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2千字
字数
2023-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莱布尼茨与中国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皆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以“莱布尼茨与中国”为主题的论文,包括莱布尼茨与中国关系的详细年表,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的内容梳理与阐释,莱布尼茨与当时来华传教士在通信中所探讨的关于中国哲学、文化、语言和信仰等问题的解读,特别是莱布尼茨时代儒学在欧洲的传播情况等,都是海外汉学兴起之前的历史画面。全书所展示的史料、思想和跨文化视野,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对推动中文世界的莱布尼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中国莱布尼茨研究丛书》编委会
- 总序走向莱布尼茨研究的新时代
- PrefaceTowards a New Era of Leibniz Studies
- 告读者
- 代序莱布尼茨甚至可能超前于我们这个时代
- 《莱布尼茨著作与书信全集》简介[1]
- 一组数据
- 巨大的精神财富
- 历史的呼吁
- 步履维艰的世纪之梦
- 冷战不冷
- 莱布尼茨与中国年表[1]
- 1666
- 1667
- 1670
- 1671
- 1672
- 1673
- 1675
- 1675/1676
- 1676
- 1677
- 1678
- 1679
- 1680
- 1681
- 1682
- 1684
- 1685
- 1686
- 1687
- 1689
- 1690
- 1691
- 1692
- 1693
- 1694
- 1695
- 1696
- 1697
- 1698
- 1699
- 1700
- 1701
- 1702
- 1703
- 1704
- 1705
- 1706
- 1707
- 1708
- 1709
- 1710
- 1711
- 1712
- 1713
- 1714
- 1715
- 1716
- 《中国近事》——主题,历史与意义[1]
-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字
- 莱布尼茨与闵明我的通信
- 《中国近事》中提到的阿拉伯文手稿
- 莱布尼茨与新教传教活动
- 来自新教人士的反响
- 耶稣会与《中国近事》
- 莱布尼茨与礼仪之争
- 莱布尼茨研究的现实意义
- 德国早期启蒙运动中的孔子形象
- 介绍孔子及其学说的两部巨著
- 莱布尼茨与《中国哲学家孔子》
- 托马修斯与“夫子曰”
-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以及《关于中国哲学的讲话》
- 毕尔封格的比较研究
- “自然神学”问题
- 概念
- 自然神学在基督教接触外来文化时的作用
- 莱布尼茨的自然神学
- 自然神学与沃尔夫的《中国讲话》
- 对上帝的“模糊”认识与“清晰”认识
- 龙华民及其《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
- 龙华民其人
- 龙华民的《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
- 龙华民《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传播与影响
- 语言困境与论述霸权
- 龙华民提出的异议
- 结论
- 附录:莱布尼茨《中国自然神学论》
- 科里斯蒂安·科托尔特与莱布尼茨的《中国自然神学论》
- 塞巴斯提安·科托尔特与莱布尼茨致雷蒙的信
- 塞巴斯提安与拉克洛茨的通信
- 科里斯蒂安·科托尔特为莱布尼茨辩护
- 结论
- 莱布尼茨与欧洲对中国历史纪年的争论[1]
- 17世纪欧洲对中国上古编年史的争论
- 莱布尼茨对中国历史纪年的兴趣及态度
- 中国犹太人
- 莱布尼茨与开封犹太人
- 结语
- 代跋:莱布尼茨的启发:如何带着理性宽容彼此交流[1]
- 哲学之缘与轨迹
- (1)研究哲学并非必然,同时掌握英、德、法、拉丁文是优势
- (2)《传教史》被誉为十年一遇的创新著作,原因是提供了传教史之外的视角
- (3)《全集》历战乱而不断耗时150年,连续负责第四、第五系列需毅力与牺牲
- (4)学术管理有益研究:有幸提供专业鉴定,促成莱氏信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5)莱氏研究国际化是亮点与趋势:《全集》证明了莱氏和牛顿不同时发明微积分
- (6)国内的莱氏研究:步子可更快一点,水准可更高一点,年轻人可更多一点
- 哲学特色与贡献
- (1)极具天分的莱氏处在数学家辈出的转向近代的中世纪,数学传递的是理性精神
- (2)《单子论》是天才之作,对当代的全息论、自组织论、潜意识论都有启发
- (3)17世纪欧洲发现诸多“非欧”文化,莱氏提出跨文化诠释:理性上的宽容
- (4)“正义”对后世启发:属于永恒真理,而律条是人为的,严格区分正义和权力
- (5)面对当代科技活动及其潜在性问题,哲学提供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面临困境
- (6)18年陆续完成17至18世纪欧洲主要期刊61年间对中国评论一手资料600余份
- (7)给后学建议:成熟的常人要有哲学反思性,把哲学专业当作学问,而非智慧
- 我看世界哲学大会和中国哲学
- (1)随着学科细化,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影响不再,而哲学跨学科交流可促进精神活动
- (2)学以成人:人类存在追问永新,“改天换地”之后明天将是怎样的可能?
- (3)中国哲学是用西方的网在中国知识海洋里捞出来的鱼,与西方哲学的真正碰撞还待努力
- 附录1外国人名简介
- 附录2引用文献缩写表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