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科举制为中心,探讨了宋、明两代之间社会中间阶层的差异与联系,对明代士绅阶层的出现提出了新的解释。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从现象上看,士绅阶层依赖科举制度而产生,而科举制度在宋明之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科举理学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南宋“地方化”了的“精英”逐渐演变成为明代士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前言
  • 原版序言
  • 绪论
  • 第一章 游民政权与富民社会
  • 第一节 五代、宋朝政权集团的游民性
  • 第二节 富民土豪主导的乡村秩序
  • 第三节 传统官僚家庭在五代的命运
  • 小结
  • 第二章 科举制度与君民分离
  • 第一节 宋代科举与五代政治
  • 第二节 科举与士人的游民化
  • 第三节 科举与乡村社会
  • 小结
  • 第三章 北宋:学校取士与君民整合
  • 第一节 理想中的君民关系
  • 第二节 乡举里选与北宋科举改革方案
  • 第三节 北宋的学校取士制度
  • 小结
  • 第四章 南宋以来:科举理学化与君民整合
  • 第一节 理学与君民整合
  • 第二节 科举理学化
  • 第三节 从元到明:士绅阶层的形成
  • 结论
  • 附录
  • 几种相关的解释范式(2008年版《学术回顾》)
  • 附表一 宋代士人自进举例
  • 附表二 宋代落第者军功自进举例
  • 参考书目
  • 代后记:历史政治学的概念与意义——一个提纲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学科举化造就士绅阶层

    科举对乡村庶族的作用,在两宋时期,主要在于笼络。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顺便汲取一些人才治理国家。而对乡村社会的人而言,因为有了科举,让他们有了上升阶层的可能性,参与造反的成本与收益,得到显著的降低,农民起义的概率和参与的强度随之降低。但同时,科举考试成功可能性过低,和成本过高,也制约者他们的参与。因此,此时的科举制对乡村而言是具有双重作用的。既能成为上升阶层的通道,也可能成为家道中落的失败投资。 但当理学兴起后,理学科举化了,理学通过与国家政权的绑定,成为政权的意识形态,学习理学参加科举考试,就不仅仅是代表自己和家庭,而是代表理学。就成为理学实际参与国家治理的代表,无论是否成为都获得了理学的代表权,间接的获得政权赋予代表权。当科举成功,就成为理学在政权中的代表。当科举失败,就成为理学和政权在乡村的双重代表,拥有了治理乡村的权力。 成为双重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乡村就拥有了权力优势,自然就会成为经济上的优势阶层。从而形成马太效应,他们的权力与经济优势越来越大。反噬中央政权,在乡村构建属于他们的统治,形成士绅阶层。当中央政权赋予他们参政权时,他们就帮助中央维持地方统治。当被剥夺参政权后,他们就依靠乡村继续发展,甚至可以成为反抗中央政权的力量。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一家以工具书出版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8月的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称现名。主要出版各类综合性辞典、语文辞典、专科辞典、方志、年鉴等,以及各类学术与大众读物。编辑出版辞书学专业期刊《辞书研究》,以及时尚住房装潢类杂志《家居主张》。《辞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标志性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