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9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科学传播与接受的角度进入诗歌研究,较为立体地梳理科学与中国现代诗歌的关系。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诗歌作为独特的文本存在,历史性地受到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及技术文明的影响。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看,科学一方面是中国现代诗歌发生发展的语境动力,另一方面也塑造了现代受众的阅读习惯。
本书从科学思潮与诗歌理论、科学思维与诗歌思维、科学主义与诗歌意象、科学语境与诗歌语言、科学风格与诗歌审美等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科学对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系统性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不同于古代诗歌,具有现代性的理论创设、思维模式与语言运用的特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总序 传播接受视域中的中国现代诗歌
- 一 科学思潮传播与“五四”新诗变革的历史语境
- 二 现代汉语传播接受与“五四”现代诗歌形式建构
- 三 中外诗歌传统的接受与新诗变革
- 四 近现代学校教育与现代诗歌传播接受
- 五 传播接受与中国现代诗歌经典建构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科学思潮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
- 第一节 现代文学面临的文化语境
- 一 古代文学中的科学元素及其局限
- 二 科学思潮与现代文学
- 第二节 科学语境下的现代诗歌理论
- 一 科学与胡适的诗歌理论
- 二 科学与郭沫若的诗歌理论
- 三 科学与卞之琳的诗歌理论
- 四 科学与九叶诗人的诗歌理论
- 第二章 科学思维与中国现代诗歌思维方式
- 第一节 情与理的互渗
- 一 西方理性传统的传入
- 二 情理结构的再组合
- 三 情感体验的综合化
- 第二节 虚与实的显隐
- 一 中国传统艺术的虚实观
- 二 尚虚向写实的转变
- 三 诗歌语言的虚实变化
- 第三节 字思维与句思维的转换
- 一 古代诗歌与字思维
- 二 现代诗歌句思维的转变
- 第三章 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意象
- 第一节 诗歌意象理论变迁
- 一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理论
- 二 西方意象理论
- 三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理论
- 第二节 诗歌意象推陈出新
- 一 古代诗歌意象类型
- 二 化旧为新的意象
- 三 新生的现代意象
- 第三节 意象构造方式的变化
- 一 意象构造的复杂性
- 二 意象构造的逻辑性
- 第四章 科学语境与中国现代诗歌语言
- 第一节 科学与诗歌语言观念的新变
- 一 科学影响下的诗歌语言观念
- 二 诗歌语言精密化
- 三 诗歌语言逻辑化
- 第二节 虚词与现代诗歌
- 一 虚词入诗的历史语境
- 二 虚词与现代诗歌的整体性
- 三 虚词与现代诗歌的空间性
- 第五章 科学风格与中国现代诗歌审美趣味
- 第一节 审美趣味的变迁
- 一 科学对美学和诗论的影响
- 二 审美现代性在现代中国的生发
- 三 审美趣味的阶层性及其变迁
- 第二节 由趋道向求真的滑动
- 一 “以道为美”的审美趣味
- 二 “求真”的美学趣味
- 三 平实的美学风格
- 第三节 戏剧化与知性化
- 一 现代诗歌的戏剧化
- 二 现代诗歌的知性趣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