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9.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9千字
字数
2021-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
内容简介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本序
-
第一部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二部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三部
-
1
-
2
-
3
-
4
-
5
-
6
-
第四部
-
1
-
2
-
3
-
4
-
5
-
6
-
第五部
-
1
-
2
-
3
-
4
-
5
-
第六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尾声
-
1
-
2
展开全部
《罪与罚》…鸡犬无罪也该死…
鸡犬该不该死与罪无关,鸡犬该死是因为其肉可食,人杀之而不用担心什么后果。什么东西该不该死,看来并不是它有没有罪,而是它死了对人有没有用。反之,所有该死的,人自然会找到合适他的罪,只是谁有罪无罪,当然是力气大的说了才算…… 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有没有罪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死了,人有没有得好处。她死了,欠她钱的人都得好处,罗佳杀了她取她的财就如杀只本该死的鸡吃肉充肌,所以无罪。但是老太婆被杀了,公权力的秩序被挑战,所以罗佳又是有罪的,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他代替公权力杀了人…… 判罗佳流放是作者的智慧,罗佳要活着也要受罪,则皆大欢喜。这个安排是要说上帝要罗佳活着,活着苦行赎罪。无论出卖过的是肉体还是灵魂,只要真心改过,诚心去赎回,终究会得救的。人没有权给人定罪,人没有权代替上帝给人定罪,除非人能重新虚构一个更听使唤又更万能更神圣公正的上帝…(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震撼灵魂
每日一书:《罪与罚》。一部浸透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一部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一部举世公认的、震撼灵魂的世界文学名著。如书名所示,小说是以刑事犯罪为题材的,写的是罪与罚。主人公 —— 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为贫困所迫,不得不中途辍学。他住在一间租来的、像个衣柜似的陋室里,整日像只猫似的躲着催租的女房东,靠母亲省下来的一点抚恤金和借债过日子。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经过苦思冥想,他头脑中产生了一种 “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 “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 “理论”,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 “虱子”,还是一个 “非凡的人”,他铤而走险,举起发抖的双手,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和首饰,继而为灭口又狠心杀死了她的妹妹。事情虽然干得不那么顺利,但由于种种巧合,他竟安全地逃离了现场。警方也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而且后来还出现了一个 “替身”:嫌疑犯米柯尔卡向警方自首,“供认” 是他杀死了老太婆。此时真正的凶手拉斯柯尼科夫几乎可以完全逃脱法律的惩罚了;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另一种更可怕的惩罚 —— 道德与良心的惩罚,而且,这惩罚先于犯罪:自他萌生杀人念头的时刻起,他的内心便成了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 “理论” 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为那 “荒唐的” 念头感到厌恶,不相信自己真会去做 “那件事情”,直到行凶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犹豫:“不如回去吧?” 杀人后,他便陷入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中。他得了热病,昏迷三天三夜,发高烧,做噩梦,动辄歇斯底里大发作;他开始厌烦世上的一切,甚至对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也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憎恶;他对什么都怀疑,却又神经质地一次次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次去凶杀现场拉门铃,重温 “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他痛心地说:“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把自己毁了,永远地毁了!” 在妓女索尼娅 “爱” 的感召下,他终于去自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身于一个医生家庭。四十年代他曾与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接近,并参加过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 —— 俄国最早的进步知识分子革命组织,因而于一八四九年被捕,被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几分钟被沙皇赦免。刑场上的经历,十年监狱、苦役以及流放生活,对于他的身心产生了可悲的影响。四十年代末他入狱时是一个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无神论者;十年后,当他从流放地回到彼得堡时,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和君主主义者。