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通过对日本经济的研究,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在介绍了基础性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日本和中国消费社会的演变历史,探讨了中国未来20年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目录

  • 版权信息
  • PART 1 人
  • 第1章 “人”,怎么看
  • 为什么要对标日本
  • 时间机器理论
  • 康波周期理论
  • 人口结构是研究“人”的最佳切入维度
  • 第2章 日本消费社会中的“人”之图景
  • 消费社会之始点
  • 进入大众消费时代黎明期
  • 进入大众消费社会成熟期
  • 后大众消费时代
  • 第3章 “人”变化背后的规律和影响要素
  • 人的一生会经历怎样的经济周期?
  • 经济周期和人们消费特征的对应关系图谱
  • 第4章 对于中国的参考意义
  • PART 2 场
  • 第5章 “场”,怎么看?
  • 第6章 日本消费社会“场”之图景
  • 大众消费时代黎明期
  • 大众消费时代初期
  • 大众消费时代成熟期
  • 后大众消费时代
  • 第7章 “场”底层的变与不变
  • “三方よし”(三方互益)原则对“场”的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 “场”在中短期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核心影响要素
  • 第8章 对于中国的参考意义
  • 日本的消费降级业态对中国下沉市场和经济下行情况的适配性讨论
  • 案例一:堂吉诃德
  • 案例二:大创产业
  • 中国是否可以出现自己的堂吉诃德/大创
  • PART 3 货
  • 第9章 “货”,怎么看
  • 第10章 日本消费社会“货”之图景
  • 大众消费时代黎明期和初期
  • 大众消费时代成熟期
  • 后大众消费时代
  • 第11章 日本消费社会“货”之图景
  • 大众消费时代黎明期和初期
  • 大众消费时代成熟期
  • 后大众消费时代
  • PART 4 消费品品牌
  • 第12章 “人”“货”“场”的规律性重构带来的机会
  • 品牌的机会一直都有
  • 品牌,怎么看
  • 在做品牌还是在做货?
  • 第13章 抓住“人”“货”“场”的规律性重构机会成功崛起的品牌案例
  • 品类创新案例
  • 抓住渠道流量红利起飞
  • 切中消费降级需求成功逆袭
  • 第14章 错过“人”“货”“场”的规律性重构机会失败的品牌案例
  • 无印良品败在品牌
  • 附录
  • 采访1:我的研究方法论
  • 采访2:性价比,仿日风,名创优品IPO究竟靠什么?
  • 采访3:从日本消费的过去与未来,读懂中国机会
  • 后记 大共创时代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作者对标日本为研究对象,从 “人”、“场”、“货”、“品牌”,四个方面来总结日本的商业之道。对标美国而是日本,原因有以下几点:1. 文化认知和地域发展的统一性;2. 文明的共通性;3. 商业形态的相似性(影响商业环境变化的底层变量的强相似性);明确指出日本企业是一群以 “道” 立业的群体。而作者通过研究发展进程更为超前的日本社会,把更多更为复杂的样本纳入系统模型中,得出更具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市场对于品牌概念的理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品牌作为一种代表文化精神信仰的符号,是一种对于消费者心智份额的占领。第一是通过品牌自身的价值链。第二是通过跨圈层的渗透获取共鸣,这里包含跨年龄、跨地区、跨文化、跨职业等。大部分快速崛起的中小品牌被批为是在 “卖货” 而非 “做品牌”。“卖货” 本身是一种品牌的市场战略行为,而非品牌的 “价值观” 体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一次险些因为傲慢与偏见,错失一本极品好书。

