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01千字
字数
2014-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吸纳了数百篇近百年来有关史事的学术论文,是一部集百家精义的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直述形式为主,即以历代先后,自周及清末,有关治乱兴衰,民族发展及断代重要政论与历代财政经济;中央、地方政治兴革,历代重要战事,军事体制;交通,中西文化与学术之演变,旁及历代帝王宰执兴替的得失与党争宦祸等。其内容论析,大体上一洗坊间流水账形式通史的缺点,而更能迎合国内读者阅读通史的需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史论衡(上册)
- 叙例
- 第一章 汉族及其文化的由来
- 第一节 民族的定义
- 第二节 汉民族由来的各家说法
- 第三节 华夏名称的起源
- 第四节 我国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
- 第二章 西周的封建统治及其兴衰
- 第一节 封建制度及其起源
- 第二节 封建宗法与西欧的比较
- 第三节 周代推行二次封建的原因及经过
- 第四节 西周封建的内容与崩溃原因
- 第五节 封建社会状态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纷争
- 第一节 春秋战国分期与霸政的兴起
- 第二节 霸政的意义与各国的称霸
- 第三节 战国的养士风气
- 第四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变法
- 第五节 战国形势与七雄争霸
- 第六节 春秋战国期间各方面的转变
- 第四章 秦的统一及其衰亡
- 第一节 秦的兼并与六国灭亡
- 第二节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与意义
- 第三节 秦的创建措施
- 第四节 秦速亡原因的分析
- 第五节 秦焚书坑儒的讨论
- 第六节 东土文化西渐的讨论
- 第五章 西汉的政教与治乱
- 第一节 楚汉相争及刘胜项败的分析
- 第二节 汉初的政治社会情态
- 第三节 汉初的政教学术
- 第四节 汉初封建与吴楚七国之乱
- 第五节 汉代土地政策的检讨
- 第六节 文景治绩的讨论
- 第六章 汉代的文治武功
- 第一节 汉代的崇儒
- 第二节 塞外民族入侵原因与汉化的分析
- 第三节 汉对匈奴的讨伐
- 第四节 汉对四夷的同化
- 第五节 汉武帝与桑弘羊的经济措施
- 第六节 昭、宣时代的政治
- 第七节 西汉式微与王莽变法
- 第七章 东汉的政教治乱
- 第一节 光武中兴及其政治评价
- 第二节 明、章之治道及其评价
- 第三节 东汉的士风
- 第四节 汉代的内朝、外朝与外戚
- 第五节 东汉的宦官及其得势原因
- 第六节 东汉与西羌的扰乱
- 第七节 东汉衰亡原因的分析
- 第八章 魏晋时期的治乱与兴衰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衰世现象
- 第二节 曹魏兴亡及其未能统一中国的分析
- 第三节 赤壁之战及其影响的分析
- 第四节 三国鼎立与吴、蜀灭亡原因
- 第五节 晋初的社会政治情态与八王之乱
- 第九章 东晋南朝的社会形态
-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政治社会文化
- 第二节 东晋的立国与偏安原因
- 第三节 淝水之战及其影响
- 第四节 门第社会制度的形成与背景
- 第五节 门第社会衰落原因的分析
- 第六节 东晋亡国原因的分析
- 第十章 “五胡乱华”与北朝之汉化
-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民族的迁徙
- 第二节 五胡对中国文化渐染与贡献
- 第三节 河西文化及其影响
- 第四节 北魏汉化的过程与盛衰关系
- 第五节 胡汉矛盾与两者势力的消长
- 第十一章 隋的开国及其盛治
- 第一节 隋统一天下在历史上的意义
- 第二节 隋统一前的社会与政治
- 第三节 隋唐皇室血统的讨论
- 第四节 篡周经过与得国原因
- 第五节 隋伐陈
- 第六节 隋代的隆盛
- 第十二章 隋代建设及其衰亡
- 第一节 隋唐运河在国防、经济上的意义
- 第二节 隋代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意义
- 第三节 隋亡原因的分析
- 第四节 秦、隋亡国原因比较
- 第十三章 盛唐政治的商榷
- 第一节 李唐的开国
- 第二节 贞观政治的得失
- 第三节 武周时代之政治得失
- 第四节 开元天宝的政治得失
- 第十四章 隋唐对外的武功
- 第一节 隋唐对高丽用兵的得失与影响
- 第二节 隋唐对突厥的经营
- 第三节 隋唐对西域的经营
- 第四节 隋通海外与对吐谷浑的征讨
- 第五节 唐对四夷经营的成功与影响
- 第十五章 安史之乱与唐代的弊政
- 第一节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 第二节 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 第三节 唐宦官擅权及其相关的弊政
- 第四节 唐代朋党之争与影响
- 第十六章 唐代社会经济与外扰内患
- 第一节 刘晏与中唐的经济改革
- 第二节 唐代马政与中唐之经济、政治关系
- 第三节 唐代的外患
- 第四节 唐代的民变与衰亡
- 第五节 安史之乱后国运的挣扎
- 国史论衡(下册)
- 第十七章 北宋的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 第一节 北宋立国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
- 第二节 宋太祖创业与开国
- 第三节 宋初的政争与赵普功过
