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8千字
字数
2024-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文本比较视域探究《神圣家族》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思辨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著作。这是他们首次合作、生前定稿和公开发表的著作,它不仅通过批判思辨唯心主义使当时的德国思想界大受震动,成为锻造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且开启他们长达40年的共同事业和伟大友谊。
本书分别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群众史观、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承前启后阶段、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论述、对现实生活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新时代建设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之间的互文,对用文本阐释原理、反思历史和关照现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前言
- 第一章 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群众史观
- 第一节 科学界定“群众”概念
- 一 不能割裂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来理解“群众”概念
- 二 作为历史概念的“群众”
- 三 作为阶级概念的“群众”
- 四 “群众”概念的范式转换
- 第二节 群众史观的思想脉络
- 一 关心群众的生活:“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
- 二 重视群众的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 三 强调群众的实践:“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 四 运用群众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要求
- 第三节 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群众史观
- 一 群众史观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 二 群众史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三 理论价值:群众史观为创立唯物史观提供重要支撑
- 四 现实意义: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源泉
- 第二章 阐述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重要里程碑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工人阶级上升为无产阶级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论述
- 二 立足工业资本主义考察上升的条件和途径
- 三 从感性意识到革命意识的转变
- 四 无产阶级的未来性
- 第二节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具体实证研究
- 一 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工人作为无产阶级存在的论述
- 二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工人作为无产阶级存在的认识深化
- 三 无产阶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无产阶级运动:从社会历史到社会心理的反思——基于《神圣家族》与《乌合之众》的比较
- 一 时代的历史呼声与理论同向
- 二 从自发走向自为的无产阶级运动
- 三 无产阶级政党:把群众组织起来的领导核心
-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承前启后阶段
- 第一节 1844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思想
-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历史之谜的解答”成为《神圣家族》批判的“阿基米德支点”
- 二 解开“神圣家族”“神圣”之谜的《神圣家族》批判思想
- 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作为“奥吉亚斯牛圈”的思辨唯心主义批判的深化
- 四 《神圣家族》的批判扫清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理论障碍
- 第二节 《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 一 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理论争议
- 二 《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作用
- 三 《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历史唯物主义侧重点的强调
- 四 《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贡献
- 第三节 《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 一 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争论
- 二 从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
- 三 从揭露异化的社会关系到生产关系思想的形成
- 四 从“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到“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五 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生活”发现
- 第四章 从实现乌托邦精神到形成共产主义理论
- 第一节 《神圣家族》中的乌托邦精神
- 一 “群众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历史规定性
- 二 “群众的共产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 三 “群众的共产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延展
- 一 不断拓展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 二 从“群众的共产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
- 三 从阐发共产主义理想到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论证
- 四 共产主义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进行
- 第五章 从批判唯心史观到对人的整体性建构
- 第一节 反思《神圣家族》的批判思想
- 一 《神圣家族》的三重批判
- 二 《神圣家族》批判思想对历史进程的理论自觉
- 三 《神圣家族》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基于历史和实践的人的整体性
- 一 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高度
- 二 人的整体性是历史地生成的
- 三 在实践中呈现人的整体性
- 四 人的整体性原则的新时代意义
- 第六章 以生活击败思辨的创造性扬弃
- 第一节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什么是所有权》贫困问题的关注
- 一 贫困问题:一个批判与比较的视野
- 二 马克思“三维超越”基础上的批判
- 三 新时代脱贫的反贫困批判
- 第二节 从反贫困到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合作的动因及其当代意义
-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反贫困问题
- 二 《神圣家族》指出反贫困的出发点和解决思路
- 三 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是对《神圣家族》反贫困思想的承继和发展
- 第七章 从关注人的生活条件到建设美好生活
- 第一节 《神圣家族》关注人的生活条件
- 一 从历史视角对蒲鲁东的肯定与超越
- 二 无产阶级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唯物论证
- 三 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运用
- 第二节 建设美好生活的理论渊源、历史演进与实践方略
- 一 建设美好生活的理论渊源
- 二 建设美好生活的历史演进
- 三 新时代建设美好生活的实践方略
- 第三节 从群众史观到建设美好生活
- 一 建设美好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二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建设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 三 建设美好生活坚定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 四 立足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美好生活
- 参考文献
- 一 著作类
- 二 论文类
- 三 报刊类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