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街市巷弄,搜寻如姜汁撞奶、杨枝甘露、钵仔糕、蛋散、鸡蛋仔等街坊小吃。一本游刃于香港的美食地图。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香港味道”系列的第二本,沿袭了前作由“食”及人、将美食之特色与共食伙伴的人生联系起来的主要特色,只不过此次将美食目标从那些颇有江湖地位的荤素菜肴和精美主食转向了更有活力、更于细节处见真功夫的街巷甜品小吃。相较于前作展示的“厚重”,本书带给读者的感受无疑是清新自然的,这当然跟甜品小吃的精美小巧密不可分,也是它们给日常单调饮食生活增色添味的反映。姜汁撞奶、杨枝甘露、钵仔糕、蛋散、鸡蛋仔……这一个个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精灵,给贪食一众带去美好口感,也各显神通地“填补”了传统饮食文化中不曾关注的空白。从发展脉络来看,如果说传统荤素菜肴和精美主食象征着文化的沉淀与传承,那这些甜品小吃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文化的交融和与时俱进,两者兼收并蓄才是完整的香港味道,而沉淀与交融、传承与创新这两种文化风格的交相辉映也正是香港这座城市所展现的独特魅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总序 好奇再出发
  • “香港味道”总序 未来的味道
  • 序 岁月杂货
  • 073 恋恋挂杯 奶茶全天候
  • 074 净饮男女 华田立克滚水蛋
  • 075 冰山再现 冒险吃冰之旅
  • 076 热辣真理 蛋挞就是蛋挞
  • 077 不是王子 爱恨菠萝油
  • 078 只能活两天 方方正正新鲜出炉
  • 079 金黄岁月 南北东西多士
  • 080 包包饱 菠萝鸡尾墨西哥
  • 081 一口一手 沙翁蛋球与他的亲戚
  • 082 酥由心生 飞来飞去蝴蝶酥
  • 083 说谎蛋糕 蛋糕的轻重有无
  • 084 热狗中环 此时此地此狗
  • 085 别无分店 港式西餐自在流
  • 086 无所事事 High tea有多high?
  • 087 点红点绿 沙的终极质感
  • 088 好事多磨 仁者滋润无极
  • 089 不止充电 上善糖水
  • 090 正气修心 还我清白豆花
  • 091 科学精神 当姜汁撞上鲜奶
  • 092 四季团圆 定心汤圆
  • 093 后现代糖水 杨枝甘露洒遍
  • 094 时光鲜榨 蔗汁正能量
  • 095 凉茶大热 民族真感情
  • 096 甘苦与共 排毒龟苓膏
  • 097 药到病除 中医奇异恩典
  • 098 几乎神圣 正气光酥饼
  • 099 甜蜜悲情 传说中的老婆
  • 100 以和为贵 咸甜一身鸡仔饼
  • 101 如此曲奇 核桃酥实验中
  • 102 喜有此理 喜饼一担担
  • 103 硬打一仗 当炒米挑战杏仁
  • 104 素脸迎人 无印良品白糖糕
  • 105 马路天使 适者生存钵仔糕
  • 106 近乡情怯 松糕的实实在在
  • 107 报时讯号 家传萝卜糕芋头糕
  • 108 家乡原味 年糕年年高
  • 109 时尚切片 来一块椰汁马豆糕
  • 110 人人爱? 茶果酷尽
  • 111 我来自油锅 滚油炸出鬼
  • 112 人有我有 煎堆角仔有软硬?
