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尝试从基层的视角,从微观机制的角度,探讨亨廷顿悖论何以在城乡中国的治理图景中失效。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中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尽管在这期问中国的基层社会出现了一波城市暴力兴起的大事件,但总体上保持了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这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亨廷顿悖论: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却滋生着动荡。如何理解这一中国经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城乡中国的治理图景
  • 前言
  • 城乡中国的街区治理之困
  • 城市基层治理研究回顾
  • 一 城市里的国家与社会
  • 二 暴力:国家与社会的分界线
  • 三 抗争还是治理:城市治理研究的范式转换
  • 四 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与研究进路
  • 五 结语
  •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多重困境
  • 一 城市治理之困
  • 二 城管执法的体制约束
  • 三 城管执法的社会挤压
  • 四 城管部门的人力困境
  • 五 结语与展望
  • “准街头官僚”的结构与功能
  • 一 被忽视的准街头官僚
  • 二 街头官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 三 准街头官僚的来源与构成
  • 四 准街头官僚的功能
  • 五 小结
  • 都市街头冲突的生成与治理机制研究
  • 一 文献回顾及研究进路
  • 二 街头暴力冲突的生产机制分析
  • 三 街头暴力冲突的类型
  • 四 街头暴力冲突的分类治理机制
  • 五 街头暴力冲突的技术治理
  • 六 结论与讨论
  • 城乡中国的乡村治理之变
  • 中国乡村调解制度研究及其范式转换
  • 一 文化-功能论
  • 二 程序-技术论
  • 三 政治-治理论
  • 四 调解研究范式的整体缺陷
  • 五 纠纷当事人行为模式:新的调解分类与研究方法
  • 六 新调解范式的效度检验:以“谋利型”调解为例
  • 七 结语
  • 乡村调解异化及其结构分析
  • 一 调解异化的现象与后果
  • 二 调解异化的结构分析
  • 三 结论
  • 边缘人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
  • 一 农民信访问题研究回顾
  • 二 真实生活中的“李雪莲”上访
  • 三 从家事到公事:信访体制的转化与吸纳机制
  • 四 机制建设:完善信访体制的相关建议
  • 五 结论与讨论
  • 城乡中国的本土治理资源
  • “祖荫”与“神佑”:村落社会的文化和秩序
  • 一 村落中的神庙与宗族
  • 二 集体活动仪式:家族与神灵的盛宴
  • 三 “祖荫”与“神佑”中的文化与秩序
  • 四 作为本土治理资源的民间信仰
  • “闹”与“罚”:村落纠纷调解与社会价值再生产
  • 一 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规训
  • 二 村落调解的社会基础
  • 三 调解中的社会价值再生产
  • 四 结语:价值与秩序
  • 集体行动困境突围:赣南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会
  • 一 村社集体行动困境
  • 二 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会
  • 三 理事会的运作机制
  • 四 理事会与村两委关系
  • 五 结语
  •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农地细碎化治理的富川经验
  • 一 土地细碎化难题
  • 二 治理土地细碎化
  • 三 土地细碎化治理的基础与机制
  • 四 地方实践对农地制度变革的启示
  • 五 结语
  • 城乡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
  • 城乡阶层分化研究回顾
  • 一 发现底层:社会的分化与断裂(1990~2005年)
  • 二 遗忘底层:城市和中产阶层研究的兴起(2005年至今)
  • 三 底层归来?马克思阶层范式的复苏(2005~2010年)
  • 四 重返“底层”:村治研究的拓展(2010~至今)
  • 五 结语
  • 农村的去阶层分化机制与中国社会稳定
  • 一 农村是转型期的不稳定因素吗?
  • 二 底层视角、机制分析与经验研究
  • 三 “有分化无分层”的中国农村
  • 四 农村去阶层分化的拉平机制
  • 五 农村去阶层分化的转移机制
  • 六 结论与讨论
  • 双轨分层与中国的弹性社会结构
  • 一 社会分化中的秩序
  • 二 城市阶层结构之外的农民工
  • 三 双轨分层的内涵
  • 四 双轨分层与结构弹性
  • 五 结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