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7千字
字数
2021-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提出的“边汉社会”概念,延伸了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的地域空间和学术空间。
内容简介
在东南和华南单姓村发展出来的宗族乡村理论解释不了杂姓村。为此,作者提出了“封闭的宗族”和“跨界的会社”概念,用以讨论宗族与社会的关系,并质疑了弗里德曼“杂姓村一定会发展为单姓村”的预想。
对仪式的讨论其新意大体有几点:象征主义不具备普遍的解释力;仪式性食物所表现出来的“无餐桌礼仪”并非文明与野蛮的标识;仪式竞争的感官表达,强调了动物的主体性位置;在感官人类学论域,“参与观察”法已显露出其局限性,“参与多感知”法便应运而生;“异姓祖先崇拜”因物质的连带而成立;文化除了物质性一面外,还有虚空性一面;本土概念儒家“经权”思想的运用,显示了作者“以中国解释中国”的努力和实验。边疆地区的汉与非汉各民族,皆以中华民族作为自己的身份认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导论
- 一 边汉社会
- 二 头发、凤凰与身份
- 三 黔中屯堡文化的宏观形象
- 四 “族—会”型汉人乡村社会
- 五 本书的架构
- 第一章 文化的组织(一):封闭的宗族
- 一 文化的组织
- 二 继嗣群
- 三 汉人亲属研究
- 四 杂姓村
- 五 纸上祠堂
- 六 并置的关系与组织
- 七 小结
- 第二章 文化的组织(二):跨界的会社
- 一 文献回顾
- 二 祭祀组织“汪公会”
- 三 从联盟到裂变:反思祭祀圈和信仰圈理论
- 四 性别组织“佛头会”
- 五 年龄组织“老协会”
- 六 互助组织“炸会”
- 七 小结
- 第三章 墓碑、扶箕与祖先身份
- 一 扶箕
- 二 道德教诲
- 三 强的“以言行事”
- 四 个体主义抑或集体主义?
- 五 作为仪式语言的箕仙诗
- 六 小结
- 第四章 神圣性共餐与混合的食物
- 一 共餐
- 二 命名与位置
- 三 起源
- 四 社会抹平机制
- 五 包含与排斥
- 六 作为集体的隐喻
- 七 小结
- 第五章 仪式竞争的感官表达
- 一 文化与气味
- 二 鸡屎、假想的气味与仪式竞争
- 三 从“参与观察”到“参与多感知”
- 四 小结
- 第六章 物、祖先及其社会意蕴
- 一 秘传的技艺
- 二 “带子老祖”鲍大千
- 三 扩大的祖先
- (一)祖先与财产
- (二)整合与裂变
- (三)祖先与神灵
- 四 小结
- 第七章 物质性与虚空性
- 一 神灵的物质性
- 二 神灵的虚空性
- 三 田野验证
- (一)物质性
- (二)虚空性
- 四 小结
- 第八章 祭品的“经权”逻辑
- 一 献给祖先的猪:白转黑
- 二 面团与泥团
- 三 经与权:反经学的经学
- 四 经学能解释汉人社会吗?
- 五 小结
- 第九章 灌溉与地方支配模式
- 一 从“精英一元论”到“精英多元论”:简要回顾
- 二 关中“渠绅”:暴力、强人与象征资本
- 三 鲍屯“汪公会”:无灌溉纠纷、轮值与集体权威
- 四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