  • 113 不脆无归 甘心蛋散
  • 114 与虾无关 芋虾芋散芋花
  • 115 马失前蹄 生死存亡萨其马
  • 116 一身一地 欲罢不能鸡蛋卷
  • 117 串串爱 鱼蛋鱼蛋我爱你
  • 118 真真假假 如假包换碗仔翅
  • 119 三五成群 烧卖粉果一家亲
  • 120 原来混酱 严禁白吃猪肠粉
  • 121 杂大成 日月天地牛杂精华
  • 122 车去人在 一往无前车仔面
  • 123 事出有因 错怪煎酿三宝
  • 124 基因未变 咯咯鸡蛋仔
  • 125 老饼翻身 手工夹饼江湖再现
  • 126 乡土香气 糖沙炒栗煨番薯
  • 127 黄金岁月 盐焗蛋卤味烤鱿鱼
  • 128 超合金海难 又爱又怕东风螺
  • 129 斋口斋心 七彩斋卤味
  • 130 层层叠叠 意犹未尽虾子扎蹄
  • 131 该不该 午夜的抉择
  • 132 痛快勾引 雪糕是一种药
  • 133 一汽呵成 维他绿宝情意结
  • 134 甜头尽尝 糖果犹豫
  • 135 大漠救星 出生入死咸柠檬
  • 136 越丑越美 传统凉果再出发
  • 137 大海滋味 大澳虾膏放洋记
  • 138 不识咸滋味 豉油等级战
  • 139 混世好酱 不可一日无酱
  • 140 发酵年月 腐乳小插曲
  • 141 天兵天酱 跳级突围XO酱
  • 142 乡土自助 我是一箸梅菜
  • 143 酸湿呛鼻 玻璃盅里的绝活
  • 144 全赖有你 罐头的封存滋味
  • 后记 吃,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你一生无法忘记的除了妈妈的味道,还有家乡的味道。

    很早就知道欧阳应雯这个名字,只是不记得是从梁文道的书里还是从庄祖宜的书里知道的了。那时大陆还没有推出陈晓卿老师的《舌尖上的中国》,对于美食的理解还是以阅读蔡澜老师的一些书籍,以及大家对广东美食的刻板偏见为主。那时就知道欧阳应雯先生的美食写作,也被他描述的那些美食所吸引,就如同看《深夜食堂》一样,可能就是很普通的食物,被影视剧渲染一下后,就显得那么美味。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再读欧阳先生的这本《香港味道》却没有那么痴迷了。也许是阅历增加了,也许是不再对港台风迷信了,大陆经济的发展,外加对文化的发掘,在饮食这块我们已经相当自信了。我实在不认为一块弹丸之地,几十年的味道积累,真的就胜过大陆这么多菜系近千年的耕耘。无非是当地人对当地饮食的美好回忆罢了,而也基于欧阳先生这份港人爱港的心态,勾起了我对家乡味道的回忆。我出生在东北的边陲小镇,1990 年以前,我的家乡都不通火车。经济上的匮乏,在丰富度上远不可和香港同日而语,可再匮乏的地方也总有一些味道是无法磨灭、深深的印在同年记忆中的。欧阳先生的书是从面包房开始说起的,我们也从面包房说起。我生命的头十年虽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总设计师还没在深圳画圈,而身处十八线小镇的我们,还处于计划经济的状态,饭店都是国营的,想要买面包只能去国营餐厅的副食部,我最喜欢的是被我们当地称为羊角面包。那可能是我儿时唯一好吃的面包了,现在每次回到老家,仍会买几个吃。92 年后,开放私人经营了,家乡终于开了第一家蛋糕房,那时上初中的我终于吃到了真正的生日蛋糕。(你们能想象国营公司那一放几个月不坏的 “生日蛋糕” 吗?)在普遍营养不良的时代,还没有人在意奶油是不是会增肥,能吃上一口软糯丝滑的奶油蛋糕,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只有考出好成绩,才会获得的美食奖励。上大学时,学生食堂的饭 0.15 元一两,菜 1.4 元一勺,对于并不怎么富裕的学生仔来说,一顿饭两元钱就能吃饱。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到周末,去奢侈一下。1.7 元一两的肘子肉,来三两,那肥嫩的带皮肘子肉,入口即化,唇齿留香,让我产生非常美好的回忆。学校西门外,有一家苍蝇馆子。砂锅油饼、坛肉米饭,每天到中午,店门口就停着几十辆出租车,因为他家价格便宜味道好,慢慢的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出租车之家。一个砂锅三元,一碗坛肉五元,油饼两元一斤,米饭两元管饱,一到周末我就会去他家改善伙食,好家伙要一份丸子砂锅,纯猪肉丸子,一点配菜没有才三元,到现在我也忘不了那个味道,可惜现在没了,他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学校内部有一家名为 “硕果园” 的餐厅,菜价大约是外面饭店的一半,很多毕业生的班级散伙饭都是在这吃,老师学生想要宴请朋友也都在这开桌,而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最喜欢的就是他家对外营业的炒饭窗口。很多小师傅来饭店打工,要练掂勺的功夫,就会被派到炒饭窗口练手。因为年纪差不多大,又都是普通人家出身,我和他们就非常聊的来。因为嘴甜,没又臭毛病,也不像其他大学生那样总是鼻孔看人,所以这些小师傅对我就非常照顾,每次我点牛肉炒饭时,牛肉的量都是其他人的三倍,几乎是一盒炒饭半盒肉。五元钱啊,酱牛肉的炒饭,那吃到的已经不光是美味了,还有情谊。每个人都有他从小长大的地方,记忆中除了妈妈的味道外,就是家乡的味道。我也很好奇,阅读我这篇留言的你,家乡的味道是什么呢?能分享一下吗?说不定我还有机会尝尝呢。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