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呈现出一种历史眼光,对一些媒介现象、事件、征候、个案的探究呈现出一种微观研究的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分析细腻,可读性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在现代性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深入思考了电子书写、博客写作、文学阅读、书信短信、红色经典、百家讲坛等问题。把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置于近三十年的时间维度上,考察其演变轨迹、分析其前因后果、思考其利弊得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章 媒介文化概说
  • 一 何谓媒介文化
  • 1.大众媒介
  • 2.媒介文化
  • 二 文化变迁的基本维度
  • 1.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
  • 2.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
  • 第二章 数码时代的写与读
  • 一 电子书写与文章的变迁
  • 1.笔耕墨种:手稿的痕迹与光晕
  • 2.作家换笔:快感写作与线性思维的瓦解
  • 3.学人上网:信息崇拜与通胀写作
  • 二 博客写作与展示价值
  • 1.本雅明的启示
  • 2.展示什么,如何展示
  • 3.展示价值与商业价值
  • 三 新媒介的冲击与文学阅读的式微
  • 1.文学阅读:由盛而衰的种种征候
  • 2.新媒介:影响文学阅读的诸形式
  • 3.游离与守护:媒介文化之间的冲突
  • 第三章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之后
  • 一 书信的终结与短信的蔓延
  • 1.书信与短信的存在状态
  • 2.时空距离与书信经验
  • 3.时空压缩与短信体验
  • 4.不能承受的短信之轻
  • 二 个案分析:数字化时代的爱情
  • 1.李蓝之恋:始于电话终于情书
  • 2.电话与性:一种新型的同构关系
  • 3.情书之谜:身体的在场与缺席
  • 三 在搞笑短信的背后
  • 1.搞笑短信的前文本
  • 2.搞笑短信与狂欢无关
  • 3.搞笑短信与媒介娱乐主义
  • 第四章 反思“红色经典”
  • 一 谁在守护“红色经典”
  • 1.《通知》出台的现实语境
  • 2.商业观众、革命群众与政治无意识
  • 3.作为合作者的民间
  • 二 个案分析:“红色经典剧”改编的困境
  • 1.样板戏《沙家浜》:政治审美化的产物
  • 2.电视剧《沙家浜》:在可改编与不可改编之间
  • 三 当“红色经典”遭遇恶搞
  • 1.从娱乐到政治:媒介事件的来龙去脉
  • 2.《闪闪的红星》:无法成为经典的若干理由
  • 3.祛魅与返魅:“红色经典”作为一笔交易
  • 4.恶搞:青年亚文化的游击战
  • 第五章 质疑《百家讲坛》
  • 一 《百家讲坛》的流播小史与变脸方术
  • 1.《百家讲坛》“前世”考:学术电视为何难以为继
  • 2.《百家讲坛》“今生”论:电视娱乐为何如日中天
  • 二 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
  • 1.学者上电视的文化语境
  • 2.学问型学者走向前台
  • 3.萨特与媒体关系再思考
  • 4.知识分子缺席电视的原因
  • 结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息与信息的对接既无法生成新的观念,也无法长出新的思想,而只能生产出更多的信息,而这种被生产出的新信息由于缺少经验的支撑、观念的统领,思想的观照,它们常常显得芜杂、混乱。许多时候,它们只能以信息噪音的方式存在。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