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86千字
字数
2015-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三个阶段出发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概念范畴以及发展状况进行详尽论述。
内容简介
中西哲学在起源阶段的根本不同,必然导致二者在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中的差异性。中国哲学应该回归到原来的“天人合一”精神的超越性与经验性、神圣性与世俗性的有机统一,从西方哲学的哲学范式恢复到传统中国文化的有机统一。本书在以往分期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历史发展界定为三大阶段,即先秦子学的哲学开创期、魏晋玄学的认识论自觉反思期和宋明理学的中国哲学文化完成期。从这三个阶段出发,论述了中国哲学概念、范畴、文化形式的基本特征及中国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基本精神。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中国哲学和哲学史
- 二 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及阶段划分
- 三 中国哲学概念、范畴及文化形式的基本特征
- 四 中国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基本精神
- 先秦哲学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端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发端期的思想背景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发端期的主要思想
- 第二章 老子哲学思想
- 第一节 老子的道论
- 第二节 体道功夫与境界
- 第三节 道之发用
- 第三章 孔子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天命思想
- 第二节 仁学思想
- 第三节 孔子的中庸思想
- 第四章 墨子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
-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
- 第三节 知识的产生及判断标准
- 第五章 子思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思孟学派的五行说
- 第二节 子思与《中庸》
- 第六章 孟子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性命论
- 第二节 人性论
- 第三节 心性论
- 第四节 养气论
- 第七章 《管子》四篇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道论
- 第二节 静因之道:认识与修养方法
- 第八章 庄子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庄子的道论思想
- 第二节 庄子的自由观
- 第三节 庄子的知识论思想
-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惠施哲学
- 第二节 公孙龙哲学
- 第十章 后期墨家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后期墨家的功利伦理观
-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知识论思想
-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方法论思想
- 第十一章 《易传》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阴阳之道
- 第二节 变易之道
- 第十二章 荀子哲学思想
- 第一节 荀子的天人思想
- 第二节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 第三节 礼论
- 第四节 荀子的知识论思想
- 第十三章 韩非子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韩非子的道论
- 第二节 韩非子的“刑名法术之学”
- 第三节 韩非子的认识论思想
- 秦汉哲学
- 第十四章 汉初黄老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汉初的无为而治
- 第二节 《淮南子》对黄老思想的发展
- 第三节 《论六家要旨》对黄老思想的定位
- 第十五章 今文经学与董仲舒哲学思想
-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产生及其特征
-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 第三节 董仲舒的“深察名号”的认识论思想
- 第四节 董仲舒的人性学说和王道教化论
- 第五节 董仲舒的社会历史观
- 第六节 董仲舒与谶纬神学
- 第十六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哲学特征
- 第二节 扬雄哲学思想
- 第十七章 王充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元气自然”的天道观
- 第二节 注重“效验”的认识论
- 第三节 王充性命观的内在矛盾
- 魏晋哲学
- 第十八章 何晏、王弼哲学思想
- 第一节 “贵无”的本体论思想
- 第二节 “得意忘言”的方法论思想
- 第十九章 阮籍、嵇康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
- 第二节 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
- 第二十章 裴頠、欧阳建哲学思想
- 第一节 裴頠的“崇有”论
- 第二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 第二十一章 向秀、郭象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本体论
- 第二节 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政治哲学
- 第二十二章 “六家七宗”与道安的佛学思想
- 第一节 “六家七宗”思想概述
- 第二节 道安的佛学思想
- 第二十三章 慧远的佛学思想
- 第一节 不变实有的法性思想
- 第二节 形尽神不灭的形神思想
- 第三节 “三教一致”的调和论
- 第二十四章 僧肇的佛学思想
- 第一节 “物不迁”论
- 第二节 “不真空”论
- 第三节 “般若无知”论
- 第二十五章 竺道生的佛学思想
- 第一节 “阐提有性”论
- 第二节 “顿悟成佛”说
- 第二十六章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早期道教及其哲学思想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道教哲学思想
- 隋唐哲学
- 第二十七章 隋唐佛教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智顗与天台宗思想
- 第二节 玄奘与法相唯识宗思想
- 第三节 法藏与华严宗思想
- 第四节 惠能与禅宗思想
- 第二十八章 隋唐道教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成玄英的道教思想
- 第二节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
- 第三节 王玄览的道教思想
- 第四节 杜光庭的道教思想
- 第二十九章 韩愈、李翱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韩愈哲学思想
- 第二节 李翱哲学思想
- 第三十章 柳宗元、刘禹锡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柳宗元哲学思想
- 第二节 刘禹锡哲学思想
- 宋明哲学
- 第三十一章 周敦颐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
- 第二节 “诚者圣人之本”的修养论
- 第三节 “孔颜之乐”的人生境界
- 第三十二章 邵雍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先天图的宇宙观
- 第二节 “元会运世”的历史观
- 第三节 “以物观物”的修养论
- 第三十三章 张载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太虚即气”的本体论
- 第二节 “一故神,两故化”的变化观
- 第三节 以“天地之性”为本的人性论
- 第四节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 第三十四章 二程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天理”本体论
- 第二节 “性理”与“气禀”相结合的人性论
- 第三节 “识仁”“定性”的诚敬功夫论
- 第四节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修养论
- 第三十五章 胡宏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性立天下之大本”的本体论
- 第二节 “性善不与恶对”的人性论
- 第三节 “天理人欲,同体异情”的理欲观
- 第四节 “心以成性”的心性论
- 第五节 胡宏与湖湘学派
- 第三十六章 朱熹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理气论
- 第二节 心性论
- 第三节 格物致知论
- 第三十七章 陆九渊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发明本心
- 第二节 心即是理
- 第三节 格物明理的认识论
- 第四节 以“尊德性”为主的修养论
- 第五节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 第六节 义利之辨
- 第三十八章 王阳明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心外无理
- 第二节 知行合一
- 第三节 致良知
- 第四节 四句教
- 第五节 阳明后学
- 第三十九章 王廷相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元气本体论
- 第二节 “性出于气”的人性论
- 第三节 强调“思与见闻之会”的认识论
- 第四十章 刘宗周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理气合一
- 第二节 道心者,心之所以为心
- 第三节 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
- 第四节 性者,心之性
- 第五节 情者,性之情
- 第六节 四德与七情
- 第七节 慎独
- 第八节 诚意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