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2千字
字数
2012-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勾勒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多元发展的丰富样态。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本的审美维度出发,以整体考察或个案分析的方式全面剖析了张资平、巴金以及《蚀》、《女兵自传》、《骆驼祥子》、《寒夜》、《围城》等数十部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脉,理清了读者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化过程中的再创造关系,思辨了他们在经典化过程中的历史命运与经验教训,澄清了有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接受研究的诸多细节,勾勒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多元发展的丰富样态,既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接受视野与鉴照视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与研究范例,也为重构现代文学新图景提供了新的阅读期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丛书编委会
- 丛书序
- 绪论
- 一、审美性
- 二、时代性
- 三、典范性
- 四、永恒性
- 第一章 审美之维——1928—2010年《蚀》的接受研究
- 一、1928-1941年:介入点的形成与接受视阈的展示
- (一)文本的时代性
- (二)人物的心理刻画
- (三)文本的意涵
- (四)文本的文学史地位与文本的经典化
- 二、1951-1963年:接受视野的重构与转向
- (一)对文本接受效应的重构与定向
- (二)对文本真实性的介入与展示
- 三、1979-2010年:视阈的新拓、生成与深化
- 第二章 在生成与融汇中——1929—2010年《棘心》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一、初兴期(1929-1946)的传播与接受
- (一)如诗如画的醉心于自然的艺术描写
- (二)醒秋形象的时代特质
- (三)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主线
- 二、复兴期(1980-2010)的传播与接受
- (一)《棘心》的文学史意义
- (二)杜醒秋形象的典型性
- 第三章 《倪焕之》接受的四个视野
- 一、扛鼎之作
- 二、教育小说与革命小说
- 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四、现代人状态
- 第四章 张资平长篇小说接受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 关键词之一:改作
- 关键词之二:三角恋爱
- 关键词之三:先锋
- 第五章 认同与触发——《女兵自传》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一、前引:《从军日记》的传播与接受
- (一)透发着强烈真实感与时代气息的原生态的本色美
- (二)革命文学的标杆与纪念碑
- 二、《一个女兵的自传》的传播与接受
- 三、《女兵自传》的传播与接受
- 第六章 未完成的展示——1933—2011年的《子夜》接受研究
- 一、维护与定向(1933-1948)
- 二、转向与放大(1951-1963)
- 三、挑战与悬置(1977-2011)
- (一)主题先行
- (二)《子夜》范式
- 第七章 巴金小说的接受研究(1929—2010)
- 一、《灭亡》与《激流》的不同际遇
- 二、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与文坛影响的扩大
- 三、巴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命运
- 四、新时期巴金及其作品的经典化
- 五、结语
- 第八章 一部经典与三个时代——1936—2010年《骆驼祥子》的接受研究
- 一、1936-1948年:接受视阈的生成与展示
- (一)出色的语言艺术
- (二)成功的人物形象
- (三)文本的艺术价值
- (四)人性的切入点
- (五)域外接受心理与文本意义潜势
- 二、1949-1966年:接受视阈的转向与过滤
- (一)对文本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审美效应的强调
- (二)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倾向的定向
- 三、1977-2010年:视阈的交融与超越
- (一)文本主题
- (二)人物形象
- (三)悲剧动因
- 第九章 认同与思辨——1976—2010年李劼人“大河小说”的接受研究
- 一、认同与维护
- (一)文学意蕴
- (二)文学史意义
- (三)史之意与志之趣
- (四)影响渊源
- (五)史诗品格
- 二、思辨与跨越
- 第十章 《呼兰河传》接受70年:四种视阈与三个问题
- 一、文本审美
- (一)体裁
- (二)寓意
- (三)叙述艺术
- 二、鲁迅影响
- (一)对人物生存哲学的艺术展示,即对历史惰性力量的艺术揭示
- (二)对改造国民灵魂总主题的传承与发扬
- 三、女性视阈
- (一)女权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双重主题
- (二)女体符号学与乡土叙述
- (三)一个具有文化背负力的形象
- 四、文学定位
- (一)抒情小说的桥梁与经典之作
- (二)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承上启下之作
- (三)一首归返精神家园的史诗
- 五、三个问题
- (一)“寂寞论”
- (二)“枯竭说”
- (三)两极化倾向
- 第十一章 定位与拓进——1979—2011年的《寒夜》接受研究
- 引言
- 一、定位
- 二、拓进
- (一)对文本主题及其寓意的新拓
- (二)对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理解
- (三)比较视阈的拓进
- (四)巴金创作意图的探寻
- 第十二章 纠偏与审美——1944—2011年沙汀长篇小说接受研究
- 一、“阴暗的气息”、“客观主义”与“出路”
- (一)“阴暗的气息”
- (二)“客观主义”
- (三)“出路”
- 二、揭露、本质与历史的人
- (一)揭露与本质
- (二)历史的人
- 第十三章 《围城》接受的四个视阈——1979—2011年的《围城》接受研究
- 一、现实主义视阈
- 二、新批评视阈
- 三、存在主义视阈
- 四、比较文学视阈
- 结语
- 第十四章 一“定”一“出”之间——柳青《种谷记》与《创业史》的接受研究
- 一、写什么与怎样写
- (一)成功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二、“写得怎样”与“为什么这样写”
- 结语 如何辑与如何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接受史料与接受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 一、辑录者的“偏”、“漏”、“瞒”
- 二、创作者的“添”、“改”、“删”
- 参考文献
- 一、报纸杂志:
- 二、论著
- 附录一 史料发掘与《骆驼祥子》研究视野的新拓——以梁实秋和华思两篇被忽视的接受史料为例
- (一)纠正以往《骆驼祥子》接受研究中的偏差
- (二)拓展《骆驼祥子》接受的新视野
- 附录二 新文学长篇小说的第一篇评论
- 附录三 《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
- 附录四 杜鹏程小说接受研究四十年
- 一、奠基期的杜鹏程研究
- 二、深化期的杜鹏程研究
- (一)专题比较
- (二)文本整合
- (三)边缘探索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有400余种图书获省、部委以上奖励。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的骨干企业,2012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国中小学教辅材料主科出版全资质,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质。2011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7项,2013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