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6.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7千字
字数
2021-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给每个人和每个组织的行动指南,让你拥有疗愈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
内容简介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的共情能力?如何改善共情缺失的社会现状,消除不同群体间的偏见和隔阂?如何减轻过度共情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选择共情》是斯坦福大学副教授贾米勒·扎基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娓讲述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因为缺乏共情带来的人际交往不畅、职场恶性竞争、医患关系紧张乃至种族隔离等问题。同时,贾米勒·扎基还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新观点——共情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而是一种可以习得和发展的能力。并且他结合前沿心理学研究成果,给出了“如何提升共情水平”的实践方法,使本书成为一本既饱含温情又科学实用的佳作。
当所有人的共情能力都得到释放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组织和社会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好。理解并学会共情,也能让愈发冷漠分裂的世界更加包容与温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共情危机”的吹哨人
- 共情研究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 屡获大奖、声名卓著的心理学教授和作家
- 测一测 关于共情,你了解多少?
- 引 言 共情的真相
- 共情,激发善良的心灵超能力
- 现代社会正在毁灭共情之心
- 关于共情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吗
- 共情不是不变的特质,而是可习得的能力
- 第 1 章 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由你自己决定
- 大脑会随经验、选择和习惯变化
- 共情约30%由基因决定
- 环境会影响人的共情能力
- 相信共情的可变性,是提升共情能力的基础
- 第 2 章 会不会与他人共情,完全出自你的选择
- 人们总是选择对当下有用的情绪
- 如果共情会带来痛苦,人就会回避共情
- 正确的心理拉力可以激发共情之心
- 有意识地培养共情能力可以改变大脑
- 第 3 章 建立人际联结,消除群体性偏见
- 群体内外的界限会摧毁共情
- 人际联结能增加对群外人的共情
- 接触与合作能快速化解偏见
- 最有效的接触是转变现有的权力结构
- 与过去和解,与未来联结
- 第 4 章 叙事疗愈,用艺术重塑感受
- 戏剧表演:认知共情的推手
- 小说阅读:打开共情之门的钥匙
- 电视广播:开启疗愈之路
- 叙事艺术:减少群体间的冲突
- 第 5 章 共情疲劳:如何摆脱过度共情的危害
- 见证了太多痛苦
- 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 共情对医务人员的危害
- 自我关爱能让人免受共情疲劳的影响吗
- 有目的地共情,明智地体恤他人
- 要共情关怀,不要共情忧伤
- 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共情
- 第 6 章 建立善意反馈系统,让组织良性发展
- 用从众心理激发善意
- 战士心态下的美国警察
- 带着公平和尊严倾听并解释
- 偏见可能来自与自己人的共情
- 对犯错的人零容忍是正确的吗
- 建立关注感受的规范,避免一味强调秩序
- 第 7 章 利用最新科技,激发并培养共情
- 网络的发展导致共情减少与冲突升级
- 社交媒体:撕裂社会结构的工具
- 虚拟现实:培养共情的“终极武器”
- 增强现实:更好地识别情绪
- 结语 共情的未来
- 致谢
- 附录1 共情包括哪些内容
- 分享
- 思考
- 关怀
- 分裂与联系
- 运用共情,一次一种
- 附录2 本书科学证据评估体系
- 附录3 每章观点科学性评级
- 引言 共情的真相
- 第1章 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由你自己决定
- 第2章 会不会与他人共情,完全出自你的选择
- 第3章 建立人际联结,消除群体性偏见
- 第4章 叙事疗愈,用艺术重塑感受
- 第5章 共情疲劳:如何摆脱过度共情的危害
- 第6章 建立善意反馈系统,让组织良性发展
- 第7章 利用最新科技,激发并培养共情
- 结语 共情的未来
- 译者后记 共情为何与共情何为
- 注释与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