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秦晖作品,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的产物。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

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增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增订版序
  •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走马楼吴简所见的极端“非宗族化”社会
  • 三、“吏民”社会中的乡吏
  • 四、编户齐民,还是血缘社群?
  • 五、从地名学看村落与宗族的关系
  •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 一、“道儒”与“法儒”
  • 二、法儒与“抑兼并”
  • 三、道儒与“不抑兼并”
  • 四、“抑”与“不抑”之间
  • 五、过程公正与跳出怪圈
  •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
  • 一、小共同体本位论质疑
  • 二、“道德农民”与“理性农民”之外
  • 三、法家传统与大共同体本位
  • 四、“拜占庭现象”与“反宗法的非公民社会”
  • 五、里—社—单合一:传统帝国乡村控制的一个制度性案例
  • 六、近古宗族之谜
  • 七、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
  • 八、小共同体与公民社会的前途:兼论“新”儒家如何可能
  • 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的若干问题
  • 一、公益事业发展史的西方模式
  • 二、公益事业发展史的中国模式
  •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 绪论:“儒”与“吏”
  • 一、“儒表”与“法里”
  • 二、“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补”
  • 三、连续的历史,循环的怪圈
  • 四、“法道互补”的后果:行政不正义
  • 五、“法道互补”与儒的“吏化”和“痞化”
  • 六、“法道互补”的危机:行政不安全
  • 七、法儒、道儒与纯儒:非主流儒家对“法道互补”的拒斥
  • 八、西、儒皆灭,而“秦政”与痞风前后相因
  • 九、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新儒学在新文化中的三种价值
  •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 谁,面向哪个东方?
  • 一、外贸顺差与“经济中心”
  • 二、“比较”的尺度
  • 三、评“非‘进步’的全球整体史观”
  • 四、“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不是解释的解释
  • 五、“西方中心”何以为“论”?
  • 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
  • 一、公社建立之谜
  • 二、集体化与传统共同体
  • 三、法家传统与大共同体本位
  • 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
  • 一、“两种保守性”与小生产衰亡论
  • 二、走出“共同体”:民主革命中的农民理论
  • 三、“被剥削者个人”反抗“剥削者公社”: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民粹派的早期批判
  • 四、“美国式道路”反对“普鲁士道路”:民主革命的新解释
  • 五、“土地国有化”:一个“否定”的纲领
  • 六、从村社化到集体农庄:“从米尔到康姆尼”?
  • 七、合作制与“传统集体主义”的二律背反
  • 从sama到equality:汉语“平等”一词的所指演变
  • 一、“平”“均平”与“太平”
  • 二、作为佛教价值的“平等”
  • 三、佛教传入后汉语中“平等”一词的世俗含义
  • 四、“儒之中庸即释之平等”:作为价值观的“平等”论争
  • 五、汉语“平等”一词近代含义之产生
  • 附录 瑞士之路
  • 湖畔牧歌
  • 骑车神游森林城
  • 州官无衙,百姓有枪
  • 森林州,瑞士魂:阿尔卑斯的绿林逸史
  • 席勒的《威廉·退尔》与小英雄瓦尔特的故事
  • 席勒、罗西尼与瑞士精神:超越族群意识的自由
  • 古今教堂看州情
  • 小城小州莫小觑
  • “保守的”森林州
  • 古老的“父家长民主”
  • “礼教”与民主
  • 从“父家长民主”到现代民主
  • “市民与王权的联盟”,还是市民与父家长农夫的联盟?
  • 峥嵘岁月在森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论中国古代是集权社会

    秦老爷的十论就是来回论证中国古代 2 千年秦制就是个专制集权统治,“儒皮法心”,论证中国的落后是因为制度的落后,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标准套路。论述中国属于一盘散沙的专制统治,不是宗法社会,这其实是常识,从汉朝到五代十国中央皇权一直在打击豪强,明清更是尤甚,因为 2 千年的历史已经在反复证明,大一统比军阀割据混战更利民。欧洲千年历史割据分裂居多,也是源于地理环境,人口规模,工业化后欧洲进入战国时期,连年征战,难有和平。我认为评定制度优劣,属于学院类学者谈企业管理,赵括谈兵论战,说的头头是道,其实是刻舟求剑。1840 年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落后在于技术,农业和工业完全不是一个维度,不同维度导致社会组织动员模式不同。不同维度在于对资源,能源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不同。如同热兵器对冷兵器的碾压,蒙古骑兵对农耕社会的扫荡,不是因为制度优越,而是对某种资源或技术的掌握,主要是生存环境的竞争,南宋沉迷于鱼米之乡,美洲大陆印加文明的毁灭在于遭遇欧洲蛮族入侵,殖民者为其殖民的正当性,以先进文明自居。社会制度是根据社会环境地理和人口密度,慢慢逐步演变的过程。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就要求有资源的统一协调才能最优,也才能带来较为长期的和平,自然形成大一统的模式,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也就出现现在的联邦模式,没有谁优谁劣,是自然淘汰的产物。作者极力推崇欧洲的公民社会,属于上一代知识分子被洗脑的后果,欧美殖民者掌握话语权,为殖民侵略找理论根据,有意思的是印度被殖民,但知识精英充分民族自信,而中国老百姓已经站起来了,知识精英还跪着,制度不自信恨不得认为人种基因都不行。典型的例子比如火药是中国发明的,而中国用火药做烟花是落后,而西方用火药杀人是先进。蒙元灭宋,不是文明程度高,而是野蛮。英国殖民印度也是一直灌输英国的文明先进,印度的野蛮落后,没想到现在印度后裔成为英国首相。苏联的解体,也有部分原因在于知识精英屈服于欧美文化,掉入制度优劣的陷阱。中华文明从农耕古代到现代工业,都不是最先发展探索变革的,但可贵的是一直能顽强延续,一次次凤凰涅槃,每次都能由弱到强,不断融合。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业内容,讲的精彩是专家;讲的明白晓畅让人频拍大腿,是捡到宝

      本书谈到很多有意思的话题,皇权是不是不下乡,法道互补 “战胜” 儒教,道家 “虚无” 的润滑剂作用。。。今天的很多迷惑行为,皆可草灰蛇线,找到源头和演变路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33那些不证自明或无需证明的起点,牢靠吗?

        我们有很多理论都有那种不证自明或无需证明的起点。它或者是某个理论背景,或者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又或者某个价值承诺。或隐或显。秦晖先生的这本书面向的就是这样的前提,让不证自明重新问题化,拷问它是否那么天经地义。比如到底是不是所谓的家族是自古至今的主流形态,是不是不分南北的统一形态?如果不是,那么又是怎么就在理论里变成了主流形态的?学术思想的真实推进是通过这样的对自明性的反思来实现的。不然的话,你在别人的逻辑里,只要对方不是缺心眼,逻辑自恰的可能性很大。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民营出版策划发行机构。从1996年策划出版发行梁晓声《95随想录》、奥格·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开始至今,汉唐之道每年均有颇具市场影响力的产品问世,一直享有书业“常青树”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