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坛经》是中国古代佛教经典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注重“妙有”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唯心”倾向推到顶端,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仅有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行由品第一
  • 般若品第二
  • 疑问品第三
  • 定慧品第四
  • 坐禅品第五
  • 忏悔品第六
  • 机缘品第七
  • 顿渐品第八
  • 护法品第九
  • 付嘱品第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坛经:一场“即心即佛”的六祖革命

    《坛经》一书是六祖慧能的门人对其说法内容的记录和整理。全文共十个章节,包括惠能自述生平,惠能弘法所说内容,以及弟子对大师的请益以及他与弟子的问答。行由品第一主要介绍了慧能的生平和得法因缘。慧能本是岭南獦獠,与母亲相依为命,贩柴为生。一日偶然听到僧人诵读《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心即开悟,于是去往黄梅参礼五祖。而禅宗最有名的偈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正是五祖欲传衣钵命众弟子作偈时慧能所作。后慧能得其衣法,成为六祖。本章中,慧能阐释了 “佛法是不二之法”,“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智慧之人通达本性的无差别,这无差别的本性即为佛性。般若品第二是慧能为众人开示 “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一法门要义的内容,即大智慧到彼岸。他谈到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即不要执着于空,如一味静坐,无善恶分别,则有落入虚妄的无记空之中,点名了 “以空摄有、空有相融” 的禅学思想。慧能进一步指出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凡夫与佛无二,只在一念悟之间,明心见性即可成就佛道。疑问品第三阐释了何为 “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而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身具一切佛法,功德自存其中,而不在于行善求获福报”,即功德应从内心去求,这也将 “因果相依” 的功德论推向了 “内外相应、因果相即” 的功德论。定慧品第四阐释了南宗禅法以 “定”、“慧” 为本的法门,慧能用灯与光的关系比喻 “定” 与 “慧” 的关系,“定是慧体,慧为定用”,好比灯是光的本质,光是灯的功用,不可二分。忏悔品第六则阐释了何为 “忏悔”,“忏其前衍,悔其后过”,从前所有恶业,悉皆尽忏,永不复起;而后所有恶业,悉皆永断,更不复作。而坐禅品第五、顿渐品第八和护法品第九都谈到了关于 “坐禅” 的内容,“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慧能批判了北禅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的一味强调坐禅的弊病,认为该方法 “是病非禅”,而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慧能指明 “诸法空寂、无生无灭,获得佛法的真正途径还在于自性体悟,进而指出‘烦恼即菩提’,表明即世间求解脱、不离生死证涅槃的思想主旨”,这对后来 “人间佛教” 具有很深远的内在指导意义。”“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在机缘品第七中,慧能大师听到比丘尼无尽藏诵《大涅槃经》后表明了南禅宗 “不立文字” 的思想。而付嘱品第十主要记叙的是慧能临终说法的内容,是对自己禅法的总结和概述。“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在对立二项的因缘转化中,持中道的本义。“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中法灭”,而生也有涯,佛海却无涯。在《坛经》的记录之中,六祖慧能不断申明 “佛性本具、即心即佛” 的禅宗思想,“把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把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把强调禅修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把强调经教变为注重不立文字和把强调出世求解脱变为注重即世间求解脱”。这场 “六祖革命” 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转折,至此之后佛教不再仅仅是一个外来宗教,而与中国文化融通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本质以及中国民族性中的奇特生命智慧。六祖革命实现了佛的 “中国化”。“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佛法精深,而禅宗奥妙,且因与中国文化融合而更生的几分亲切之意。最后推荐一下中华书局出版社尚荣译注的这版《坛经》,比较了很多版本,这版的注释、翻译、援引都是最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上智慧在中土

      中国人不读坛经,如临宝不见,寻山访水而错过了最好的风景。当然需要准备好自己,才能见其妙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即心即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人人都具有佛性。故普敬众生。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二、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人事与物皆缘起性空,因缘聚汇,自性本空。戒定慧,戒是于相而离相(不二法门: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反者道之动);定是见境心不乱,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慧是于念而无念,是大悲悯。说一切法,莫离自性。自见本性是唯一目的,学佛法不是目的,是药,病好了药也就无用了。故皈依佛性,即皈依自性,是建立独立之人格。三、修智慧修功德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心生智慧,也生烦恼。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何需智慧。于空而不执空,出世后而后入世,只有在尘世中才能修得智慧。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一行三昧,常行一直心,不转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信命,每个人都是带着累世的业力,带着阿赖耶识来到这个世上的,故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不求如意,转如如之心。只有修功德才能消业力,不堕轮回之苦。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四、无相忏悔在进行有相忏悔的同时,应进一步进行无相忏悔,问其根源,转识成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