      大多数人是不承认自己有偏见的,即使认识到自己内心存在偏见,也会自认为比其他人程度轻一些,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自认为自己并没有仇日情结,我虽然也认为没有资格替先辈们去原谅当年的战争罪犯,但对于砸日本车,叫嚣着打到东京去,弄个东京大屠杀等言论的行为却也颇为不耻。所以,我自觉自己持心还是公正的。但昨晚群里的同学给我推荐这本书时,我还真是颇不以为然的。因为他的书名叫《摸着日本过河》,在咱们这,谁都知道,这是总设计师的一句经典名言 “摸着石头过河” 而这里把石头换成了日本,自然是借鉴日本经验的意思。而且,昨晚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朋友,还着重介绍了一句,中国和日本太像了。现在的中国就等于二三十年前的日本。。。。单纯就冲这句话,我就丧失了读的兴致。(偏见来了)我最近几年,是学过很多老师的课程的。无论是吴军还是万维钢,何帆还是香帅,又或者是刘润、顾衡、薛兆丰、张潇雨,经历过这些位恩师课程的洗礼,我对中日曾经所面对过得现状是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的。比如,日本在某些方面是没有主权的,比如军事方面。而在日美争霸最狠得那几年,日本的 GDP 也就是美国一半不到,而且,那时候的美国,也没有进入现在的大停滞状态,中产阶级还是比较厉害的阶段。所以无论是美国的阴谋也好,还是日本本身的发展模式也罢,造成日本二三十年的停滞这件事,并不一定就会在中国重演。所以,对所有鼓吹日本的现在就是中国的将来,这句话我是不信的。另外,日本身居孤悬海外的岛国,物资匮乏,人口上亿后,社会的可扩展性是锁死的。而中国的人口和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的矿藏,这个是日本不具备的优势。而且,我们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的布局,即使国际上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锁死我们,我们也有内循环的应对策略。而且,几千年的生存文化和还有几千万人未脱贫的现状,这些都会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就算是所谓摆烂躺平的今天,觉得新一代年轻人塌腰了的今天,有多少小镇青年怀揣 “一夜暴富” 的梦想,在抖音快手上,展示着自己的方方面面,为了赚钱,放下那曾经羞臊的面皮,开始一展歌喉,扭动身体,夜以继日的要和卖货呢。这是平台拦着,法律管着。否则你看看我们的小电影行业,在抖音里是不是可以直接是日本产量的数倍呢。所以,对那些唱衰中国,因为老龄、少子、新一代躺平,致使未来中国没有出路的言论我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带着这样的认知,面对那位网友的介绍,我其实是没有太多兴致读这本书的。不过看了看这个书的体量,无非就是一天的事,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最初是想,借着读完这本书,聊聊我对中日对比方面的内容的。可等我读上这本书后,才发现。妈的,是我错了。这尼玛真是一本好书啊。但就是这个书名起的,在一个民众普遍带着仇日心理的国度,这么起名,注定影响销量和评分啊。我去豆瓣查了一下,果然,评分大多给的是三星,居然占到了总评分的 46%,这快接近一半了。当然,真的读过的,自然会给五星好评,最起码是个四星。所以,因为真读过的人的评分,在豆瓣,这本书被评到了 7.5,就针对这个破名字来说,算是很好的了。其实读完以后,我的建议是最好把书名改成《疫情过后,新零售的出路在哪里》,我猜,提到新零售,提到后疫情时代,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读。而这本书其实后半部分聊得就是这个,也就是因为作者丰富的零售经验和中日两国最近二三十年的商业动态如数家珍般的掌握,他的对比分析才让人那么信服。这本书注定是我以后会反复阅读的一本书。我们太习惯拿美国当假想敌了。所以无论什么业态,我们总是対飙美国。可你静下心来看看,全球便利店谁做的最好,说的服务最全面,谁的积累最多。不用说别的,在上海 7-11、全家、罗森、快客、喜士多等等,哪个模式不是学习日本的,或者直接就是日本品牌。总有一种言论说,日本错过了电商时代。也许吧。因为他们最初的商场布局无论是层次,深入度都远胜过刚刚摆脱贫穷的我国,既得利益者那么多,你让他们放下现有的模式,去创新,即不符合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不符合这个民族内里的文化属性。所以,有可能是错过了。可错过了就一定是坏事吗?恰恰是因为他们错过了,所以他们很有可能找到一条不同于中美那种线上线下对立的零售业环境。而且就我们国家物流现在覆盖的程度,其实有大量的四五线城市和集镇,并没有和电商接轨。他们难道没有需求吗?我们总扯什么消费升级或者消费降级,这是面对着几亿中国普通老百姓说的吗?还是一二线城市那本来就不多的、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所谓中产说的呢?拼多多是如何一下子将市值做到那么吓人的,他的成长速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国内有多少市场压根就没有得到满足。而什么样的货品,是他妈所需要的,真的有人想过吗?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我不光看到了房家毅先生找到的方法与出路,更看到了他从日本现在的零售业方式里找到的经验。之所以说,这本书应该反复阅读。是因为,他所描述的那个市场的潜力,足矣满足我国提倡的那个 “内循环” 所需要的的容量。不赘了,看书吧。强烈推荐

        转发
        1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