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茅家琦多年来研究历史的成果之精髓。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多年来研究历史的各种心得,包括对研究历史的方法论的思考,探讨了思想与政治、文化、经济、战争、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尤其重点探讨了一下人文精神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非常值得广大的青年阅读,以提高自身修养,思考历史现实。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其抒怀咏古部分,有尤可见其心胸和观点,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一、长期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 二、弘扬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 三、史实求证之一:三位皇帝和三次农民战争
  • 四、史实求证之二:西欧的崛起和当代世界几件大事
  • 五、“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 观点探索篇
  • 壹 史学方法中“假说”的运用
  • 贰 实证功夫与思辨精神
  • 一、运用“假说”的方法
  • 二、明确指导思想
  • 三、扩大知识面,多读书,勤思考
  • 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 五、向老师及前辈学者学习
  • 叁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 一、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 二、人文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 三、反人文精神导致封建社会政治极端专制、腐败和社会风气衰微
  • 四、专制与腐败成为近代化的巨大阻力
  • 五、专制与腐败导致近代反侵略正义战争每战辄败
  • 六、皇帝被推翻,专制与腐败照样存在
  • 七、以人文精神节制反人文精神
  • 思想合力构铸历史篇
  • 七律六首(代前言)
  • 一、全球历史人开辟,思想多元构类型
  • 二、向前发展成常态,澎湃思潮事业隆
  • 三、农战经年统九州,李朱风貌不相侔
  • 四、西陲立国众人歧,变法维新十载奇
  • 五、四顾全球洲六大,不才观点证明多
  • 六、青春岁月朦胧去,暮色苍茫恋夕阳
  • 壹 思想合力构铸历史 ——读匡亚明校长“《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 一、“序”的基本精神——思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二、决定思想水平的两个因素:价值论与方法论
  • 三、思想合力构铸历史
  • 四、思想合力构铸历史与“制度决定论”
  • 贰 思想与政治(一):神权、皇权、帝王的价值追求与中国皇朝兴亡 ——读《秦汉史》、《隋唐五代史》、《太平天国史》等
  • 一、主控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三股力量:神权、皇权和帝王的价值追求
  • 二、帝王的三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导致三种不同的政治后果
  • 三、贪欲膨胀与太平天国(一):杨秀清“逼封万岁”和天京大屠杀
  • 四、贪欲膨胀与太平天国(二):罗尔纲教授论太平天国特权政治及其严重后果
  • 叁 思想与政治(二):商鞅变法与秦国强大 ——读《商鞅评传》等
  • 一、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商鞅的改革思想
  • 二、秦孝公“卒用鞅法”,实行改革
  • 三、商鞅变法(一):左庶长商鞅主持的政治改革
  • 四、商鞅变法(二):大良造商鞅主持的政治改革
  • 五、思想合力与秦统一六国
  • 六、“仁义不施”埋葬了大秦王朝
  • 肆 思想与政治(三):发展思想、战略意志与西欧国家的发展 ——读《世界现代化历程》等
  • 一、落后的西欧
  • 二、“发展观念强化”——西欧走上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 三、“国家战略意志强化”——西欧走上现代化的关键之二
  • 四、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家思想的历史作用
  • 五、西欧现代化经验的历史意义
  • 伍 思想与政治(四):列宁、斯大林的思想与苏联、东欧各国的转型 ——读《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等
  • 一、列宁的思想与“二月革命”向“十月革命”的转变
  • 二、《革命者教义问答》与“红色恐怖”
  • 三、列宁、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
  • 四、斯大林思想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五、《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转型
  • 陆 思想与经济(一):思想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 ——读《世界现代化历程》、《剑桥美国经济史》等
  • 一、重商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思想推动北美的开发和发展
  • 二、“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 三、政府干预经济思想的出现
