弱
- 第十二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37—1945年
- Ⅰ 战争初期,1937—1938年
- 对国民党的态度:统一战线
- 军事战略与战术
- 领袖与领导权
- 组织机构与活动
- 日本的入侵和中国的最初反应
- 根据地的建立
- Ⅱ 战争中期,1939—1943年
- 与国民党的“摩擦”
- 新四军事变
- 日本的强化治安
- 中共的对策:生存与新政
- Ⅲ 战争的最后两年,1944—1945年
- 一号作战及其后果
- 政治和军事的发展
- 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人
- 第七次代表大会
-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
- 瞻望
- 第十三章 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 谈判与美国的卷入
- 赫尔利使团,1944—1945年
- 马歇尔使团,1946年
- 马歇尔使团的失败和它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牵连
- 国民党统治的衰落
- 接管日占区
- 经济上的无能:通货膨胀的金融政策
- 1947年到1948年的应急改革
- 政治上的无能:对和平运动处置失当
- 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 1946—1949年的内战
- 第一年,1946—1947年:退却
- 第二年,1947—1948年:反攻
- 第三年,1948—1949年:胜利
- 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和美国政策的失败
- 第十四章 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 从学生运动到农民运动,1917—1927年
- 党、军人和群众,1927—1937年
- 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1937—1940年
-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941—1949年
- 结论:走向人民民主的现代化的独裁国家?
- 参考文献介绍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