《罪与罚》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六十年代重返文坛后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思想 —— 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母亲的信使他十分痛苦,但是信里所透露出的最主要的事情,他不曾有过片刻的怀疑。甚至正当他读信的时候,事情的最根本点在他脑子里已经决定,完全决定了:“只要我活着,就决不让这件婚事成功,叫卢仁先生见鬼去吧!” 最初一刹那,他认为自己要疯了。他浑身冷得要命;不过发冷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他早在睡梦中就已经患了热病。现在他忽然猛烈地打起寒颤,抖得他差不多牙齿都要蹦出来了,他浑身都在哆嗦。过去当大学生的时候,他往往连这种菜汤也没有。他的囚衣很暖和,适于他目前的生活方式。他甚至感觉不出自己戴着脚镣。他对自己的光头和两色囚衣感到羞耻吗?在谁的面前感到羞耻呢?在索尼娅的面前吗?索尼娅怕他,他会在她面前感到羞耻吗?但是在他的心里唤起了一种感情;他望着她,感到心头一阵痛楚。“她干吗这么伤心呢?” 他暗自想,“我是她的什么人?她为什么哭?为什么她要跟妈妈和杜尼娅一样照料我?她要做我的保姆啊!”“画一个十字吧,哪怕做一次祷告也好。” 索尼娅用胆怯的、颤抖的声音请求道。
勇敢点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着实遛遛看了小三十天。这样的小说确实看着稍微有一点点辛苦,辛苦在于这种心理描写比较多的小说,既需要合理,又需要细致。但是这种小说难就难在们虽然心理上的描写让人们觉得可以合乎逻辑,但是未必能让人觉得认同。因为逻辑这件事,总归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不成立的话,逻辑在严密,得出的结论可能都有些问题。主人公一直没有认为自己有罪。这一切的起点在于,主人公从来都没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超越过普通人的那个,所以他能够决定到底谁是有罪的,能够决定人的生命。他劝自己的理由是,他要通过这件事做更多的好事。但是问题就在于,主人公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觉得什么是好事和坏事,但又没想明白自己要怎么承担坏事的后果。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没有跨越过去。非常巧的是,正好最近在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在罪犯这一节,阿德勒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罪犯的做事方式及态度都表现出他在努力解决问题,他在追求成功和优越感。虽然他们很努力,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方向是错误的,这就导致了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要求。”“罪犯的目标也是在追求优越感,只是他们所追求的对社会没有贡献,也不与他人合作,只是想象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罪犯不会关心他人。如果生活中有些问题,他们无法解决,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按照常规生活了。” 没错,主人公确实是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认为自己的学识出色就应该受到众人的瞩视,他认为自己的道德高尚就应该获得别人的尊重,他认为自己穷困就是不应该的。他以为自己是勇敢,但他的勇敢其实是软弱的表现,是追求一种自己幻想出来的优越目标,以为自己是英雄。阿德勒说,罪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完全不关注他人,认为他人都是敌人,认为没有人欣赏自己,另一种是被宠坏的孩子。这两类,好像在在主人公身上都能应验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躺在床上想了两个月,考虑是否该去犯罪。他总是问自己:‘我是拿破仑,还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终于他用这个想法说服了自己,欺骗自己,从而达到犯罪的目的,其实罪犯也都知道他过的不是有意义的生活,他也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懦弱让他们无法接受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我才会有一些喜欢那个地主。那个地主其实并不高尚,但是他比主人公更吸引我一点的是,至少他不飘着,他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虽然有些确实低俗,虽然也有些粗鄙,但是你看他的这些行动,好像他并没有无所顾忌地、不择手段地非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他看不上主人公的理论,“真正使他心驰神往的是,很多天才人物并不在乎自己干的一件坏事,而是毫不迟疑地跨越它。他大概也以为自己是天才,也就是说,在某个时期,他曾有这样的自信。由于想到自己能够创造理论,却不能毫不迟疑地跨越过去 —— 这样看来,他不是个天才,一想到这一点,他曾经感到很痛苦,现在还感到痛苦。对于一个很自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屈辱……” 只是,自己是不是普通人这件事,其实还是真的挺难跨越的。虽然我们都愿意希望自己是那个超越一般的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要过的是普普通通的日子。谁能决定谁什么呢,或者说谁有权力去决定另外的人什么呢?尤其是当这个权力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我们确实都要勇敢,这个勇敢是对自己的,而不是对别人的。这个勇敢,是我们能够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我们没有任何决定他人的权力,我们没有任何摆弄别人的能力,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做好我们自己。
- 查看全部26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