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译文名著,个人必读。司汤达作品。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为你剖析野心家的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本序
  • 上卷
  • 第一章 小城
  • 第二章 市长
  • 第三章 穷人的财产
  • 第四章 父与子
  • 第五章 谈判
  • 第六章 烦闷
  • 第七章 亲和力
  • 第八章 小事件
  • 第九章 乡下的一个夜晚
  • 第十章 心比天高,禄如纸薄
  • 第十一章 一个晚上
  • 第十二章 旅行
  • 第十三章 网眼长袜
  • 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
  • 第十五章 鸡啼
  • 第十六章 第二天
  • 第十七章 市长第一助理
  • 第十八章 国王在维里埃尔
  • 第十九章 思想使人痛苦
  • 第二十章 匿名信
  • 第二十一章 和主人的对话
  •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〇年的作风
  •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员的忧愁
  • 第二十四章 省会
  •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 第二十六章 人世间,或富人所缺少者
  • 第二十七章 人生的初步经验
  • 第二十八章 迎圣体
  •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 第三十章 野心勃勃的人
  • 下卷
  • 第一章 乡村的快乐
  • 第二章 初入上流社会
  • 第三章 最初的几步
  • 第四章 拉莫尔府
  •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诚的贵妇
  • 第六章 说话的腔调
  •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 第八章 哪一种勋章使人与众不同?
  • 第九章 舞会
  • 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 第十一章 年轻姑娘的威力
  • 第十二章 他会是一个丹东吗?
  • 第十三章 阴谋
  • 第十四章 年轻姑娘的思想
  • 第十五章 这是阴谋吗?
  • 第十六章 深夜一点钟
  • 第十七章 古剑
  • 第十八章 残酷的时刻
  • 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
  •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 第二十二章 讨论
  • 第二十三章 教士,树林,自由
  •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 第二十五章 道德高尚的女人的职责
  • 第二十六章 道德的爱情
  • 第二十七章 教会里的最好职位
  • 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
  • 第二十九章 烦闷
  • 第三十章 喜歌剧院包厢
  • 第三十一章 使她害怕
  • 第三十二章 老虎
  • 第三十三章 软弱的苦痛
  • 第三十四章 有才智的人
  •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
  • 第三十六章 悲惨的详情细节
  • 第三十七章 主塔楼
  • 第三十八章 有权势的人
  • 第三十九章 阴谋
  • 第四十章 平静
  • 第四十一章 审判
  • 第四十二章
  • 第四十三章
  • 第四十四章
  • 第四十五章
  • 附录一 关于《红与黑》
  • 附录二 安托万·贝尔德案件及死刑执行[1]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外国版祁同伟的故事

    几年前看的时候只读了十来页就坚持不下去了,吴军老师推荐的时候说是外国版祁同伟的故事,点燃了重读的想法。于连毫无疑问是个天才,另外也有一副好皮囊。家庭、成长环境及其恶劣,遇到好几个贵人。如果于连生在拿破仑时代无疑会和作者一样会是个出色的龙骑兵。可惜生在复辟时代。于连无法意识到现实,也不满现实,也因如此才产生悲剧,小说才好看。男性角色追求的基本就是地位,权利,面子,利益女性角色追求的也差不多内心戏十足,人物刻画饱满。大多人都是活着自己的想象中主人公确实和祁同伟一样有胜天半子的想法,抱有此种想法的人无论多优秀,难逃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的宿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想起了高中时躲在被子里看的情景

      司汤达被誉为 “心理描写大师”。他开创性地抛弃了描述性文字,减少人物间的对话,加重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比重,使小说更具戏剧张力。作为现实主义先驱,司汤达启发了后来的左拉、福楼拜等人。司汤达撰写《红与黑》的初衷,是想通过个体的际遇来精准地记录当时法国社会的现状:保守的波旁王朝遭遇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挑战,社会矛盾激荡之下,最终以 7 月革命完成了历史的进步。小说中的于连终究无法和保守的法国社会抗衡,以悲剧收场,而《红与黑》则凭借犀利的刻画以及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后世的艺术家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启发。本书是反抗时代潮流的产物,当大多数作家仍热衷撰写男欢女爱的闺房小说之际,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青年野心勃勃的发迹史,并凭借犀利的刻画以及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后世的艺术家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启发。法国作家格拉克认为,《红与黑》是智力和情感的一次反抗,而司汤达正是通过于连来实践这双重反抗的。于连不甘于一辈子当农民,娶个女仆过小日子,他通过自身奋斗挤入上流社会,并得到贵族女性的垂青和爱慕,一时成为人生赢家,最终又落得一场空。司汤达借个体的境遇来投射 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社会的风土人情。《红与黑》在法国出版之初反应平平,并不是这书不好,而是因为它太过现实锋利的笔触令大众无所适从。《卡门》作者梅里美在给司汤达的信中写道:“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 但这样的锋芒在半个世纪后收获了一个大粉丝,他就是德国哲学大师尼采。尼采宣称,司汤达是他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之一”,还把司汤达说成 “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直到 20 世纪,《红与黑》的经典性才得以彻底确立。一部作品想要担得起经典的名头,它在写作风格、小说主旨等方面就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给人历久弥新之感,《红与黑》就是个好例子。小说揭示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直到今天仍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巨大空间;其次,司汤达抛弃了欧洲中世纪文学中扁平化的女性形象,赋予了女性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这点赢得了波伏娃的赞赏;此外,作者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几乎成了 “野心勃勃” 和 “不择手段” 的代名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八三〇年十一月十五日,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法国巴黎问世以后,在毗邻的德国立即引起文学巨匠歌德的注目,耋老的歌德认为它是司汤达的 “最好作品”,并称赞作者的 “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1]。司汤达的这部小说在俄罗斯也有它的知音,托尔斯泰 “对他的勇气产生了好感,有一种近亲之感”[2]。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