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25千字
字数
2024-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出生到成长,全方位揭示秦汉儿童的生活面貌。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十四个彼此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专题,向读者展示了秦汉儿童生活的全貌。前四个专题从儿童的出生、初生到生存,再到婴幼儿戏和童蒙教育,以儿童的成长时序为内在线索,勾勒出了秦汉儿童最初的生活景象;后十个专题分作两大部分,一是儿童与秦汉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和社会的关系;二是对于特殊类别的儿童,如 “神童”和 “上层儿童”等问题的相关讨论。
作者在儿童研究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凭借对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文物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深入挖掘其中有关儿童生活的记录,对秦汉儿童生活的各方面做了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引言:秦汉儿童史与秦汉儿童生活史
- 一 出生权利和初生命运
- “子孙充实”愿望与宗法秩序的基础
- 巫风鬼道文化生态中的求子技术
- “有子”保障:风俗与制度
- 民间“讳忌产子”礼俗
- 《日书》“生子”健康状况预言
- “生子不举”行为与弃婴的命运
- “生子辄杀,甚可悲痛”
- 二 婴幼儿健康与基本生存条件
- “婴儿”和“婴女”
- 儿童健康问题
- “小儿医”与“婴儿方”
- 孤儿的社会救助形式
- 秦汉文献中的“易子而食”记忆
- 三 儿戏:游艺生活
- 小儿遨戏
- 战争“儿戏”
- 博弈:儿童智力竞争
- 儿童游戏:成年生活的仿习
- “戏或是戏”:少年汉昭帝的“弄田”
- 四 童蒙教育
- 儿童学习生活
- “小学”的意义
- 蒙学书的遗存和“蒙学”的扩展性理解
- 《列女传·母仪传》早期教育故事
- 五 “神童”的出现
- “秦项橐”故事
- 圣童·奇童·神童
- “神童”成年表现
- 六 劳动儿童与儿童劳动
- 儿童“耕牧”生活
- 未成年人劳动生活体现的雇佣关系和依附关系
- 汉代西北边塞军事生活中的未成年人
- “贩”“卖”经营与其他劳作
- 七 社会灾难、社会犯罪与受害儿童
- “略卖”人口犯罪与未成年受害者
- “劫质”犯罪与未成年受害者
- “卖子”“鬻子孙”现象与“卖人法”
- 八 社会上层儿童生活考察
- 秦二世胡亥童年故事及相关问题
- 深宫悲剧童年:“短折”皇子·“夭摧”少帝·“劫迁”幼主
- 汉代社会上层婚姻中的“待年”女子
- 东汉的“小侯”
- 九 未成年人的赋役责任与身份继承
- 秦“小子军”
- 里耶秦简所见“小上造”“小女子”
- 两汉社会的“小男”“小女”
- 关于“小女子”称谓
- 附论:走马楼简所见未成年“公乘”“士伍”
- 一〇 少年吏:未成年人的参政机会
- 甘罗童冠立功故事辨议
- 两汉的少年吏
- 汉代“童子郎”身份与“少为郎”现象
- 汉代宫廷的“小儿官”
- 一一 “少年”“恶少年”与社会秩序
- “少年”与社会不安定因素
- 关于“恶少年”
- “少年”与“恶少年”:游侠的社会基础
- 执政者的“恶少年”政策
- “少年”“恶少年”的社会文化形象
- 一二 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 秦汉“小儿”称谓
- “竖子”“竖小”称谓与未成年人歧视
- “乞儿”与“乞小儿”
- “孺子”鄙称与“孺慕”现象
- 民间意识中的“小儿鬼”
- 一三 朦胧情性
- “金屋藏娇”童话
- 早婚现象
- 未成年人的畸形家庭和畸形情爱
- 一四 “童男女”的神异地位
- 神秘主义信仰体系中的“童男女”
- “游童之吟咏”
- 长安“小女陈持弓”大水讹言事件
- 作者相关研究成果目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