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用户推荐指数
社会学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6千字
字数
2019-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文学见证奥斯维辛,纪念战争中遭焚毁的生命。
内容简介
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 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从德国当初纳粹上台的国内变化到美国近年的形势走向,米勒辨析关于共同体的主要观点,细读创作于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剖析美国令人担忧的国内外情势,以文学生动的情感特质诠释了共同体的机制与悖反,既为曾经的大屠杀及奴隶制做出见证,也提醒当今屹立于自己的摩利亚山的我们时时肩负个人选择的重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前言
- 致谢
- 第一部分 共同体理论
- 第一章 南希与史蒂文斯的对立
- 第二部分 弗兰茨·卡夫卡:奥斯维辛预感
- 第二章 卡夫卡作品中的奥斯维辛先兆
- 第三章 《审判》:共同体崩溃,言语行为失效
- 第四章 《城堡》:共在消失,阐释不定
- 第三部分 大屠杀小说
- 序 后奥斯维辛小说中的共同体
- 第五章 三部大屠杀小说
- 第六章 伊姆雷·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以小说为证
- 第四部分 奥斯维辛之后的小说
- 第七章 莫里森的《宠儿》
- 结束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