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互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着力对问与答在形式和功能上的不对称现象作出解释。

内容简介

问对答在语言形式和社会交际行为上有较强的限制性,答者出于互动目的,遵守或突破问句限制,就是问答互动的主要内容。

全书关注会话序列位置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主张超越单句视角,以位置敏感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关注语言形式在互动中所实现的社会交际行为,关注“所言”之“所为”,聚焦语言形式与社会交际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汉语话语研究”丛书编委会
  • 总序
  • 序一
  • 序二
  • 转写符号说明
  • 绪论
  • 1.1 疑问难题与基于互动的解题思路
  • 1.2 本书的目标和意义
  • 1.3 语料来源
  • 1.4 本书内容
  • 第一章 疑问的互动语言学视角研究
  • 1.1 互动语言学概述
  • 1.2 疑问的互动语言学视角
  • 1.3 互动语言学研究对疑问本质的探讨
  • 1.4 社会行为与疑问的互动功能
  • 1.5 小结
  • 第二章 回应与问答的互动研究
  • 2.1 疑问回应概述
  • 2.2 汉语回应研究概述
  • 2.3 回应系统初探
  • 2.4 答者和听者,回答、回应和应接
  • 2.4.1 答者和听者
  • 2.4.2 回答、回应和应接
  • 2.5 小结
  • 第三章 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 3.1 引言
  • 3.2 是非问句无标记回应的基本类型
  • 3.2.1 单词型回应
  • 3.2.2 重复型回应
  • 3.2.3 是非问句的回应类型
  • 3.3 特殊疑问句无标记回应的基本类型
  • 3.3.1 特指性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
  • 3.3.2 讲述性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
  • 3.3.3 特殊疑问句的回应类型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汉语转换型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 4.1 引言
  • 4.2 措辞转换型回应
  • 4.2.1 关于程度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 4.2.2 提供信息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 4.2.3 更换词语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 4.3 规程转换型回应
  • 4.3.1 行为规程转换型回应
  • 4.3.2 话题规程转换型回应
  • 4.4 小结
  • 第五章 汉语不确定性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 5.1 引言
  • 5.2 不确定性回应与互动参与者对策
  • 5.2.1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一
  • 5.2.2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二
  • 5.2.3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三
  • 5.3 作为不确定性回应与模棱语的“(我)不知道”
  • 5.3.1 作为问句回应的“(我)不知道”
  • 5.3.2 作为模棱语的“(我)不知道”
  • 5.4 小结
  • 第六章 汉语疑问式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 6.1 引言
  • 6.2 他发修正及其互动功能
  • 6.3 一般疑问式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 6.3.1 一般疑问式回应的基本形式
  • 6.3.2 一般疑问式回应的互动功能
  • 6.3.3 “是吗”
  • 6.4 疑问式回应与回声问
  • 6.5 小结
  • 第七章 多模态资源与汉语口语中陈述式疑问句的解读
  • 7.1 引言
  • 7.2 认识状态与陈述式疑问句的判定
  • 7.3 陈述式疑问句的词汇句法惯例
  • 7.4 陈述式疑问句的具身动作特征
  • 7.4.1 身体前倾与陈述式疑问句
  • 7.4.2 注视与陈述式疑问句
  • 7.5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功能与互动环境
  • 7.5.1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功能
  • 7.5.2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环境
  • 7.6 结语与余论
  • 第八章 结语与余论
  • 8.1 汉语口语的回应系统
  • 8.2 疑问本质的再探索
  • 8.3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文一 互动语言学方法与汉语研究
  • 附文二 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探索
  • 附文三 《互动语言学:社会互动中的语言研究》介绍
  •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