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书结合神经科学研究,围绕反思这一核心概念阐述了何谓善于反思的父母及反思性养育。
内容简介
想要培养出一个快乐、健康、成功的孩子是件很难的事情。
父母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被一大堆自相矛盾的养育建议重重包围。当现实生活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时,那些概括出“正确方法”的书,只会让全心期盼的照料者们感到灰心丧气。
雷吉娜·帕利博士在本书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成功的养育之道是:放慢脚步、反思并且认识到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没有专享正确的要领可循。
帕利结合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向读者阐释了人类大脑具有的对他人共情、分析和联结的自然倾向,这是我们成为好父母的推荐要素。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可以为想要跟孩子建立起有爱并持久的关系的父母提供实践指导。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译者序
- 导言 我为何写这本书?
- 准备开始:反思性思维实验
- 学会反思:一种自然之道
- 反思性养育:益于父母和孩子
- 反思性养育:科学知识的良好应用
- 我如何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父母
- 学会善待自己
- 学会更加灵活
- 学会允许孩子难过
- 学会按照孩子本来的样子调整养育方式
- 学会更加相信自己
- 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 本书的框架
- 一本属于你的书
- 第一章 反思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 建立关系的方式比做任何事都重要
- 养育不是一项工作,是一种关系
- 反思性养育概述
- 反思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 为何需要具备反思能力?
- 人际关系源自心智之间的交流
- 反思能力是一种思维技能
- 反思能力的5个步骤
- 反思的方法有助于改进养育方式
- 反思性的方法鼓励父母们独立思考
- 第二章 孩子独一无二的心智
- 心智——大脑的艺术品
- 反思能力:大脑感知心智的方式
- “你—我—我们”的亲子关系
- 心智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
- 养育孩子:从“婴儿室”到“会议室”
- 大脑构建了所有的感知
- 大脑像一个巨大的乐高积木
- 神经元及其连接
- 感知由推断而来
- 不能一直相信你的大脑
- 影响大脑感知过程的因素
- 情绪和身体驱力塑造感知经验
- 记忆塑造当前的感知经验
- 期望和假设塑造感知经验
- 问题的关键:是有意识地感知,还是无意识地感知
- 对反思性养育的启示
- 误解是正常现象
- 善于反思的父母必然走慢车道
- 父母不幸的童年记忆会带来误解
- 有意识地觉察需要付出努力
- 做一个真实的人
- 第三章 大脑的镜像系统
- 一切都与社交有关
- 为什么婴儿是不成熟的
- 亲子关系和社交大脑
- 文化日新月异,社交行为随之改变
- 会社交与你有多少朋友无关
- 社交技能可以促进成就
- 成就与健康平衡发展
- 学习发生在内化关系的过程中
- 社交大脑如何工作
- 自己和他人:一枚硬币的两面
- 触觉的共享回路
- 疼痛的共享回路
- 道德行为和痛觉的共享回路
- 行为的共享回路:镜像系统
- 镜像系统可以识别他人的行为
- 镜像系统可以识别行为发生的原因
- 只有答案显而易见时,镜像系统才够聪明
- 孩子以为你了解他的意图
- 镜像系统有助于预测人们的行为
- 镜像系统对场景的回应会对养育产生影响
- 镜像系统与孩子的模仿行为
- 孩子会模仿同龄人
- 孩子不仅模仿行为,还模仿意图
- 模仿是建立连接的形式,也是发展自主性的方式
- 模仿可以促进理解和联结
- 镜像系统和共情
- 镜映可以提高孩子的共情和社交能力
- 共情表达需要适度
-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共情过度或者共情不足
- 当孩子感到痛苦时,共情不总是必要的
- 反思性养育:在联结之间建立联结
- 第四章 大脑的心智化系统
- 反思能力:我们如何感知心智
- 解析心智化系统
- 什么样的进化可以让我们学会养育
- 一种真正成功的社交关系策略
- 反思性养育:我们是象征性的生物体
- 抽象符号:心智的载体
- 心智化系统必然具有社交属性
- 任务模式与反思模式
- 反思能力:连接心智和身体
-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需视情况而定
- 为什么要进行有意识的反思?
- 我们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反思之间来回切换
- 有意识的反思支持自我调节
- 有意识的反思可以帮助你认识到孩子的行为对你的影响
- 有意识的反思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你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 反思性地叙述经历就是一种安抚
- 叙述孩子的经历也可以让你平静下来
- 叙述可以让孩子积极地应对困境
- 反思性的视角:两个头脑,两种视角
- 教会孩子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思考者
- 孩子进行反思性思维的学习轨迹
- 电脑真的有自己的思想吗?
- 无为的价值
- 孩子需要闲暇时间去做白日梦
- 调节情绪的反思性策略
- 调节共情的策略
- 疏远策略降低共情水平
- 整合策略可以降低共情水平
- 想象策略可以提升共情水平
- 调节愤怒和敌意的策略
- 正念觉察不同于反思能力
- 记住,你是为人父母者!
- 第五章 大脑和母性照料
- 女人到母亲的转变
- 什么是母性照料?
