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民族风格之路,中国动画的创新与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对动画“中国学派”形成的三个条件——好的理念、精神领袖、组织领袖进行了阐述,指出1955年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是“中国学派”发展的“自在”和“自为”时期的分水岭,并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代表作品在题材、美术、艺术形象、意境、音乐等方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借鉴进行了分析,对进入20世纪90年代逐渐式微的动画的“中国学派”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探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真切精到的评析
  • 序二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对象
  • 2.概念界定
  • 3.发展小史
  • 二、文献综述
  • 1.对“中国学派”代表作品的文本分析
  • 2.动画的“中国学派”代表人物的传记、回忆性资料
  • 3.从动画艺术史、动画基础理论、技术发展史角度展开的分析
  • 4.对“中国学派”动画片的艺术元素、艺术风格及其艺术特征的分析
  • 5.从产业发展视角对动画的“中国学派”艺术影响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思路和创新
  • 四、研究框架和方法
  • 1.研究框架
  • 2.研究方法
  • 第一章一个“学派”的诞生和兴盛
  • 第一节 动画的“中国学派”的构成要素
  • 一、“好的理念”——民族特色
  • 二、“精神领袖”——万氏兄弟
  • 三、“组织领袖”——特伟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 第二节 动画的“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
  • 一、中国学派的“自在”时期
  • 二、中国学派的“自为”时期
  • 第二章动画的“中国学派”题材的传承与创新
  • 第一节 中国动画题材的传承
  • 一、神话传说题材
  • 二、历史故事题材
  • 三、童话寓言题材
  • 四、少数民族题材
  • 五、现实生活题材
  • 六、动物题材
  • 第二节 中国动画题材的创新
  • 一、科普题材
  • 二、政治题材
  • 三、科幻题材
  • 四、外国题材
  • 第三节 中国动画题材的发展路径
  • 一、结合时代潮流 不断推陈出新
  • 二、研究深层文化 强化民族之路
  • 第三章 动画的“中国学派”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 第一节 色彩设置
  • 一、色彩的民族文化意义
  • 二、“五行色”及其在“中国学派”动画中的运用
  • 第二节 人物造型
  • 一、来源于传统经典的人物造型
  • 二、对同一形象的不同演绎
  • 三、符合时代特色的人物造型设计
  • 第三节 场景设置
  • 一、场景设置的意境化
  • 二、从古代艺术中寻求场景设置的灵感
  • 第四节 动画美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 一、美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 二、在传统技法基础上的改进
  • 第五节 当前中国动画美术设计的困境和对策
  • 一、存在问题
  • 二、发展对策
  • 第四章动画的“中国学派”音响效果的传承与创新
  • 第一节 中国动画音响效果本体研究
  • 一、动画音响效果的界定
  • 二、动画音响效果的价值体现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动画音乐的审美嬗变
  • 一、中国民族音乐在早期中国动画作品中的核心价值
  • 二、新中国动画音效的民族特色
  • 三、当代中国动画音效发展的迷惘
  • 第三节 中国动画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原则和路径
  • 一、尊重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精髓和文化精神
  • 二、借鉴国外动画音效发展之经验
  • 三、创新技术手段促进动画音效创作
  • 四、结语
  • 第五章 余论动画的“中国学派”的式微与动画产业的振兴
  • 第一节 文化工业视野下的动画的“中国学派”
  •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 二、文化工业视野下动画的“中国学派”的式微
  • 第二节 文化产业大潮中的中国动画
  • 一、产业链视野下的中国动画存在的问题
  • 二、打造合理产业链,振兴中国动画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