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43千字
字数
2018-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基本入门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门为大众读者编写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读物,它针对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量身打造,将中华传统文华按专题分门别类,从宏观层面讲解系统知识,资料详实却不引用大段资料,深入浅出,行文生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字可读性性极强,并配有多幅高质量的插图。
本书以通俗性定位并自成体系,具有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等特色,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融会,从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培育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新力的现代人。本书是从大众阅读习惯与实际着手,由学者为大众读者精心写作的,是难得的一本集学术文化性与通俗趣味性为一体的普及读物。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述
- 第一章 “中华”词源解析
- 第一节 “中”与“中国”稽论
- 第二节 “华”与“中华”释义
- 第二章 文化界说
- 第三章 文化的结构与属性
- 第四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
-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基础
- 第二节 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华一统趋势具有重要影响
- 第三节 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构成
- 第四节 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封闭性
- 第五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经济形态基本特征——农业文明
- 第二节 政治形态基本特征——王权主义
- 第三节 社会形态基本特征——宗法制度
- 第四节 文化思想形态基本特征——儒道思想
- 第六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第一节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精神
- 第二节 重民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
- 第三节 和合中庸——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
- 第四节 经世致用——实践理性的精神
- 第一编 多元一体
- 第七章 多元并举,辉煌起步
- 第一节 前文明时期的古老人种
- 第二节 传说时代的族群
- 第三节 夏商周族群关系
- 第八章 四海一统,九州攸同
- 第一节 文化根本的确立
- 第二节 汉族族称的确定
- 第三节 汉匈和亲
- 第四节 文物交通,泽惠天下
- 第九章 北方民族,文化重塑
- 第一节 一般大势
- 第二节 族群新貌
- 第三节 文化动力
- 第十章 天可汗,四海一家
- 第一节 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
- 第二节 唐蕃和亲
- 第三节 黠戛斯回归
- 第四节 唐诏盟誓
- 第五节 高句丽人的内迁
- 第六节 有容乃大
- 第十一章 兄弟盟誓,分治天下
- 第一节 一般大势
- 第二节 亲情盟誓
- 第三节 友好往来
- 第四节 共享传统
- 第十二章 漠北雄风,席卷欧亚
- 第一节 雄起漠北
- 第二节 天下一统
- 第三节 回族的形成
- 第四节 冲突中的融会
- 第五节 吐蕃的选择
- 第六节 因俗而治
- 第十三章 中华之人,文化身份
- 第一节 一般大势
- 第二节 中华诉求
- 第三节 五族共和
- 第四节 归向传统
- 第二编 天人合一
- 第十四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第一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 第十五章 和合会通的精神境界
- 第十六章 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观
- 第十七章 中庸之道
- 第十八章 义利、理欲之辨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众说纷纭并行发展
-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义利之辨——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
- 第三节 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第二个高潮
- 第三编 人文化成
- 第十九章 表情达意的语言
- 第一节 汉语构成
- 第二节 汉语神韵
- 第三节 汉语寓意
- 第二十章 意蕴深厚的文字
- 第一节 汉字源起
- 第二节 汉字“六书”
- 第三节 字体流变
- 第四节 汉字意蕴
- 第二十一章 绚丽多姿的书籍
- 第一节 书籍沿革
- 第二节 “四部”典籍
- 第三节 经部典籍
- 第四节 史部典籍
- 第五节 子部典籍
- 第六节 集部典籍
- 第七节 类书与丛书
