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8千字
字数
2019-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比较说明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与会通,探讨了境界形而上学的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含义,比较说明了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与会通,探讨了境界形而上学的内涵,主张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与真善美的自由人格的内在统一。本书通过境界形而上学的视角探索中国哲学中儒释道的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统一,揭示了儒释道所说的本体与人的关系,即本体与人的存在内在相连,并由人的道德实践而呈现在精神境界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自序
- 引论 境界形而上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一、一个哲学命题的分析:实事求是
- (一)实事求是与真善美
- (二)实事求是与人的主体性
- (三)实事求是与工夫
- 二、真善美信及其境界
- (一)真的境界
- (二)善的境界
- (三)美的境界
- (四)信仰的境界
- 三、中西思维方式之差异及其影响
- (一)学与觉
- (二)对象思维与非对象思维
- (三)上帝与性理
- 四、儒家工夫、境界、本体的同一
- (一)学在工夫
- (二)孔颜境界
- (三)性理本体
- 五、儒家的“性”与“天道”说
- (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 (二)“天”“命”的超越性
- (三)“天道”的价值性
- (四)“道不远人”
- (五)“性即天道也”
- 六、郭店楚简中的儒家道德“性”“命”
- (一)“凡人情为可悦也”
- (二)“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 (三)“穷达以时”
- 七、道家之“道”——由《老子》出发
- (一)“道”不可道
- (二)“道”是“上善”
- (三)“道”是“自然”
- (四)“道”是“玄德”
- (五)“道”是“在”
- 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的哲学境界
- (一)人间即世
- (二)狂狷在此
- (三)齐物所在
- (四)逍遥自在
- (五)真人真知
- 九、论魏晋玄学中的“自然”境界——以王弼、嵇康、郭象为例
- (一)“道”之“自然”
- (二)“自然”之“无妄然”
- (三)“自然”之“超然”
- (四)“自然”之“必然”
- (五)“自然”之“道”
- 十、《肇论》的境界哲学
- (一)不真故空
- (二)物本不迁 动静亦空
- (三)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
- 十一、“应无所住生其心”——《坛经》的境界
- (一)佛陀机缘
- (二)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 (三)无念 无相 无住
- (四)顿悟顿修与渐悟渐修
- 十二、“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张载的哲学思考(一)
- (一)“无意为善”
- (二)“性即天道也”
- (三)“诚明”之境
- (四)“兼体不累”
- (五)“变化气质”
- 十三、“穷神知化”——张载的哲学思考(二)
- (一)“神化”的意义
- (二)“神化”的境界
- (三)“化”与“成性”
- (四)何以“化”成
- 十四、“太虚即气”——张载的哲学思考(三)
- (一)“太虚即气”的缘起
- (二)“太虚即气”的意蕴
- (三)“太虚即气”的不同诠释
- 十五、“天人本只一理”——朱熹的性理之学
- (一)对朱子的评价
- (二)“理”是实在 亦是境界
- (三)“心统性情”
- (四)“为仁由己”
- (五)“天即人,人即天”
- 十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的哲学境界
- (一)“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 (二)“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 (三)“切己自反”
- (四)道外无事 事外无道
- 十七、“天地我立,万化我出”——陈白沙的自得之学
- (一)境界形而上学
- (二)“自得”之学
- (三)“主静”工夫
- (四)“自然”之境
- 十八、“随处体认天理”——湛甘泉的体认之学
- (一)学承白沙 融冶诸家
- (二)“随处体认天理”
- (三)“勿忘勿助长”
- (四)“宇宙间一我与天地也”
- 十九、“重功夫而不重效验”——王阳明的生命哲学
- (一)生命之学
- (二)工夫之学
- (三)本体、境界与工夫
- 二十、“六经责我开生面”——王夫之的哲学使命
- (一)上承横渠之学
- (二)“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
- (三)“性日生日成”
- (四)“由仁义行”
- 二十一、“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的哲学及其境界理论
- (一)崇尚理性
- (二)觉解人生
- (三)天地境界
- (四)修辞立诚
- 二十二、生命的学问——牟宗三的境界形而上学
- (一)“形而上学”释义
- (二)中西形而上学之异
- (三)道家境界形而上学
- (四)儒家境界形而上学
- (五)佛家境界形而上学
- (六)智的直觉
- 二十三、“直道而行”——张岱年的哲学及其人生境界
- (一)学品即人品
- (二)学兼赅知行
- (三)唯物、理想与解析
- (四)批评唯心主义
- (五)天人合一境界
- 二十四、智慧之学与自由个性本体——冯契的哲学及其人格养成理论
- (一)学问缘起
- (二)实践唯物之路
- (三)理性直觉
- (四)化理论为德性
- (五)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 二十五、死亡是一种境界——关于几种不同的生死观
- (一)儒家的生死观
- (二)佛家的生死观
- (三)道家的生死观
- (四)存在主义的生死观
- 结语 生命的根基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