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逻辑。本册主要讲述作者对中古时期隋唐两朝历史的再审视。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7册《新帝国的试验》主要讲述作者对中古时期隋唐两朝历史的再审视。隋唐是中古中国的新帝国,继承北魏的制度和传统,重新统一了中国并且将经济中心已经往南方转移的政权统合进入中国的全局之中。除了叙述政治发展,本书还对隋唐时代的文化比如唐诗和书法,比如佛教的新发展,都有精彩的论述。作者写作或叙述方法似乎与传统历史著作或教科书有所区别,不仅围绕朝代、皇帝或重要事件,面面俱到地展开,而是根据时代特点,拎出他研究深入、有所建树或深刻感受的部分,进行重点分析评述,有简有繁,有详有略,因而令人读起来感到印象深刻,观点新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隋朝统一的基础
  • 01 隋唐:具有强烈分裂性格的统合时期
  • 02 必须由北朝追溯隋唐由来
  • 03 西魏和东魏实力悬殊
  • 04 《颜氏家训》中记载的胡汉女性
  • 05 胡汉冲突使北齐国力大减
  • 06 “邙山之役”后西魏和东魏最主要的分别是什么?
  • 07 西魏军队里看不出是汉人还是鲜卑人
  • 08 关陇集团的形成
  • 09 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使北周兵源充沛
  • 10 北周武帝的“废佛”动机
  • 11 平阳之战留下的坦途
  • 12 “亡国套式”无法给我们北周迅速灭亡的答案
  • 13 杨坚建立统一朝代的条件
  • 第二讲 隋朝的积极作为与覆亡
  • 01 隋文帝改州-县二级制
  • 02 人才晋用如何开放并解脱出来?
  • 03 “废乡官”和恢复“本籍回避”
  • 04 “轻赋”使户口大增
  • 05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恺重建的长安城
  • 06 恢复洛阳为东都、兴建广通渠
  • 07 隋末过度役使带来了不稳定
  • 08 隋文帝与隋炀帝的“南方情结”表现在哪里?
  • 09 三伐高句丽造成农业生产下降
  • 10 关陇集团内讧与隋朝覆亡
  • 第三讲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 01 唐朝并非铁板一块
  • 02 一个唐朝,四个很不一样的段落
  • 03 为何说“贞观之治”是初唐的核心?
  • 04 玄武门之变:光辉王朝背后永恒的阴影
  • 05 女主称制掌权,大臣内心接受女皇帝吗?
  • 06 女皇帝要如何安排继位者?
  • 07 唐太宗利用门第出身可以“修理”大臣?
  • 08 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 09 盛唐就是唐朝衰微的关键
  • 10 “安史之乱”前后的律令法制
  • 11 中唐及晚唐的政治统治
  • 第四讲 唐人的人文世界
  • 01 元稹和白居易笔下的“胡旋舞”记录
  • 02 艺伎的远源
  • 03 唐人全新的身体意识与审美追求
  • 04 唐代女性的社会意识和地位有哪些不同?
  • 05 婚姻从两家的事变成两个家族的事
  • 06 “假子制”盛行,外族大量涌入中国
  • 07 唐代对外开放的气氛从何而来?
  • 08 如何对待胡人——“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变
  • 09 府兵制与均田制瓦解:无法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
  • 10 中唐以后,政治监督与制衡机制是如何被打破的?
  • 第五讲 重读唐诗(一)
  • 01 唐诗为什么重要?
  • 02 唐诗有哪些独特之处?
  • 03 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发展出严整的对仗格式
  • 04 对仗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 05 为什么说唐诗如此不自由?
  • 06 唐诗“为文造情”,诗的功能和精神有巨大发展
  • 07 对唐人来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的审美
  • 08 为什么唐诗通常没有主语?
  • 09 王维《鸟鸣涧》和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人与自然
  • 10 写诗难,为什么唐朝还有那么多诗人和好诗?
  • 第六讲 重读唐诗(二)
  • 01 隋唐科举考试为什么以诗赋取才?
  • 02 全民写诗造成了哪些影响?
  • 03 从李白、杜甫读体量庞大的《全唐诗》
  • 04 初唐诗的探索——诗如何跟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 05 王维承袭初唐诗歌精神
  • 06 李白写大自然与王维有哪些不同?
  • 07 李白:恣意豪放与不守规则
  • 08 李白难考的身世对其写诗的影响
  • 09 李白与杜甫,画风反差有些大
  • 10 “老妪皆解”——中唐诗的一个潮流
  • 11 唯美与奇僻,中唐诗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 第七讲 唐代佛教与佛寺的进一步发展
  • 01 隋唐佛教的核心:选择、整理、混合
  • 02 唐初佛寺经济及其问题
  • 03 玄奘的取经、译经事业
  • 04 唐代为什么选择大乘而弃绝小乘?
  • 05 “判教”观念——用批判的态度搞清楚佛教
  • 06 天台宗的“三谛圆融”
  • 07 天台宗的“三千一法”
  • 08 天台宗的“教观二门”与“一心三观”
  • 09 华严宗的“判教”系统
  • 10 高度思辨的佛教与会昌法难
  • 第八讲 从门第到科举
  • 01 唐代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
  • 02 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相结合
  • 03 国家慢慢收夺世族的教育权
  • 04 玄宗时期,没有背景的人如何从地方进入中央?
  • 05 为寒门而设的制举
  • 06 从宰相薛元超的人生遗憾看唐代社会地位机制
  • 07 “兼修国史”对宰相意味着什么?
  • 08 唐代科举制“不糊名”的影响有哪些?
  • 09 牛李党争,门第最后的回光返照
  • 第九讲 跃动的复古精神
  • 01 唐宋之间的“古文运动”究竟是什么?
  • 02 韵文与散文的发展变化
  • 03 唐代第一波复古运动——陈子昂、李白“返远古”
  • 04 唐代第二波复古运动——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与“文道合一”
  • 05 韩愈:复古恢复的是古代文章的精神
  • 06 韩愈:写文章反对模仿古人,主张自我风格
  • 07 柳宗元:文章是拿来明道用的
  • 08 中唐至晚唐,散文性质的大革命
  • 09 从《唐文粹》看古文运动的成就
  • 10 如何对韩愈、柳宗元的成就进行排序?
  • 第十讲 藩镇的历史影响
  • 01 唐代府兵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 02 府兵制后来出现了哪些问题?
  • 03 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看府兵制的崩坏
  • 04 边事依赖节度使埋下隐患
  • 05 “安史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 06 “安史之乱”后各地遍置节度使,藩镇势力更加强大
  • 07 天下分裂状态的形成
  • 08 “中古”历史特性:中央朝廷没有那么高的控制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