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9.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9千字
字数
2016-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苏黎世的百年经验为例,让读者对瑞士住房合作社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内容简介
书中归纳了瑞士苏黎世市的社会住房建设历史,并结合芝加哥、巴黎、柏林、维也纳、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深入探讨社会住宅在平息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住房合作社如何能够有效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兼顾社区融合与城市发展。
为了让读者对瑞士住房合作社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作者选取了位于城市不同区域的3个住房合作社的案例。分别从合作社历史、经济运作模式、对城市形态和发展的影响及回应、住户参与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社区生活以及绿色生态的层面,一步步勾勒出住房合作社的清晰形象。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作者简明介绍了住宅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并以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归纳出住房合作社的优势与不足,以及运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永久的非营利性以及不断提高的市场占有率。
结合中国住房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住房的结构性需求,中低收入群体自发的个人合作建房尝试,以及我国过往的“住宅合作社”的经验,探讨住房合作社在中国的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导读
- 一个好案例
- 住房问题的规律
- 推论:两个技术重点
- 正在进行中的中国住房体制改革
- 中国住房问题的新出路——继续进行住房制度改革
- 本书结构和感谢
- 第一章 瑞士苏黎世市住房建设的百年经验
- 概况:百年成就不只是住房
- 合作社:众筹自助型的公司形式
- 住房合作社:当股东,持实物股,建设经营自己的住区
- 百年历程不只是住房
- 推进住房建设=推进永久性的非营利性住房的建设
- =推进私人建设永久性的非营利性住房
- 瑞士推进住房建设的负责机构
- 政府推进私人建设非营利性住房的5种工具
- 工具1:出售土地使用权(vergünstigte Abgabe von städtischem Land im Baurecht)
- 工具2:用养老保险金提供市场利率的贷款(Restfnanzierung aus Mitteln städtischen Pensionskasse/Hypotheken)
- 工具3:购买股份(geförderte Kapitalbeteiligung)
- 工具4:提供经验,同时监督引导(Vertretung im Vorstand des Bauträgers)
- 工具5:为特殊人群提供少量的补贴性的无息、低息贷款(unverzinsliche Darlehen aus rahmenkrediten=Subventionen wohnungen/defnierte wohnungen)
- 受到政府支持的住房合作社的责任与义务
- 价廉物美的住房
- 生于忧患止于至善——苏黎世市推进住房建设百年简史
- 1830—1913萌芽:用住房建设平息社会矛盾
- 1914—1927年力挽狂澜:政策的全面完善
- 1928—1938年第一次高潮:彻底解决住房问题
- 1939—1957年 第二次高潮:战时防患于未然的成功战术
- 1958—1976年失误!住房郊区化引起城市衰危
- 1977—1991年城市青年缺房运动:喊出城市新方向!
- 1992年—推进城区住房建设:城市复兴!
- 住房问题的发生规律及较优解法
- 观察住房供求双方的行为模式
- 第一种住房短缺——特殊时期的,所有需房者的住房短缺
- 第二种住房短缺——倾向性的住房短缺——长期的,需房自住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短缺
- 倾向性的住房短缺的影响
- 倾向性的住房短缺的解决方式
- 为何是较优解法
- 为何是较优解法?
- 优点一——见效快、效果好。
- 优点二——省事、可调控性强。政府是(以住房合作社为主的)私人非营利性建房者的关键支持者,也就是其绝对有力的控制者。
- 优点三——财政支出小、回报大。
- 优点四——推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
- 不只是住房
- 不只是住房一——维稳维和。苏黎世市推进住房建设最重要的目的,并不只是住房,而是推进不同社会阶层融合,帮助社会恢复和平稳定。
- 不只是住房二——拉动内需,创造就业岗位,对抗经济危机,帮助经济复苏(进一步帮助解除社会危机)。尤其适用于战争时期和经济社会都存在危机时。既可用于在危机发生后力挽狂澜,也可用于提前预防危机。
- 不只是住房三——经济可持续发展
- 不只是住房四——更好的扶贫办法
- 不只是住房五——又快又好的城市建设
- 简洁灵活的住房体系——营利非营利的明确分流私人为政府分忧
- 第二章 住房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双赢
- 苏黎世市非营利性住房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 1830—1913年萌芽:用住房建设平息社会矛盾
- 1914—1927年力挽狂澜:政策的全面完善
- 1928—1938年第一次高潮:彻底解决住房问题
- 1939—1957年第二次高潮:战时防患于未然的成功战术
- 1958—1976年失误!住房郊区化引起城市衰危
- 1977—1991年城市青年缺房运动:喊出城市新方向!
- 1992年—推进城区住房建设:城市复兴!
