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知名教授编写,带你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中华文明的萌生过程,领略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了大量考古学、历史学的知识还原了从北京猿人的旧石器时代到西周王朝结束这段中华文明萌生时期的历史,通过考古资料及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资料,深入发掘商、西周时代的社会,关注商、西周时代的礼乐制度是如何被儒家吸收并逐步形成中华文明的基础的,是一部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渊源的有深度、有广度的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奔腾的黄河
  • 黄河河道
  • 历史始于夏禹
  • 考古学、古生物学的功绩
  • 人类的交流
  • 第二章 狩猎人的变迁
  • 人与猿的关系
  • 与人类最接近的猿
  • 具备杂食性便可称为人类吗
  • 会使用工具就是人类吗
  • 使用火
  • 爪哇猿人的发现
  • 杜布瓦的抗争
  • 搜寻龙骨
  • 人齿还是猿齿
  • 北京猿人
  • 头盖骨出现
  • 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失踪
  • 沉重的猿人头盖骨
  • 用火烹制食物
  • 退化与进化的交错
  • 古爪哇魁人
  • 爪哇梭罗人
  • 河套人的牙齿
  • 资阳人
  • 周口店山顶洞人
  • 山顶洞人的人种
  • 马利塔人
  • 石器与骨角器
  • 马利塔的饰物
  • 马利塔的母神像
  • 埋葬礼仪
  • 瓦杰克人与尼阿洞人
  • 印度、巴基斯坦
  • 日本的人骨化石
  • 第三章 农耕社会的开端
  • 仰韶文化的发现
  • 安特生的功绩
  • 美丽的彩陶
  • 割稻穗的石刀
  • 稻子的种植
  • 彩陶的西方起源
  • 农耕的开始
  • 农耕文化西来说
  • 稻和粟
  • 仰韶型农村
  • 从仰韶村遗址开始
  • 仰韶文化的公共墓葬
  • 对黄河上游地区的影响
  • 甘肃半山墓葬
  • 第四章 农耕文明的发展
  • 龙山文化的特点
  • 从彩陶到黑陶
  • 新器型
  • 夏的鬲
  • 龙山型村落
  • 卜骨与生殖崇拜
  • 龙山文化的墓葬
  • 农耕技术的传播
  • 甘肃齐家文化
  • 北亚文化
  • 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文化
  • 向江汉地区的传播
  • 江汉地区的文化
  • 青莲岗文化
  • 良渚文化
  • 华南文化
  • 第五章 传说与史实
  • 消失文明的重生
  • 殷墟的发掘
  • 神话中的人物
  • 夏是否真实存在
  • 三个文化层
  • 夏的历史
  • 大禹治水
  • 五服制度
  • 股肱之臣
  • 化石的大禹之妻
  • 禅让制
  • 飘摇的夏王朝
  • 夏桀
  • 第六章 商的历史地图
  • 商的版图
  • 甲骨文的发现
  • 商的故乡
  • 安阳与郑州
  • 周边的其他民族
  • 商讨伐东夷
  • 商王世系与年代
  • 历代商王
  • 开国传说
  • 汤王伐夏
  • 商汤之后的王道
  • 酒池肉林
  • 无道暴君的典型
  • 殷商的确切纪年
  • 殷商的考古编年
  • 第七章 商的都城及社会组织
  • 城郭都市国家的诞生
  • 防卫据点
  • 部落联盟的首领
  •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 殷都安阳
  • 大量的献祭
  • 宗庙的献祭
  • 商的国力
  • 商王的势力
  • 无头殉葬者
  • 奴隶制社会
  • 奴隶是王朝的基础
  • 第八章 殷商的神灵
  • 占卜与祭祀
  • 占卜吉凶
  • 甲骨文字
  • 甲骨文是祭祀活动的记录
  • 商王是最高占卜师
  • 董作宾的发现
  • 按祭祀划分时代
  • 神灵的统治
  • 祖先神
  • 自然神
  • 天帝是最高神
  • 利用占卜加强统治
  • 第九章 商的国家组织
  • 商王室的构成
  • 多子族
  • 妇女也参加战斗
  • 王室构成的复杂性
  • 新派与旧派的区别
  • 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 相继发生的变革
  • 继位法的变化
  • 官职制度与军事制度
  • 官职与族制
  • 官职制度下的集团
  • 职能集团
  • 氏族的军事职务
  • 第十章 商的产业
  • 农业时代
  • 农业与畜牧业
  • 农作物种类
  • 农耕技术
  • 耕地的形态
  • 畜牧与狩猎
  • 狩猎的目的
  • 祭祀的牺牲
  • 殷商的青铜器
  • 青铜器的种类
  • 酒与青铜器
  • 历经苦难的古代史研究
  • 第十一章 天命于周
  • 周的开国传说
  • 不复梦见周公
  • 伟大的弃儿
  • 农业之神——稷
  • 《诗经》与《尚书》
  • 周王室的繁盛
  • 周的故里
  • 古公亶父
  • 太伯与虞仲
  • 西伯周侯(文王)
  • 太公望
  • 牧野之战
  • 武王与殷商之决战
  • 武王受命
  • 两位贤人
  • 周的天下
  • 周的东征
  • 古铜器铭文
  • 周公旦与东征
  • 宗周与成周
  • 第十二章 郁郁乎文哉
  • 封建制度的开端
  • 封邦建国
  • 内服与外服
  • 血缘的力量
  • 宗法制度
