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继《活着》之后,余华再论人生与自我,回顾与深思三十余年创作历程。

内容简介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

本书是余华的散文经典。包含对往事的追忆,对文学和音乐的感悟,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深思。剖析在日常生活表象下隐藏的社会病灶,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由外而内深刻反省。

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辑 一个记忆回来了
  • 一个记忆回来了
  • 最初的岁月
  • 爸爸出差时
  • 可乐和酒
  • 医院里的童年
  • 恐惧与成长
  • 父子之战
  • 录像带电影
  • 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
  • 我的第一份工作
  • 纵论人生,纵论自我
  • 第二辑 文学·音乐·旅行
  • 我最初的阅读与写作
  • 我的文学白日梦
  • 一个作家的力量
  • 关于回忆和回忆录
  • 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
  • 博尔赫斯的现实
  • 契诃夫的等待
  • 三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
  • 我的书游荡世界的经历
  • 音乐的叙述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 灵 感
  • 色 彩
  • 在日本的细节里旅行
  • 耶路撒冷&特拉维夫笔记
  • 第三辑 活着,为了讲述
  •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别人的城市
  • 我与东亚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6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活着就是两种结果,见效或见笑

    余华的书都很有生活感,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这本散文集中详细的描述了他的生活经历,他与儿子的小故事以及他的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童年、高考、工作、写作、成长 ...... 这不就和我们一样吗?日子里充满着无奈,但也在成长。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活着,我想起刚离开家的时候,那会到了外地自己没见过世面被人嘲笑的样子。特优生变成学渣的那种落差感,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改变自己的状态。人活着无非是两种结果,见笑或者见效,做好遇见前者的准备,做好遇见后者的从容。我心里就下了一个决心,要平视,不能总仰视。千万不要对还没发生的事情过分期待,也不要对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分焦虑。别人很好,你也不差。一个善于自嘲的人,不是因为内心强大,而只是想巧妙地让别人闭嘴,其实我们都一样,不好也不坏,不优也不赖。

      8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人生你做主,你负责。每一步都算数。

      这几天断断续续把余华的这本散文集看完了,简单的文字,却像一张有魔力的网一样,让人欲罢不能,跟随着作者设置的路线不断跟着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有一句话是: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在为着自己的前方奔波劳碌。星光不问赶路人,但我们自己时常会陷入追问的时刻,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有时,改变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一个点触动了,自然而然的脚步就转换了方向。书里说作者在望着一眼望到头的街道时,想到了自己相同的人生,于是开始转换方向,也就是开始写小说。很庆幸余华的选择,才能让我看到这么吸引人的一本书。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走过的路都算数,所有的经历在时间的账本上都标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某一天,回过头来,你会发现一切都值得。它一直在前方等着你。所以啊,此刻的你一定不要放弃,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休息,但是不要停止前进的步伐。

        6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次看余华先生的散文集锦

        本书作者余华先生生于二十世纪 60 年代,是我父母辈的一代人,被大家广为熟知的是他的小说作品,其中长篇小说《活着》算是代表作,尤其 1994 年还被张艺谋导演执导上映过同名电影。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七点有意思的细节:1、原来余华先生曾和莫言先生当过室友,与史铁生先生是朋友(当然本是作家圈,能认识是合理的)2、书中至少有三处跟余先生有过相同的类似经验,包括幼时打乒乓球跳皮筋那段。当时留了个笔记,表达的是余先生跟我隔了超 30 年的时间长河,小时候的娱乐活动竟然有重合度。余先生是浙江嘉兴人 - 南方人,我是南北中部的安徽人,是怎样的缘故导致跨度 30 年的县城乡村风会有重合度,比如是否是我们家的信息闭塞落后呢?希望以后能找到一些答案。3、余先生投稿的杂志社《收获》,是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于 1957 年创办的文学双月刊,余先生也亲自见过巴老。4、余先生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牙医,当然跟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先是护士长后是内科医生有关联,小时候家里不是医学书就是毛选。5、"文革" 第一年,余先生上小学,文革结束年,余先生高中毕业,正好遇上了恢复高考制度。6、余先生父亲姓华,母亲姓余。7、跟余先生儿子余海果是同年同月人。其实一直以来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类的书籍,不论是自传还是他传,都能得知很多作者的成长背景、所思所想和个人成长。这其中会关联很多,比如原生家庭、生长环境、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生平经历等等,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名或成就,虽然成功不可复制也不是为了学习成功的方法,而是为了更了解跟自己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时代产物的人,可以帮助自己识人和了解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挖掘。说白了其实就是喜欢听故事看故事,对应到生活中,会喜欢主动去了解身边人。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别扭,人就是一个有趣且综合的个体,在了解别人的同时亦是在了解我们自己。用时四个半小时看完本书,再回到书中,同意这句话:"阅读一部书可以不断勾起自己沉睡中的记忆和感受,我相信这样的阅读会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之所以少打一分的缘故是我的问题,不太喜欢本书占大篇幅的第二辑,对于里面提到的很多外国作家的作品和人名都很不熟悉,读起来的时候有点费劲。

          转发
          8
        • 查看全部68条书评

        出版方

        新华先锋出版科技

        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以“启迪智慧,传播文化”为企业宗旨,弘扬优秀文化,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努力为读者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