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9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婴儿早期主观世界的发展过程,提出层阶自我的理念,对新晋父母有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客体关系的角度,以自我感的发育为线索,集中讨论了婴儿早期(出生至18月龄)主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丛编委会
- 通过译著学习精神分析
- 前言
- 导论
- 第一部分 问题及其背景
- 第一章 探索婴幼儿的主观体验:自我感的核心作用
- 第二章 婴幼儿期视角与方法
- 观察婴幼儿和临床婴幼儿
- 发展主题相关理念
- 自我感的发展进程
- 第二部分 四种自我感
- 第三章 显现自我感
- 小婴儿观察:婴儿研究的革命
- 临床与父母的小婴儿(young infant)观
- 显现自我感的性质:对过程和结果的体验
- 形成显现自我与他人感所涉及的过程
- 理解婴儿主观体验的途径
- 第四章 核心自我感:I. 自我与他人
- 组织的自我感(organized sense of self)的性质
- 识别自我不变量的自然机会
- 识别自我不变量(self-invariants)
- 整合自我不变量
- 第五章 核心自我感:II. 自我共在他人
- 作为客观事件的自我共在他人
- 作为主观体验的自我共在他人
- 诱发伴随
- 与无生命物的自我调节体验
- 第六章 主观自我感:I. 概述
- 聚焦主体间性的背景
- 主体间关联的证据
- 朝向主体间关联的跃进的特质
- 第七章 主观自我感:II. 情感调谐
- 分享情感状态的问题
- 其他概念
- 调谐的证据
- 调谐的潜在机制
- 感觉的统一
- 被调谐的是什么样的内在状态?
- 交流活力情感:艺术与行为
- 调谐作为通向语言的阶石
- 第八章 言语自我感
- 第二年出现的新能力
- 语言对自我—他人关联的影响:新的“共在”方式
-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
- 第九章 从临床角度看“观察婴儿”
- 体质性差异与显现关联
- 核心关联
- 主体间关联
- 失调谐与调谐
- 言语关联
- 第十章 治疗性重建背后的理论的启示
- 刺激屏障、对刺激和兴奋的早期处理,以及正常自闭期概念
- 口欲性(orality)
- 本能:本我(id)和自我(ego)
- 未分化及其推论:“正常共生”、过渡现象、自体/客体
- 自我调节他人的发展性命运
- 情感状态—依赖体验
- 分裂:“好”与“坏”体验
- 作为个体发生理论核心问题的幻想与现实
- 第十一章 重建发展性过去的治疗过程的启示
- 把传统临床—发展主题视为生命主题的启示
- 把不同自我感视为年龄特异性敏感期主题的启示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