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3千字
字数
2023-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研究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互联网+”为研究视角,将从“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网+”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转变作为研究的主轴,探讨如何深度分析研究“互联网+”与“相分离”社会服务供给模式之间的逻辑关联与契合机理,准确找寻到社会服务改革的新突破点和方向,进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模式,最终实现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并从“制度层面建构、操作层面整合、技术层面跟进和实践层面探索”四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社会服务研究
- (二)“互联网+”研究
- (三)“互联网+”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三、研究框架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对象
- (三)总体框架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会服务供给:运行机理与模式变迁
- 一、社会服务供给的运行机理
- (一)社会服务供给的基本结构
- (二)社会服务供给的运行要素
- 二、社会服务“一体化”供给模式:概念形成、运行结构与理论依据
- (一)社会服务“一体化”供给的形成
- (二)社会服务“一体化”供给的定义和内涵
- (三)社会服务“一体化”供给的基本运行结构:政府直接供给服务
- (四)社会服务“一体化”供给的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
- 三、社会服务“相分离”供给模式的转型:概念形成、运行结构与理论动因
- (一)社会服务“相分离”供给的形成
- (二)社会服务“相分离”供给的定义和内涵
- (三)社会服务“相分离”供给的运行结构:服务合同外包
- (四)社会服务“相分离”供给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动因
- 四、社会服务供给的“互联网+”模式转向
- (一)“互联网+”的兴起与深入:信息技术革命助推“互联网+”社会服务的形成
- (二)从基本需要到便捷可及的转变:公众需求偏好指引“互联网+”社会服务的发展
- (三)现有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缺陷的倒逼:供给的低效率催生“互联网+”社会服务的改革
- 第二章 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理论逻辑与创新结构
- 一、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的内在逻辑:“互联网+”的特征优势与现有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相契合”
- (一)“互联网+”的功能特征与优势
- (二)现有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问题与不足
- (三)“互联网+”与现有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契合性
- 二、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的基本结构
- (一)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的概念内涵
- (二)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的基本结构
- (三)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的功能特性
- 三、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的创新优势
- (一)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带来的变革和创新
- (二)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带来的好处
- 四、影响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运行的因素
- (一)制度规则的健全完善
- (二)技术设施的成熟普及
- (三)行业资源的优化整合
- 第三章 “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 一、“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 (一)“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政策依据
- (二)“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推进情况
- 二、“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三个个案的比较分析
- (一)案例一:杭州市“互联网+”养老服务
- (二)案例二:梧州“云家庭”服务中心
- (三)案例三:武汉市“互联网+”养老服务
- (四)三个个案的模式比较
- 三、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 (一)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为目标导向
- (二)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政府购买
- (三)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化标准体系
- (四)推进服务人才专业化,养老服务标准化
- (五)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激发活力
- 第四章 “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 一、“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 (一)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政策依据
- (二)“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推进情况
- 二、“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三个个案的比较分析
- (一)案例一:实体医院的线上延伸模式(H模式)
- (二)案例二:实体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服务融合模式(H+I模式)
- (三)案例三:区域性互联网医疗云平台模式(DHI模式)
- (四)三个个案的模式比较
- 三、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 (一)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
- (二)保证医疗信息安全
- (三)加大医保对“互联网+”医疗支持力度
- (四)推进互联网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保障
- 第五章 “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 (一)“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政策依据
- (二)“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推进情况
- 二、“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个案的比较分析
- (一)案例一:慕课(MOOC)
- (二)案例二:微课
- (三)两个个案的模式比较
- 三、推进“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二)优化教育财政体系
- (三)优化教育供给产品
- (四)优化教育供给机制
- 第六章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供给体系
- 一、社会服务供给从“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网+”的逻辑结构
- 二、制度层面的建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主体关系特征变革重塑
- (一)改革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体制
- (二)优化再造社会服务运行机制
- (三)转变重构社会服务主体间关系特征
- 三、操作层面的整合:“互联网+”平台、服务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健全完善
- (一)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供给的“互联网+”平台
- (二)壮大激活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市场
- (三)加快推进社会服务与“互联网+”金融深度融合
- 四、技术层面的跟进: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新
- (一)持续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服务应用中的创新发展
- (二)加快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
- (三)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五、实践层面的革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的模式
- (一)自下而上,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符合自身特色的“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模式
- (二)自上而下,总结经验试点推广各地先进“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