  • 四、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与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的“新政”
  • 柒 思想与经济(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与北欧民主社会主义国家 ——读《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北欧的实践》等
  • 一、凯恩斯的经济著作《通论》出版——罗斯福“新政”思想理论化
  • 二、主导北欧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思想要点
  • 三、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
  • 四、瑞典的“福利社会”
  • 五、论“政治干预”必须与弘扬人文精神相结合
  • 捌 思想与战争:“一人敌”与“万人敌” ——读《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萧何韩信评传》等
  • 一、“一人敌”、“万人敌”——“武术功夫”、“战略思想”
  • 二、韩信的战略思想战胜项羽的“武术功夫”
  • 三、诸葛亮的《隆中对》与蜀汉兴衰
  • 四、深思熟虑的战略思想成就朱元璋取得反元战争的胜利
  • 五、缺乏正确的战略思想导致多起农民起义失败
  • 玖 思想与廉政(一):皇权主义与贪腐 ——读《张居正评传》、《朱元璋评传》等
  • 一、宋真宗的《励学篇》与张居正的人生轨迹
  • 二、宋太宗严刑反贪,对赵普却网开一面
  • 三、明太祖严刑峻法,晚年又教导太子:“古人仁厚,儿当念之”
  • 四、颙琰惩治和珅目的在于稳定政治,并非肃清贪腐
  • 五、贪欲膨胀与廉政的基本矛盾
  • 拾 思想与廉政(二):人文精神与清官 ——读《海瑞评传》等
  • 一、皇权政治体系下主导官员的另一种思想
  • 二、海瑞以人文精神要求自己(一):在淳安、兴国知县任上,体察民情,革弊兴利,执法无私
  • 三、海瑞以人文精神要求自己(二):在应天巡抚任上的三件大事
  • 四、海瑞以人文精神要求皇帝——上《治安疏》
  • 五、“品行之高,由于学问”——彭鹏论海瑞
  • 六、皇帝与官员在贪欲膨胀基础上的结合,决定清官的政治命运
  • 拾壹 思想与学术(一):“五种社会发展形态”理论与半个多世纪中国史学研究 ——读《封建论考》等
  • 一、“五种社会发展形态”理论创造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繁荣
  • 二、冯天瑜教授论“中国封建社会理论”形成的过程
  • 三、“两部著作”考订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曾将前近代东方国家称之为“封建社会”
  • 四、在真理的长河中,不断前进
  • 拾贰 思想与学术(二):“律己、育人、笃学”与柳诒徵大师的学术成就 ——读《中国文化史》等
  • 一、一代名师——博洽古今、会通中外
  • 二、律己至严、育人至周
  • 三、“笃学”与“经世”
  • 四、代表性著作《中国文化史》
  • 五、新儒家的“开山鼻祖”之一
  • 拾叁 思想与社会事业:“人间佛教”与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 ——读《大舍无求——证严法师与慈济世界》等
  • 一、“净土宗”在中原的兴衰
  • 二、“人间佛教”的兴起
  • 三、证严法师的人间关怀与慈济功德会的创立
  • 四、普及全球的慈善事业
  • 五、“四大皆空”与“大慈大悲”思想的结合
  • 拾肆 从哲学中吸取史学研究的思想智慧 ——读《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科学卷)》等
  • 一、弘扬人文精神——从哲学中吸取史学研究思想智慧之一
  • 二、人是社会的中心——从哲学中吸取史学研究思想智慧之二
  • 三、发展观念的强化——从哲学中吸取史学研究思想智慧之三
  • 四、理智的诚实——从哲学中吸取史学研究思想智慧之四
  • 五、功利主义与终极价值的统一——从哲学中吸取史学研究思想智慧之五
  • 六、“归纳”、“演绎”、“证伪”、“证实”和“假说”方法的运用——从哲学中吸取史学研究思想智慧之六
  • 七、吸取中西哲学不同的精华
  • 史实求证篇
  • 壹 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 一、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说没有将中国推入近代社会
  • 二、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是吸收西方文化的结果
  • 三、对传统文化作理性批判的重要意义
  • 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
  • 一、“人我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精华
  • 二、“仁政”思想——“人我和谐”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的成果
  • 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与“仁政”思想
  • 四、“大丈夫”思想与“仁政”思想
  • 五、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荀子的“崇王黜霸”思想的对比
  • 六、“仁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七、与“迂阔论”的商榷
  • 叁 不同的“皇权主义”,不同的历史结局 ——洪秀全与朱元璋的比较研究
  • 一、两种不同的“皇权主义”
  • 二、不同的社会实践:弘扬传统文化与强制推行“拜上帝”
  • 三、不同的社会实践:保护私有制与废除私有制
