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2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示朱子学东传之路径及李退溪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简介
李退溪是朝鲜朝最为重要的儒学家之一。本书以朝鲜儒学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辩”开始谈起,以文献考据和哲学分析为基本方法,重点分析了李退溪的“理气互发”说和心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后学影响。
李退溪受《周易》和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动静说的启发,推发了“理”之能“发四端”的可能性,由此建立了人性之善与天理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退溪心学的形成与宋、元、明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发展有关,是以朱子思想为根基对《心经附注》《延平答问》的继承,强调“十六字心传”————道心对人心的统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一、知人论世
- 二、学术史回顾
- 1.韩国
- 2.中国大陆
- 3.中国台湾
- 4.日本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退溪道德哲学的东亚儒学语境
- 一、朝鲜儒学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辩”
- 1.《天命图解》与“四七之辩”的缘起
- 2.“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的传入与“四七之辩”的渊源关系
- 3.典范的语言世界:理气、心性、伦理
- 二、退溪的理气论与哲学立场
- 1.《困知记》的批判所见退溪的理气关系论
- 2.“理动”“理尊”——道德实理的深邃化
- 3.《朱子书节要》的编纂所见退溪的伦理关怀
- 第二章 “四端理发”——退溪道德哲学的核心命题
- 一、四七之渊——孟子“四端”说流衍考辨
- 1.孟子“四端”说的理论构造
- 2.朱熹对“四端”说的理解与遗留问题
- 二、“四端理发”——退溪伦理世界的建构
- 1.“四七之辩”《第一书》
- 2.“四七之辩”《第二书》
- 3.“四七之辩”《第三书》及定论
- 4.“理发”说的意向与隐喻
- 三、作为道德能力的“四端”
- 1.四端:超越而又普遍的道德情感
- 2.七情:特殊的个体之情
- 第三章 退溪“心学”辩证(一)
- 一、退溪心学之理论来源
- 1.《心经附注》与“十六字心传”的传道谱系
- 2.《延平答问》对退溪心学的影响
- 二、道学与心学的版图界限——退溪心学的正体性
- 1.“心与理一”和“心即理”——与阳明的比较
- 2.“心学”的一词多义与退溪哲学的正体性
- 第四章 退溪“心学”辩证(二)
- 一、心之图式
- 1.心兼理气
- 2.心有体用
- 二、心何以统性情
- 1.心统性情之义解
- 2.心之知觉思虑义
- 3.心有道德意志义
- 三、德欲之际
- 1.道心与人心
- 2.人心与人欲
- 3.天理与人欲
- 第五章 退溪的圣学理想
- 一、圣人之学为心学
- 1.“圣学”之谜
- 2.《戊辰六条疏》中的圣君论思想
- 3.《圣学十图》与圣人观
- 二、退溪对世界图式的认识与伦理责任
- 1.士祸时代退溪的出处观——以致仕书为中心
- 2.退溪《言行录》所见士大夫形象
- 三、退溪自然观的旨趣——从道德哲学立场来看
- 1.退溪的山林之乐——以山林诗为中心的探讨
- 2.与物无隔——退溪的美学生活与超越之化境
- 第六章 入道之序
- 一、“下学上达”即“立诚主敬”
- 二、立诚主敬
- 1.戒禅:从“主静”到“主敬”
- 2.“敬”之方法:存养与约情
- 3.敬贯“地头”与“时分”
- 三、下学上达
- 1.物格理到
- 2.读书明理
- 3.读书次第
- 4.心气之患
- 第七章 退溪后学谱系的展开
- 一、“四七之辩”的系谱化与“终结”
- 1.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四七问题的对立系谱化
- 2.19世纪以来四七问题的涵化与“终结”
- 二、退溪思想东渐——日本儒学与退溪思想的关联
- 1.朱子学之抵定日本——退溪学与藤原惺窝、林罗山江户朱子学的形成
- 2.别立朱子学——退溪学与山崎暗斋、崎门派的思想路径
- 3.退溪学之再审视——20世纪日本学术观点的曲折往复
- 三、当代韩国对退溪思想的新书写
- 1.关于“四端”“七情”范畴的渊源考
- 2.关于四端、七情与理、气关系
- 3.关于退溪思想的渊源考
- 4.关于20世纪以来日本退溪学研究的再考察
- 5.关于四端七情的现代伦理意义
- 结论 以心著理的伦理精神
- 参考文献
- 古典
- 著作
- 论文
- 附一 退溪的重要著述和门人记述
- 附二 《退溪集》版本考释
- 附三 《圣学十图》[1]
- 进圣学十图劄(并图)
- 太极图说
- 西铭
- 小学题辞
- 大学经
- 洞规后叙
- 心统性情图说
- 仁说
- 心学图说
- 敬斋箴
- 夙兴夜寐箴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