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老教授反思教育,总结多年从教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反映了一位从事高等教育与研究几十年的老教授自己从教生涯的总结,及对当下教育制度、教育现象的反思。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说明
  • 知识的形塑
  • 课堂演出的脚本 师生互动的策划
  • 一、一幅山水画,一部交响乐
  • 二、一则优美的故事,一场尽兴的旅游
  • 三、用分割术攻克知识城堡,在过程中瓦解重点与难点
  • 四、引而不发预留思维驰骋空间,张弛有度营造旺盛求索兴趣
  • 五、逻辑与形象互补,收敛与发散同在
  • 六、入乎其中对自己尽情解剖,出乎其外偕同学极目远望
  • 融自身入教材 化教材为自身
  • 一、强烈的意识信号与浓重的个性色彩
  • 二、把自己融入教材,把教材化为自己的品格
  • 三、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 四、教学是心灵的对话,是呼唤与呐喊
  • 用从抽象到具体领导从具体到抽象
  • 一、从抽象到具体是概念内涵的发展法则,因而是展开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
  •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一般线路
  • 三、从抽象到具体建构概念与概念体系是人脑的固有特性
  • 用认知重演律引导科学再生产
  • 一、重演是生命现象的普遍规律
  • 二、用认知重演律引导科学再生产
  • 三、按事物发展史构造课程概念体系
  • 四、循文明发展史优化“二次成人”
  • 说不出的知识、看不见的课程、框不住的思维
  • 一、意会知识、个人体验与独特感受
  • 二、潜在课程、个性发展与独立探索
  • 三、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独创氛围
  • 知识再生产
  • 教学思想十问
  • 一、启发式与注入式是对立的吗?
  •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可比范畴吗?
  • 三、讨论式、发现式应该唱主角吗?
  • 四、以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间接经验为主?
  • 五、是从具体到抽象,还是从抽象到具体?
  • 六、多媒体比单媒体更先进吗?
  • 七、综合性实验比验证性实验更优越吗?
  • 八、双语教学比单语教学更有效吗?
  • 九、读死书会变成死读书吗?
  • 十、创造力是训练出来的吗?
  • 课件、课时与课程
  • 一、课件、讲授与“把真理揭示在过程之中”
  • 二、大纲、课时与“教学巩固性原则”
  • 三、从多方面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 基础不夯实 难有高素质
  • 对教学大纲作切合实际的修订,给授课质量以可衡量的价值
  • 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了教学质量问题
  • 二、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有效知识量
  • 三、精益求精做好教学大纲,以少胜多激活学生头脑
  • 四、重中之重看待授课质量,价值杠杆盘活教学资源
  • 五、结语
  • 差异育和谐 纵深铸特色
  • 一、差异创生和谐
  • 二、平台支撑发展
  • 三、纵深孕育特色
  • 四、结语
  • 评《评估方案》中的若干观测点
  • 一、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
  • 二、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 五、双语教学
  • 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 七、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 八、结语
  • 文化的传承
  • 求索与理想齐飞 名师为名园增色
  • 教师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 一、宇宙中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
  • 二、教师——使人成为人的崇高职业
  • 三、教育——引领社会进步的工具
  • 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教师的骄傲
  • 教书的根本意义在育人,育人的最好手段是教书
  • 一、人靠文化化而成人
  • 二、人靠系统的学习而成人
  • 三、把书教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表现
  • 把一个更美好的自己献给学生
  • 一、学生身上永远有老师的影子
  • 二、为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自己
  • 三、把一个更美好的自己献给学生
  • 我们在干什么
  • 一、用重演唤醒人的头脑
  • 二、用“发现”使人“学会学习”
  • 三、用批判激发思维共振
  • 四、用文化塑造社会和谐
  • 关心下一代,关心可持续发展
  • 一、关心下一代就是关心可持续发展
  • 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 三、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 四、现实问题、时代命题、永恒课题
  • 求索力的张扬
  • 高等学校的力气该往哪里使
  • 一、眼睛向内,使学校高效率地运转
  • 二、眼睛向下,以教学科研第一线为纲
  • 三、眼睛向人,以学生利益为中心
  • 四、眼睛专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是目的”作为工作准绳
  • 把建设软实力作为硬任务
  • 大学之大在大问
  • 万马齐喑究可哀 头脑潜能需打开
  • 问天问地问万物 开拓创新需格物
  • 叩问人生明哲理 超越功利与工具
  • 求索批判与反思 大学才是发动机
  • 高校为何失去定力
  • 一、合情合理的急功近利与心浮气躁
  • 二、是什么机制“请君入瓮”
  • 三、功利并非万能,集权未必科学
  • 高等学校需要科学发展的体制环境
  •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 二、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大学理念的回归:以人为本
  • 一、大学理念的演变
  • 二、大学的超功利性
  • 三、健全的人格与和谐的人生
  • 四、把“人的全面发展”写在学校大门上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