  • 四、不同的社会实践:精心研究,慎重决策与“言天言地,不以国为事”
  • 五、不同的社会实践:严惩贪腐与纵容贪腐
  • 六、失败了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 肆 观念落后 ——晚清以降社会全面落后的症结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历史的启示
  • 三、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迟来与主导思想的转变
  • 四、晚清以来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
  • 五、观念转变推动中国崛起
  • 六、余论——关于“人的认识”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
  • 伍 清代常州学派的认识论体系和学术影响 ——阅读《常州清代文化研究全书》后的认识
  • 一、关于题目的一点说明
  • 二、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三、今文经学常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 四、一种新认识论体系的形成
  • 五、新认识论体系繁荣了清代常州地区的艺、文、学术研究
  • 六、新认识论体系与戊戌维新运动
  • 陆 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
  • 染 洪仁玕“革故鼎新”思想的历史价值
  • 一、洪仁玕“革故鼎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资政新篇》在太平天国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
  • 三、曾、左、李的洋务思想并未达到洪仁玕的认识水平
  • 四、评价“革故鼎新”思想涉及的两个问题
  • 捌 “忠王不忠”辨析
  • 一、农民战争与人道主义、皇权主义思想
  • 二、“忠”的概念辨析
  • 三、李秀成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
  • 四、《收齐章程》体现人道关怀
  • 五、“要防鬼,反为先”,“劝曾国藩做皇帝”,体现了反侵略、反“民族压迫”的时代精神
  • 玖 张之洞、严复、梁启超与晚清思想启蒙
  • 一、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缺陷及其实践的相对性
  • 三、严复“开民智”和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
  • 四、思想启蒙与“弘扬理性”、“弘扬人道”
  • 拾 晚清十年“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 一、晚清十年“新政”的具体内容
  • 二、“新政”为“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提供基础
  • 三、端方、陈琪为举办“南洋劝业会”作出重大贡献
  • 四、“南洋劝业会”实际上是“中国首届世博会”
  • 五、体现求实、进取精神的“评奖结果”和“研究会报告书”
  • 拾壹 “三民主义”理论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实践
  • 一、中西民主思想精华的创造性结合——民权主义
  • 二、“民族”概念定位的混乱——民族主义
  • 三、社会发展因、果关系的颠倒——民生主义
  • 四、“三民主义”理论得失的认识论根源
  • 五、孙中山民主革命实践的历史功绩——“五族共和”
  • 拾贰 “联邦制”与“联省自治”思潮在中国近代的兴衰
  • 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联邦制”
  • 二、“联邦制”演变为“联省自治”及其历史背景
  • 三、军人统治省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四、军人统治省区与全国人民共赴国难英勇抗敌
  • 五、当年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实事求是的选项
  • 拾叁 俄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国国民党
  • 一、俄共(布)、共产国际锁定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
  • 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
  • 三、“一大”标志着中国国民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准支部”
  • 四、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国民党“一大”精神的主要差异
  • 五、割断联系,中国国民党成为独立的政党
  • 六、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历史影响
  • 拾肆 《学衡》杂志与人文主义精神
  • 一、《学衡》杂志创刊缘起及其宗旨
  • 二、《学衡》杂志与白璧德
  •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 四、《学衡》杂志与新儒家思想
  • 拾伍 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
  • 拾陆 从连横的诗文看其中国文化情结
  • 拾柒 张謇的事业和他的人生论、认识论
  • 一、张謇创建的历史业绩
  • 二、创建历史业绩的人生论、认识论基础
  • 三、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人生论、认识论根源
  • 四、结束语——值得重视的历史启示