  • 家庭之间的关系
  • 大宗与小宗
  • 卿、大夫、士
  • 长子继承制
  • 同姓不娶
  • 郊祀、宗庙、社稷
  • 祭天
  • 祭祖
  • 社稷
  • 里社
  • 祭祀土地神
  • 中央组织
  • 六官制
  • 祭政一致
  • 小子集团
  • “礼”与“乐”
  • 周代的“礼”
  • 五种礼
  • 丧葬的起源
  • 曼纳观念
  • 宴饮礼仪
  • 弓箭与仪式
  • 礼不下庶人
  • 礼与德
  • “乐”使人和
  • 殷商遗民
  • 殷商遗民的作用
  • 周文化与商
  • 商人
  • 第十三章 南北疆域
  • 武威大振
  • 北伐南巡
  • 遗址告诉我们
  • 实力政治
  • 王道衰微
  • 政治权力的界限
  • 厉王杀人止谤
  • 天子出逃
  • 中兴之主——宣王
  • 不再听从王命的诸侯
  • 北狄犬戎的入侵
  • 妖女褒姒
  • 西周灭亡
  • 关系年表
  • 解说
  • 圣王传说与考古学
  •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 水稻种植文化的新发现
  • 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
  • 对夏王朝的探索
  • 商王朝的内外
  • 西周的城市与大墓
  • 中国文明论的课题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距今约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周口店,萨拉乌苏遗址,一直到出现农耕文明的仰韶和龙山文化,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进步,人类文明史迎来了新的进步。人与猿什么时候开始有质的差别至今人没有定论,杂食性、会实用工具、会使用火、社会意识、宗教意识,这些都不能明确区分两者,也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才给了后人更多的猜测和进一步探究。不同于之前看过的史学作品,这本书主要是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的角度,结合诸多古代文献,论证还原从旧石器到西周王朝的历史,其他作品中一笔带过的细节被不断挖掘,诸多国内外出土的考古遗址和铭文传说等论证,都已经超出了已有的知识储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蓝田文化,良渚文化,耳熟能详的一个个遗址,都会有如此系统完备的理论知识,再次感觉自己书还是看的不够多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文化的开端》是日本京都学派的学者组织编写的一整套中国史丛书的第一本,书中运用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中华文明萌芽时期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之所以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开始讲起,是因为作者想要尽可能地向前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更加完整地阐述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虽然由于这套书的初版年代比较早,随着新的科研方法的出现和各学术领域的发展,文中的某些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不可避免地显得有些过时,但不可否认,其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至今看来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之所以将早期萌芽阶段的截止时期划定在西周末年,则是因为西周末年形成了包括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文明制度,奠定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之基调,换句话说,只有到了这个时代,中国文化才可谓是初具雏形。由于这套丛书的编写者都是日本京都学派研究中国史的著名学者,因此必然带有浓厚的京都学派特色,即实证主义的治学方法,注重文献收集与考证,以确凿的史料来证实历史事实。篇幅所限,对京都学派我们不再展开介绍。回到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其最基本的特征应该就是,基于京都学派学者的严谨态度和实证学风,文中必然不会有过于标新立异的观点,但其研究资料的丰富多样、论证过程的严谨细致却做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些包括考古学及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甲骨文金文记载、古代文献资料在内的丰富多样的内容,给译者和编辑都带来了高难度的挑战,但也正因如此,我们相信它也一定会给读者带来不小的收获。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基因在早期阶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相信读者可以在书中找寻到答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