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讲述了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史学在华流传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两个不同时代之间。它讲述了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进入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

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显出来,被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崇拜着,他的史学思想被狭隘化。透过世纪转换期间里的史学方法论、史学史专书,兰克的科学形象在全世界传递开来。二十世纪伊始,兰克进入中国,在人们热情追求新社会、全心信仰科学的氛围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国被辗转传述着,反映出国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现出现实中多重的局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写作缘起
  • 研究思路
  • 全书结构
  • 第一章 兰克及其史学
  • 一、 在浓郁的宗教氛围里步入史学
  • 撰写欧洲六个族群的争斗与融合来呈现基督教文明
  • “它只想呈现,过去原本是如何”:过去原本指基督教族群共同成长的过程
  • 二、 对基督教世界的情怀引领着史料收集
  • 史料考证的私下实作课程:学派的基石
  • 钟爱史料之初现:档案
  • 前往维也纳、意大利搜寻档案
  • 带着丰富的史料回柏林,呈现人际关系垂直的倾向
  • 三、 激发出典范式的历史主义叙事
  • 主编《历史政治杂志》终于昭示了政治立场
  • 政论文章《列强》:无心插柳立下了历史主义史学写作范式
  • 兰克不是民族主义者——王朝是他的价值核心
  • 历史写作从南欧转向中欧,从宗教关怀走向国家政治
  • 与官厅的紧密以及对大学的冷漠
  • 瑙韦克事件与兰克对学术自主的看法
  • 柯盆在《哈勒年报》批判巅峰时期的兰克
  • 告别“老光棍”生涯
  • 四、 对普鲁士王室的忠诚贯穿他的写作
  • 宗教改革推动传统普世帝国走向没落
  • 兰克站在路德立场描写农民战争
  • 宗教精神融入政治:普世性的教会蜕变成独特性的民族文化
  • 评史添策《普鲁士国家史》
  • 历史研究中的“自我”
  • 自我提升与历史的宏观
  • 1848年革命期间的兰克
  • 兰克心灵的创伤
  • 给威廉国王的政治备忘录
  • “人民主权”是入侵德意志的外来思想
  • 军队是兰克心中的王牌
  • 《普鲁士史九书》:文官体制的历史证明普鲁士不需要外来政治理论
  • 五、 与巴伐利亚国王的情谊成就了兰克学派
  •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呼应兰克一生的著作
  • “主导理念”概念对人神不敬
  • 复数的“趋势”代表兰克历史研究丰富的论点
  • 趋势显现历史中的个体性
  • 历史思考的两套标准
  • 巴伐利亚科学院历史委员会
  • 晚年的前奏
  • 六、 《世界史》是上帝展现的足迹
  • 第二章 兰克在华百年接触史
  • 一、 润物无声:历史与兰克
  • 西洋史教科书
  • 辞书
  • 二、 大行其法:同质的兰克
  • 史学方法论
  • 西洋史学史
  • 三、 众声喧哗:多面的兰克
  • 科学派的兰克
  • 观念论的兰克
  • “反动派”的兰克
  • 四、 兴无灭资:反面的兰克
  • 第三章 伯伦汉《史学方法论》
  • 一、 伯伦汉的生平
  • 二、 《史学方法论》的各个版本
  • 三、 评论《史学方法论》
  • 四、 伯伦汉史学在东亚的接受
  • 第四章 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史学原论》
  • 一、 成书缘起
  • 二、 史学思想
  • (一)以人物解释社会结构的演变
  • (二)怀疑精神与对社会科学的态度
  • (三)历史学的主观性与科学性
  • (四)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之间的史学思想
  • 三、 接受与批判
  • 第五章 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
  • 一、 其人其学
  • 二、 隐性流播
  • 三、 坪井九马三与梁启超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