  • 拾捌 尹仲容、李国鼎经济政策思想的若干特点
  • 咏史抒怀篇
  • 人道与理性 ——咏史一百一十八首
  • 一、传统文化精华——仁者爱人
  • 二、传统文化精华——天之大德曰生
  • 三、传统文化精华——不忍之心
  • 四、传统文化精华——知止足
  • 五、传统文化精华——和大怨
  • 六、传统文化精华——我无欲而民自朴
  • 七、战争征讨罪人国
  • 八、传统文化精华——《大学》(一)
  • 九、传统文化精华——《大学》(二)
  • 十、传统文化精华——《墨子》(一)
  • 十一、传统文化精华——《墨子》(二)
  • 十二、传统文化精华——性善与性恶
  • 十三、焚毁诗书明法令,将军白起称英雄——商鞅变法
  • 十四、孙子兵法誉四洲
  • 十五、熙熙攘攘皆为利
  • 十六、攘攘人间逐利高
  • 十七、政治思想的痼疾——帝王思想(一)
  • 十八、政治思想的痼疾——帝王思想(二)
  • 十九、政治思想的痼疾——帝王思想(三)
  • 二十、思想方法的痼疾——心成说(一)①
  • 二十一、思想方法的痼疾——心成说(二)
  • 二十二、思想方法的痼疾——心成说(三)
  • 二十三、汨罗江水润春桃——屈原
  • 二十四、学人观点颇洋洋——农民战争(一)
  • 二十五、历史周期千百载——农民战争(二)
  • 二十六、剩有咸鱼伴尔眠——秦皇
  • 二十七、相国太匆忙——萧何(一)
  • 二十八、事业千秋谁判定——萧何(二)
  • 二十九、直接孟和苟——贾谊①
  • 三十、匈奴马踏却荒唐——汉武帝(一)
  • 三十一、凿空路上血凝寒——汉武帝(二)
  • 三十二、汉书武赞不言功——汉武帝(三)
  • 三十三、征伐四夷三十年——汉武帝(四)
  • 三十四、有秦之失无秦亡——汉武帝(五)
  • 三十五、倒颠几个字——曹操(一)
  • 三十六、杀人乐不休——曹操(二)
  • 三十七、化作善观音——曹操(三)
  • 三十八、诡诈心中藏——曹操(四)
  • 三十九、千古隆中对——诸葛亮(一)
  • 四十、只能泪满襟——诸葛亮(二)
  • 四十一、端坐宫中一白痴——晋惠帝
  • 四十二、澄江依旧浪淘沙——六朝王谢
  • 四十三、纳谏更求谏——唐太宗(一)
  • 四十四、大唐岂是李渊家——唐太宗(二)
  • 四十五、用舍行藏胜尼山——杜甫
  • 四十六、拯世救民念二贤——五代
  • 四十七、包龙图、宋仁宗
  • 四十八、宋神宗、王安石
  • 四十九、瓦釜泉乾豆粥新——张载(一)
  • 五十、勇对公而怯对私——张载(二)
  • 五十一、西湖岳飞墓
  • 五十二、议和南北促安定——金世宗
  • 五十三、不能仁义君真恨——耶律楚材(一)
  • 五十四、不作隆中梁父吟——耶律楚材(二)
  • 五十五、蒙元少见好官人——张养浩(一)
  • 五十六、成败兴亡百姓苦——张养浩(二)
  • 五十七、三篇“忠告”见精神——张养浩(三)
  • 五十八、人皮实草挂公堂——朱元璋惩贪(一)
  • 五十九、治腐惩贪梦一场——朱元璋惩贪(二)
  • 六十、功夫放在条文外——朱元璋惩贪(三)
  • 六十一、明宫四顾报恩炬
  • 六十二、碑材依旧卧坟头
  • 六十三、哲理深沉体系成——王阳明(一)
  • 六十四、道德良知不外求——王阳明(二)
  • 六十五、先生身后乱纷纷——王阳明(三)
  • 六十六、品行提高赖学问——海瑞
  • 六十七、岂能商品单身进——资本主义萌芽
  • 六十八、风吹白骨堆堆冷——大清王朝
  • 六十九、忐忑弥留指玉关——乾隆
  • 七十、清代前期经世史学四大家——黄宗羲
  • 七十一、清代前期经世史学四大家——顾炎武
  • 七十二、清代前期经世史学四大家——王夫之
  • 七十三、清代前期经世史学四大家——章学诚(一)
  • 七十四、清代前期经世史学四大家——章学诚(二)
  • 七十五、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一)
  • 七十六、劲改何如自改佳——龚自珍(二)
  • 七十七、逼上梁山起大黄——太平天国(一)
  • 七十八、资政新篇论改革——太平天国(二)
  • 七十九、何处天堂一眩然——太平天国(三)
  • 八十、兴亡要作多层衡——太平天国(四)
  • 八十一、天演一篇震耳聋——严复(一)
  • 八十二、道学迷心智未开——严复(二)
  • 八十三、两籀引来昔未知——严复(三)
  • 八十四、晚年思想是非多——严复(四)
  • 八十五、今文经学常州学派
  • 八十六、江苏古代乡贤(一)范仲淹
  • 八十七、江苏古代乡贤(二)胡瑗
  • 八十八、江苏古代乡贤(三)顾宪成
  • 八十九、江苏古代乡贤(四)郑板桥
  • 九十、江苏古代乡贤(五)赵翼
  • 九十一、谴责功劳开众智——李伯元
  • 九十二、和平奋斗救中国——晚年孙中山
  • 九十三、浮云不信能遮日——民国宪政史
  • 九十四、共和五族消歧视,紫禁特区慰爱新——南北议和
  • 九十五、历史功绩——张謇(一)
  • 九十六、任事精神——张謇(二)
  • 九十七、心系苍生——张謇(三)
  • 九十八、认识局限——张謇(四)
  • 九十九、削藩兵马中原战——中原大战
  • 一百、弃智塞聪唏又嘘——柳诒徵教授(一)①
  • 一百零一、文化中西异在何——柳诒徵教授(二)
  • 一百零二、文革(一)
  • 一百零三、文革(二)
  • 一百零四、文革(三)
  • 一百零五、咏大礼堂
  • 一百零六、九七年退休自嘲(一)
  • 一百零七、九七年退休自嘲(二)
  • 一百零八、读朱熹诗咏学(一)困学①
  • 一百零九、读朱熹诗咏学(二)九思①
  • 一百一十、读朱熹诗咏学(三)两籀①
  • 一百一十一、读朱熹诗咏学(四)两证①
  • 一百一十二、读朱熹诗咏学(五)觅真颜
  • 一百一十三、岂能国学归儒学——国学(一)
  • 一百一十四、道德人生深邃密——国学(二)
  • 一百一十五、评文化产业
  • 一百一十六、甲午冬思想合力构铸历史初稿成感赋(一)
  • 一百一十七、甲午冬思想合力构铸历史初稿完成感赋(二)
  • 一百一十八、《文库》出版抒怀
  • 茅家琦先生新著《历史与思想论集》读书笔记
  • 一、回望治学之路:从史学研究实践到史学思想建构
  • 二、史观建构:探究历史发展本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