- 住房建设和城市建设如何双赢
- 什么是城市?
- 谁在塑造城市?
- 不同的住房制度,不同的城市建设——名城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故事
- 以芝加哥为代表的美国城市
- 巴黎
- 柏林
- 维也纳
- 新加坡
- 香港
- 阿姆斯特丹
- 如何在住房建设和城市建设上双赢?
- 政府自上而下宏观把握
- 私人自下而上细致操作
- 上下充分交流配合的“泰”
- 苏黎世市住房合作社的典型案例
- 第三章 案例一:代代相传长住长新——Letten住房合作社
- Letten住房合作社历史
- 历经百年的住房合作社
- 稳定城市肌理中的建设策略
- 户型改造和填补缝隙
- 第四章 案例二:留住在城中心的家园——Dreieck住房合作社
- Dreieck住房合作社历史
- Dreieck的重生——翻新
- 项目背景
- 概念
- 建筑小屋
- Ankerstrasse 11号
- 光的舞动—改造举例
- Dreieck的重生——新建
- 新与旧
- 空间规划
- 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 空间分布:
- 共享与交流
- 绿色生态的生活
- 地下水取热
- 更清新的空气
- Minergie/瑞士低能耗标准
- 太阳能电板
- 第五章 案例三:活化传统工业区的先锋社区——Kraftwerk1住房合作社
- Kraftwerk1住房合作社历史
- 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运动
- Kraftwerk1的探索
- 从乌托邦理想到梦想的实现
- 组织形式和资金运营
- 合作社的组织和运营
- 城市规划策略
- 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
- 住宅户型及其灵活性
- 邻里交流
- 绿色生态的生活
- 第六章 当股东,我的社区我做主:全面可持续的住房模式
- 如何运营一个住房合作社
- 住房合作社的成立(详见附录1《合作社的相关定义》)
- 资金来源(详见附录8中的《Ⅳ.财务规定》)
- 自有资金(Eigenkapital/Genossenschafskapital):
- 找地和买地
- 设计和建造住区
- 住房合作社分配住房的标准
- 住房合作社的管理、扩张与合并(详见附录8中《V.组织机构》)
- 跨越整个周期的建筑物保值
- 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计算
- 中瑞共通的标准: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世界银行的资本模型(Capital Stock Model)
- 三维模型(Drei-Dimensionen-Konzept)
- 建议标准SIA-112/1《可持续建筑》(Recommendation SIA-112/1〈Sustainable Building〉)
- 评价
- 对住房合作社的可持续性评估
- 1 社会Society
- 2 经济Economy
- 3 生态Ecology
- 对住房合作社的可持续性总结
- 在可持续性上的天然优点
- 带动政府和整个社会的运作有可持续性
- 可持续性的弱点
- 提高可持续性的方法
- 第七章 中国住房问题的新出路
- 技术重点1——永久性的非营利性
- 推进永久性的非营利性住房建设——一种必然
- 具体操作——非营利性住房的房屋所有权要保留在非营利性建房者手中
- 技术重点2——需要随着经济和城市发展,保持并不断提高非营利性住房的市场占有率,且私人非营利性建房者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 非营利性住房——需要保持并不断提升其市场占有率
- 正在进行中的中国住房体制改革
- 未被建成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 强化版的倾向性的住房短缺
- 效果不佳的围堵式住房调控
- 历史重现:政府再次承受独力供应非营利性住房的压力,以及不断流失的非营利性住房
- 需要继续完成的住房体制改革
- 中国住房合作社的萌芽
- 第一种住宅合作社(详见附录1《合作社的相关定义》)
- 第二种:个人合作建房
- 中国个人合作建房:与瑞士住房合作社的相似之处
- 中国个人合作建房:与瑞士住房合作社的区别
- 以营利性公司名义组织非营利性合作建房问题1:弱势群体难以在经济上互助合作
- 问题2:难以与营利性建房者竞争生存
- 问题3:难以集公司股东和使用者为一身
- 问题4:其非营利性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保护
- 失去政府支持
- 失去银行支持
- 被迫转向营利性行为
- 亟需合适的法律身份
- 中国住房合作社
- 中国住房合作社!
- 天时地利人和
- 天时——完美配套“新型城镇化”
- 地利——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
- 人和——所有人都是赢家
- 挑战——文化转型与全面监督
- 挑战一:文化的转型——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
- 挑战二:怎么能由民众监督保证非营利性住房的非营利性?
- 附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重庆大学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9大教材出版中心之一,是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入选“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是国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历史久远的“双一流”综合性高等学府重庆大学的学科优势,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艰苦中创业,在改革中奋进,在竞争中发展,形成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