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3千字
字数
2023-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读透大明王朝,揭示帝国由盛转衰的秘密。
内容简介
吴晗是明史研究大家,他一生写过两部明史:《明史》和《明史简述》,本书均收入,分为上下编,故称全编本。
收入本书上编的《明史》原有四章,现存三章,即《元帝国之崩溃与明太祖之建国》《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南洋之拓殖》。本编增补的五章(《朱元璋的统治术》《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军兵》《明代的新仕宦阶级》《明代的社会经济》)选自吴晗其他作品,与原有三章构成一部较完整的明史,呈现了明代历史全貌及其重要历史特点。
下编《明史简述》共两章,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虏南倭、东林党争、建州女真、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等明史中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选编说明
-
上编 明史
-
第一章 元帝国之崩溃与明太祖之建国
-
第二章 朱元璋的统治术
-
第三章 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
第四章 明初的恐怖政治
-
第五章 南洋之拓殖
-
第六章 明代的军兵
-
第七章 明代的新仕宦阶级
-
第八章 明代的社会经济
-
下编 明史简述
-
前言
-
第一章 明朝历史的基本情况
-
第二章 几个问题
展开全部
如何看待历史规律
现在历史揭秘类的 “历史” 书很多,很多停留在哗众取宠的 “借古讽今”,讲读者带入误区,通读中国两千年的历史是为了明晰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王朝初期,开国元勋们出身草莽,了解底层和社会的复杂,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清剿内外敌对势力,整顿吏治,统一思想文化,社会稳定,前朝和有贰心的知识精英自然是打击对象。明太祖和成祖,清朝的雍正都是大兴文字狱,严刑峻法,官不聊生,虽然背负骂名但给子孙留下两百年江山。王朝中期,政权稳定,社会稳定,但皇二代(345 代)不知民间疾苦,开始懒政,各种奸臣误国,如同大公司里开始勾心斗角和官僚主义,需要外部惊醒才能重生,但王朝还是禁得起折腾,比如土木堡之变。王朝末期,再如何高明的名臣也难挽颓势,大厦将倾,无论是崇祯的勤政还是李鸿章的裱糊匠,都挡不住历史车轮的碾压,改朝换代才能浴火重生。作者虽然是历史学者,可还是书生气并抵挡不住功名利禄,王朝初期,稳定压倒一切,不允许任何对最高权力的挑战,海瑞出现于明中后期,至于东林党争的混乱,看看灯塔国的政坛乱象充分反映,感谢现在社会的信息发达,方便的检索,我们更应该自我从原始资料中进行自我判断,而不必受到砖家的误导,从王朝周期律来看,现在也正是青年。
14 世纪中叶勃发的民族革命,经过了二十年(1348—1368)的长期战争,方才结束。战争所波及的地带,北至和林,东至高丽,南至两广,西至陕甘,无一地不受蹂躏。战争的主角最初是被统治的南人、汉人向统治者的蒙古人、色目人进攻,夺取当地的政权,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后来这些割据者的向外发展,引起各个军事集团利益的冲突,陷于混乱的互相残杀的吞并战中;同时元的统治阶层也发生内部的政变,也同样地互相吞并,发生内战。这样,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断地在苦战,另一方面统治者因内部分化而发生内战,被统治者也因个别发展而互相吞并,结果,双方的实力俱因内战、外战而削弱,许多有势力的军事领袖都自然地被淘汰,被吞并,形成一个混乱的分裂的局面。最后,元统治者因内讧而失去抵抗的能力,被统治者的无数军事集团则为一后起的有力的革命领袖所吞并,一蹴而将盘踞中国百余年的外族逐出塞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汉族自治的大帝国。这一次大混战的原因是人民大众不堪经济的、政治的压迫而要求政权的让与,最后才一转而喊出民族革命的口号。在革命开始时,外表上蒙着极浓厚的宗教的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的革命领袖和群众都是白莲教和弥勒教的信徒,举行种种仪式,宣传弥勒下世救民疾苦的口号。一方面又假托是宋的后人,把这次革命解释为宋的复国运动。直到朱元璋出来,他本人及其军队虽然曾隶属于上述的团体,可是到了能独立行动的时候,他便决然地舍弃这多重的矛盾的策略 —— 肤浅的欺骗的神话宣传和已经失去时效的冒牌的复宋掩护旗帜,进一步赤裸裸地提出这一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的解放,汉族应由汉人治理。这一鲜明的转变,更掀起了过去一百多年被剥削被压迫的民族仇恨,得到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的深切同情,像地主们也因利益的保全而加入合作,十年中便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把整个汉族从蒙古族铁蹄之下解放出来。可是从另一方面看,二十年混战的结果虽然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伟业,而在实质上,分析双方的阶级成分,官吏、地主、商人完全拥护旧势力,和蒙古皇室及贵族站在同一战线。在反面,革命的领袖及其群众却完全是另一阶级,主要是以贫农、佃户、流民为基础组成了以推翻统治者为共同目标的革命势力。阶级意识的对立性划分了双方的群众,农民和地主冲突的尖锐化导致了这一次战争。统治者是代表地主利益的,革命集团所代表的却是农民的利益,所以在表面上,尽管是揭示出政治的、民族的解放口号,而在实质上,却完全是农民和地主的斗争。到后期民族意识的被特别提出强调,使革命集团的口号从政治经济的被压迫,转而侧重于民族地位的歧视方面去,这种转变,曾使民族革命取得成功,但是,胜利以后,这一群领导者却已忘记了当初起事时的动机和目标,外族的压迫虽已解除,同族同种间的不合理的经济社会组织,却并未因之而有所改变。并且,这一群成功的领袖,都因他们的劳绩从下层爬到最上层,从平民变成新贵族,从农民变成大地主,代替被他们所打倒的蒙古人、色目人的贵族地主的地位,以暴易暴,农民所受的剥削,日累
内容扎实 排版稍微紊乱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名著中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研究历史的典范:要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重要的是抓住它的特征,到底它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有什么不同。这样,才能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了解它的各个历史时期许多问题的所以发生。本书更像是吴晗先生的明朝论文节选,尤其是下篇的《明史简述》,直接就是吴晗先生在做明史讲座时的文稿整理集。这种集锦式的编辑,就不能要求架构要有多么严谨,但吴先生对明史的认知程度,还是令人拜服的。尤其是后面的三个问题: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农民战争的问题,更是有许多地方值得一读。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