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聚焦中国哲学史研究问题,探讨研究方式,提出新观点。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聚焦于目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些主要问题。 包括,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关系,史学家和哲学家两种方法的关系,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关系,本质主义与比较哲学视角的关系,中国和西方两种诠释学的关系,等等。 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认为“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与“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这两种国内主流的研究方式中,应该对“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辩护。因为就国内的情况而言,一,绝大多数的哲学史研究成果根本上停滞在“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的阶段,它们并没有延伸和拓展到“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的阶段;二,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也不见得要以坚实的“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为前提和基础。“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具有多种可能的方式和路径;三,国内的哲学史研究经常受到传统注经传统和托古的影响,常常将‘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混为一谈,不辨彼此。这种研究成果更多地表现为由哲学史上的“文本”所诱发的不受拘束的哲学联想和哲学感想,而不是真正的哲学性的思考;四,当代中国哲学建构乏力的学理根源,不是因为我们无能给普遍的、永恒的哲学问题提出新的解答,而是因为我们尚未把捉到属于当代中国的哲学问题。在更大程度上,我们缺失的并不是“解题的能力”,而是提问的意识和追问的能力。 该书在张岱年、邓晓芒、刘笑敢、彭国翔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这一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可贵的新观点。 出版资助为5万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讲 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 一、为什么要有中国视角
- 二、何为中国视角
- 三、为什么要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突显中国视角
- 第二讲 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
- 一、中国哲学史的现实存在方式和研究目的
- 二、尺子、镜子与窗子
- 第三讲 “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与“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
- 一、“史学式的”与“非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的区分及其相关问题
- 二、哲学史的研究何以是“哲学的”
- 三、“哲学史家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与“哲学家的”哲学史研究方式
- 第四讲 研究西方哲学的诸种方式及其意义
- 一、讲说、著述和翻译
- 二、中、西、马的共存与西方哲学研究
- 三、西方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
- 第五讲 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解读
- 一、哲学家的糟糕生活是否影响人们对其哲学的理解和评价
- 二、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解读之关系的类型学考察
- 三、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解读之关系在哲学史研究三阶段的不同表现
- 第六讲 诠释学的两种取向与哲学史的两种研究方式
- 一、诠释学的类型区分与诠释学的理论结构
- 二、哲学诠释学与哲学史的两种研究方式
- 第七讲 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 一、哲学史的“历史学家的写法”与“哲学家的写法”
- 二、冯友兰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 三、牟宗三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 第八讲 “反向格义”的纷争与中西哲学比照中的本质主义迷误
- 一、难免相互参照,未必“反向格义”
- 二、中西哲学比照中的本质主义迷误
- 三、本质主义的扬弃与中西哲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九讲 本质主义的超越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重思
- 一、本质主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理路及其缺陷
- 二、旨趣的游移与会通中西的迷误
- 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两种取向
- 第十讲 中国哲学界缺乏思想创造力的学理根源探究
- 一、沉迷于“哲学史研究”是缺乏哲学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吗
- 二、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相互脱节
- 三、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
- 附录
- 后记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