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重回清末民初政治激变下众声喧哗的思想现场。

内容简介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学术界最为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本书从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兴起与展开,基于全新的材料及问题意识,重建了儒教传统的转型与新文化形成之间的历史关联。

康有为、章太炎分别是近代孔教运动的领导者和批儒思潮的发动人。他们彼此间、他们与新文化人的思想对话揭示出反孔批儒的多层次历史动力。明治日本将儒学忠孝伦理纳入国体论,并从台湾开始侵占中国;受此触动,近代儒教形成了批判性的自我认知,新文化批儒有持续的跨文化背景。

面临基督教的挑战,儒教正信与异端之争急剧裂变,内部的废淫、排异使新文化的反孔教拥有了来自传统的知识支撑。孔教曾经是帝制社会国家意识形态,它试图迎接近代国民思潮进行制度建设,但却在民初政治纷争中被新文化人视作奴隶的道德,而没有跨越其现代转型的最大屏障。随着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戊成前后为人津津乐道的康有为孔教思想逐渐隐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学术史丛书》总序
  • 导言 作为儒学转型内生问题的新文化
  • 第一章 “真儒术”认知拥有的明治日本触媒与新文化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
  • 第一节 章太炎与明治日本“国体论”的对话
  • 一 《答学究》的缘起、依据及相关拥康佚文
  • 二 《书〈原君〉篇后》与《谋臣论》的两种儒学伦理
  • 三 围绕《客帝论》的争论与中日近代政治图景的异同
  • 第二节 《儒术真论》的成立及章太炎学问独立意识的完成
  • 一 《人定论》对殖民地台湾“天意论”的反抗
  • 二 《绝颂》对殖民地台湾“祝颂”的抵制
  • 三 《儒术真论》的成立
  • 第三节 近代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从章太炎到周氏兄弟
  • 一 “真儒术”与康、章分歧
  • 二 《民报》时期章太炎超越儒教圈的亚洲构想
  • 三 周氏兄弟等批儒的跨文化性
  • 第二章 儒家正信异端之争的近代裂变及其与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
  • 第一节 《訄书》初刻本(1900)“王鲁改制”“鬻庙辟佛”思想与戊戌的改革
  • 一 康有为戊戌“保大教,废淫祀”主张的背景
  • 二 章太炎与康有为“鬻庙”思想的共振
  • 三 章太炎与康有为“正祀”观念的同异
  • 第二节 《訄书》重订本(1904)破“文野之见”、立“宗教信心”思想与晚清的革命
  • 一 章太炎对姉崎正治宗教学思想的扬弃(上):从语文学出发的宗教认知
  • 二 章太炎对姉崎正治宗教学思想的扬弃(下):革命欲求与宗教信心
  • 三 《原教》上、下篇所作整合与东亚思想之交流
  • 四 齐物理论与革命构想
  • 第三节 《检论》(1915)扬“圣人之知”、抵“淫祀之首”思想与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
  • 一 康、章换位及其与政府政策之离合
  • 二 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以《周易》为“世间法”(上)
  • 三 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以《周易》为“世间法”(下)
  • 四 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上)
  • 五 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下)
  • 第三章 孔教对“国民”思潮的回应与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教之关系
  • 第一节 康、梁在孔教能否“为国民义”思想上的分合
  • 一 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上)
  • 二 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下)
  • 三 康有为对“国民义”的接纳与踌躇
  • 四 康、梁同行及1915年后的再度分途
  • 第二节 陈独秀反孔批康的历史重探
  • 一 陈独秀对孔教与国民三层面的对应及其关注点的变易
  • 二 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上)
  • 三 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下)
  • 四 多元舆论的敞开与中滞
  • 五 余论
  • 结语 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与康有为孔教思想的隐没
  • 附录一 戊戌政变后章太炎致康有为佚信考释
  • 附录二 章太炎在《台湾日日新报》刊发诗文汇总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作者小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