- 第二十二章 薪火相传的教育
- 第一节 官学演变
- 第二节 私学发展
- 第三节 书院起落
- 第四节 科举兴废
- 第二十三章 重教尊师,教学相长
- 第一节 重教尊师
- 第二节 教学相长
- 第二十四章 “尊德性”与“道问学”
- 第四编 星汉灿烂
- 第二十五章 诗歌
- 第一节 “风”“骚”双璧
- 第二节 乐府遗韵
- 第三节 魏晋风流
- 第四节 诗盛大唐
- 第五节 词宗两宋
- 第六节 元曲妙音
- 第二十六章 散文
- 第一节 先秦散文
- 第二节 秦汉散文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散文
- 第四节 唐代散文
- 第五节 宋代散文
- 第六节 明清散文
- 第二十七章 小说
- 第一节 先秦神话传说
- 第二节 魏晋志怪、志人小说
- 第三节 唐传奇
- 第四节 宋元话本
- 第五节 明代小说
- 第六节 清代小说
- 第五编 格物成器
- 第二十八章 敬天授时
- 第一节 天象观察
- 第二节 天文仪器
- 第三节 历法
- 第二十九章 《九章算术》
- 第一节 算筹
- 第二节 算盘
- 第三节 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 第四节 割圆术与圆周率
- 第五节 孙子定理与大衍求一术
- 第六节 垛积术与级数求和
- 第七节 河图洛书与幻方
- 第三十章 《齐民要术》
- 第一节 赵过与犁耕
- 第二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 第三节 陈旉《农书》
- 第四节 黄道婆与棉纺
- 第五节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第六节 桑基鱼塘
- 第三十一章 岐黄之术
- 第一节 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
- 第二节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 第三节 针灸与外科
- 第四节 《洗冤录》与法医学
- 第五节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第六节 种痘与免疫法
- 第三十二章 四大发明
- 第一节 指南针
- 第二节 造纸术
- 第三节 印刷术
- 第四节 火药
- 第六编 礼仪之邦
- 第三十三章 周孔制礼
-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
- 第二节 周公制礼作乐
- 第三节 孔子修礼
- 第三十四章 礼治教化
- 第一节 儒家崇礼
- 第二节 礼“治”社会
- 第三节 寓教于礼
- 第四节 礼主刑辅
- 第五节 伦常之礼
- 第六节 “礼治”之理
- 第三十五章 祭祀问吉
- 第一节 祭祀天地
- 第二节 祭祀鬼神(魂)
- 第三节 祭祀祖先
- 第四节 祭者,教之本
- 第五节 祭政合一
- 第三十六章 婚嫁同喜
- 第一节 “礼之本也”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婚聘之礼
- 第四节 婚典仪程
- 第五节 婚后礼仪
- 第三十七章 交际尚宾
- 第一节 交际礼仪的特点
- 第二节 礼节形式
- 第三节 社交形式
- 第三十八章 丧葬慎终
- 第一节 丧葬制度
- 第二节 丧葬观念
- 第三节 丧葬礼仪
- 第七编 东方神韵
- 第三十九章 气韵生动
- 第四十章 传神写照
- 第四十一章 境生象外
- 第四十二章 意象浑成
- 第四十三章 山水清音
- 第四十四章 歌舞曼妙
- 第八编 四海一家
- 第四十五章 大漠圣影
- 第四十六章 梵音化为唐声
- 第四十七章 永恒的使者
- 第四十八章 海风好个大
- 第四十九章 西学东渐
- 第五十章 跨出帝国门槛
- 第九编 诸教会通
- 第五十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三教概说
- 第二节 会通内涵
- 第三节 文化背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
- 第五十二章 分化中的成长
- 第一节 “内圣”与“外王”——儒家的社会文化特征
- 第二节 “离世间”而“入世间”——佛教的社会文化特征
- 第三节 “仙道贵生”——道教的社会文化特征
- 第五十三章 会通态势
- 第一节 “三训殊路,而习善同辙”——三教合流的伦理基础
- 第二节 会三归一的呼声——三教合流的思想基础
- 第三节 多元激荡中的交融——三教合流的历史基础
- 第五十四章 诸教合流
- 第一节 “泛滥于诸家,出入于释老”——儒释道三教“一体两翼”格局的形成
- 第二节 三教鼎立捍王权
- 第五十五章 古道西风
- 第一节 僧袍儒褂的传教士
- 第二节 王学风行与耶教之兴
- 第三节 破邪破佛的唇枪舌剑
- 第五十六章 风雷激荡
- 第一节 颐指气使的“洋教”
- 第二节 互相敌视的文化精英
- 第三节 对话的可能性
- 第四节 20世纪非基督教运动
- 第五节 走向本色化
- 第十编 文化遗产
- 第五十七章 民族精神象征
- 第一节 长城之史
- 第二节 长城之美
- 第五十八章 帝王之尊
- 第一节 设计思想
- 第二节 锦上添花
- 第三节 故宫之美
- 第五十九章 千古一帝
- 第一节 秦始皇陵
- 第二节 兵马俑坑
- 第三节 雕塑艺术
- 第四节 科学内涵
- 第六十章 皇家祭坛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文化内涵
- 第三节 审美意境
- 第六十一章 东方艺术宝库
- 第一节 石窟文化的勃兴
- 第二节 敦煌莫高窟
- 第三节 云冈石窟
- 第四节 龙门石窟
- 第五节 三大石窟的近代劫难
- 第六十二章 雪域明珠
- 第一节 红宫白宫
- 第二节 藏族风情
- 第六十三章 林泉之致
- 第一节 皇家园林
- 第二节 苏州园林
- 第六十四章 古城风韵
- 第一节 云南丽江
- 第二节 山西平遥
- 第六十五章 真武道场
- 第一节 道教建筑特色
- 第二节 武当山宫观
- 第三节 独特风格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