- 母亲大脑的变化
- 大脑的重新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基因作用的驱动
- 大脑的重新连接也受经验的影响
- 脑回路的增加量具有预测价值
- 与母性照料有关的化学物质
- 催产素:“安抚、关怀、联结”的激素
- 多巴胺:与奖励和动机相关的神经递质
- 不同婴儿在激活母亲的奖励系统方面存在差异
- 请不要指责妈妈!
- 皮质醇:应对压力的激素
- 父母,请对自己的需求保持敏感!
- 反思能力适用于所有关系
- 第六章 大脑和依恋
- 当母亲和婴儿互动时发生了什么?
- 调节
- 匹配—不匹配—修复
- 可预期性
- 依恋让你成为孩子的向导
- 建立依恋时,有些孩子会遇到更多困难
- 需要建立多少依恋关系?
- 依恋:从幕后到台前
- 依恋有时会出现困难
- 依恋类型
- 成人的依恋类型
- 婴儿的依恋类型
- 依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多巴胺:寻求奖励和提供动力
- 皮质醇:应对与复原
- 内啡肽:止痛和安抚
- 催产素:照料与联结
- 依恋,疼痛,缓解疼痛
- 药物滥用的危害
- 依恋和反思能力
- 当父母未被很好地养育时,养育孩子会更困难
- 基因不能决定命运!
- 反思可以改善消极的状况
- 不要被依恋的科学理论冲昏头脑
- 善于反思
- 共情
- 探索意义
- 相信任何感受都不会一直持续
- 促进与他人的积极依恋
- 帮助孩子保持开放的心态
- 给孩子一些时间
- 有时候你只需要倾听
- 第七章 养育和压力
- 父母是孩子主要的压力调节者!
- 压力、应激反应和压力复原
- 健康就是适应性地应对压力
- 金发姑娘原则同样适用于压力
- 回避压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 压力调节可以改善孩子跟同龄人的关系
- 安全依恋促进压力调节
- 压力时刻会损害反思能力
- 压力和压力复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 压力和免疫系统
- 压力对大脑的不利影响
- 以反思的方式应对孩子的压力
- 只需要陪伴就好!
- 触摸的力量
- 容纳孩子的压力
- 调节并不意味着迁就
- 造成压力的态度和信念
- 孩子的行为到底在表达什么?
- 谁有更多的困难:孩子还是父母?
- 父母们,请付诸言语
- 一切痛苦的感受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善
- 压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痛苦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 正常化是明智之举!
- 你是成年人
- 保持谦逊
- 保持乐观
- 给孩子一个机会
- 不指责、不贴标签
- 重新建构、重新解释
- 没有正确的观点
- 逆境和不幸带来的压力
- 第八章 养育:从婴儿期到童年期
- 大脑发展:主要议题和重点
- 大脑发展的原料、过程和模式
- 孩子发展的里程碑
- 从子宫到童年末期的发展轨迹
- 社会化儿童的诞生:2至4个月
- 自我控制的诞生:7至12个月
- 自我的诞生:12至24个月
- 能力的诞生:2至8岁
- 给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提供支持
- 通过反思重构糟糕的2岁
- 通过反思让自己慢下来;发展需要时间
- 通过反思来养育孩子
- 通过反思促进游戏
- 通过反思容忍冲突
- 通过反思容纳感受、保持界限
- 女性和男性两种照料方式的好处
- 语言技能与学业成就
- 社交能力与情绪健康
- 第九章 养育:从青春期到成年期
- 青少年之旅
- 为什么会有青春期:一个积极、适应性的观点
- 聚焦于关系:青少年仍然需要父母
- 青少年有很多东西要学
- 性成熟期和青春期不是同义词
- 青少年大脑的发展
- 青少年专注于同伴关系
- 青少年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 青少年的大脑发展是不均衡的
- 对于青少年来说,面容是最热门的入场券
- 青少年的奖励机制
- 冒险行为会带来额外的动力
- 青少年处理奖励的方式与众不同
- 为什么青少年会做出“糟糕的”决定?
- 青少年们为何会心理脆弱?
- 大脑的领导能力最后才成熟
- 这一切具有什么样的适应性?
- 激励你的孩子
- 跟青少年在一起时保持反思:同样的工具,不同的侧重点
- 追求新鲜事物(猎奇)是有好处的
- 不要将拒绝或批评个人化
- 父母的冲动冒险,是为青少年精心策划的奖励
- 同伴关系就是寻找生活的同路人
- 重新设定作为父母的目标
- 让设定限制成为可协商的过程
- 不畏艰辛地坚持
- 后记
- 参考文献
出版方
万千心理
“万千心理”自1998年创建起,与美国心理学会(APA)、美国咨询协会(ACA)、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 Clinic)等全球重要的专业心理机构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合作,并与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出版集团,如圣智学习集团(Cengage Learning)、培生教育有限公司(Pearson Education)、世哲出版公司(SAGE)、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 Hill)、约翰威利父子有限公司(John Wiley & Sons Inc.)等著名出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版权贸易与合作关系。 20年来,“万千心理”成功策划并引进了数百种专业心理类图书。包括“心理学学科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特殊儿童心理丛书”“万千亲子系列”等主题方向的专业与科普书籍。在全国最优秀的心理学人的支持下,图书翻译与出版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心理学领域学习者和教学者的高度认同,成为公认的优质心理类专业书出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