- 第四节 北宋初年的对外政策
- 第五节 宋初内政和经济政策
- 第六节 宋初政制及其改革
- 第七节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与宋的国防
- 第八节 宋弃长安、洛阳而都汴的分析
- 第九节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分析
- 第十八章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 第一节 庆历变法及其失败原因
- 第二节 熙宁变法的得失与影响
- 第三节 庆历、熙宁变法得失之比较
- 第四节 宋代党争与政风
- 第十九章 北宋的衰亡
- 第一节 澶渊之盟及其影响
- 第二节 宋代宰相蔡京当权误国及其影响
- 第三节 宋徽宗与北宋的亡国
- 第四节 靖康之难
- 第五节 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
- 第六节 北宋积弱原因的检讨
- 第二十章 辽、金与西夏兴亡经过
-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辽、金等犯宋之比较
- 第二节 辽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第三节 西夏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第四节 金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第二十一章 宋与辽、金、夏的和战及其影响
- 第一节 宋夏战争经过及影响
- 第二节 促成宋金媾和的原因及其结果
- 第三节 北宋联金与南宋联蒙得失讨论
- 第四节 岳飞与秦桧的冤案
- 第二十二章 南宋的立国及其衰亡
- 第一节 宋室南渡初年的国势
- 第二节 南宋的开国与偏安
- 第三节 东晋、南宋立国与偏安的比较
- 第四节 东晋、南宋意图规复的事功的比较
- 第五节 南宋式微原因的分析
- 第六节 两宋灭亡原因的比较
- 第二十三章 元代的兴起与立国
-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与亡宋原因
- 第二节 元代统治汉人的政策
- 第三节 元代色目人的贡献
- 第四节 元代的海运与国运
- 第五节 元代的吏治及其速亡原因
- 第二十四章 明初的政制得失
- 第一节 明初开国及其政治措施
- 第二节 明初废宰相的原因与后果
- 第三节 明初知识分子的遭遇
- 第四节 明初削藩经过及其影响
- 第五节 明成祖的政治、经济措施
- 第二十五章 明代宦官专政与党争
- 第一节 明代宦官干政与阁权的消长
- 第二节 明代厂卫制与司礼监
- 第三节 唐、明宦官的比较
- 第四节 明代党争及其影响
- 第二十六章 明代的外患与影响
- 第一节 明代外患原因的分析
- 第二节 土木堡之役及其影响
- 第三节 明代倭寇为患的因果
- 第四节 明万历援朝之役及其影响
- 第五节 葡萄牙的入侵与商业交通
- 第六节 汉至明清长城、黄河、长江对中原文化的保全
- 第二十七章 明清的社会经济与科技
- 第一节 明初的对外贸易及其影响
- 第二节 明中叶的社会经济与张居正的改革
- 第三节 清代的社会经济与吏治得失
- 第四节 明清西学输入中国概述
- 第五节 近世中国文化的西传
- 第二十八章 晚明民变与衰亡原因的分析
- 第一节 晚明民变的分析与影响
- 第二节 明代亡国原因的分析
- 第二十九章 清代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 第一节 清代的兴起及其代明原因
- 第二节 清初的统治措施
- 第三节 清初对汉人及少数民族的政策
- 第四节 清代削藩及三藩之乱
- 第三十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的政治措施
- 第一节 顺治朝的政治措施
- 第二节 康熙朝的政治措施
- 第三节 雍正朝的政治措施
- 第四节 乾隆朝的政治措施
- 第三十一章 不平等条约与对外战争的失败
- 第一节 《尼布楚条约》及其影响
- 第二节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 第三节 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
-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 第三十二章 自强运动失败与革命的爆发
-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灭亡
- 第二节 天地会的起源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 第三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与影响
- 第四节 戊戌政变的经过及其影响
- 第五节 “庚子拳变”及其影响
- 第六节 辛亥革命成功的分析
- 第七节 清代衰亡原因的分析
展开全部
出版方
道善文化
道善文化成立于2016年,依托母公司北京爱智达人科技教育公司的出版资源,致力于中国传统经典,以及文学、历史、艺术等优秀人文内容的出版与发行推广。 公司先后与东方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与中信出版集团开展更加密切的总发行合作。已出版过的系列作品计有:《王鼎均散文系列》12册、《刘君祖的易经世界》(22种)、王溢嘉的“周边文丛”(20种)、《民国人物小传》(20种)(上海三联)、蒋勋说文学之美系列(5种)、蒋勋说红楼梦系列(8册)、爱新觉罗.毓鋆讲经典笔记系列(20种)、吴怡的我在美国讲中国哲学系列(20种)、何寄彭教授主编的《华夏之美》系列(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