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新世纪美学发展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内容简介

大数据时代,现代审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和多变,人文精神经过否定之否定后,重新占据人类思想意识的中心位置。在学术界普遍的创新焦虑情绪中,中国经验和中国学派的呼声日益高涨。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元理论,采用人类学视野,直面本土现实,依循新人文学科的建设路径,在中西当代学术思想的碰撞和融会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范式、民族艺术与文明冲突、美学意识形态、中国当代悲剧问题、人文精神建设、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地方性审美经验与认同危机、民族审美经验等重要理论问题做了深沉的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辑 全球化审美:人类学视域
  • 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
  • 一 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渊源
  • 二 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深层整合
  • 三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回答
  •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
  • 一 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渊源
  • 二 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三 审美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契合
  • 四 审美人类学介入现实的实践途径
  • 五 余论
  • 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
  • 一 审美人类学的可能性
  • 二 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 三 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 审美人类学的问题与方法再思考
  • 一 走向人类学视野的艺术与美学研究
  • 二 文化语境中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 三 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人类学的理论资源
  •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 一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理论的联系
  • 二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 三 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 四 马克思的理论方法对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列维-斯特劳斯与审美人类学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列维-斯特劳斯的生平、性格与学术渊源
  • 三 《野性的思维》的概念和思想
  • 四 列维-斯特劳斯与现代生活
  • 五 列维-斯特劳斯给审美人类学的启示
  • 民族美学研究对象的思考
  • 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
  • 一 “重新书写”民歌的南宁模式
  • 二 作为文化资源的民歌文化
  • 三 认同的危机和危机中的认同
  • 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
  • 一 伦格飘贝: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表征危机
  • 二 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审美经验的矛盾结构
  • 三 审美维度的思考: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 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
  • 一 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看民族艺术的内在矛盾
  • 二 民族艺术的生产方式
  • 三 审美意识形态:重新思考基础与上层建筑
  • 民族审美经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意义
  • 第二辑 现代审美问题:跨界·转向·实践
  • 美学与跨学科研究:论新人文学科与当代美学研究
  • 一 重新思考现代性
  • 二 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未来
  • 三 从当代美学研究看新人文学科的几个特点
  •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
  •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 二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模式
  •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形态
  • 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新起点
  • 关于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问题
  • 一 精神分析美学问题的提出
  • 二 精神分析美学的基本主题
  • 三 拉康的贡献
  • 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
  • 一 问题的提出:迈向人类学视野的审美与艺术研究
  • 二 大地飞歌:民歌艺术的现代意义问题
  • 三 关注现实:审美人类学与乡土文化建设
  • 四 走向田野: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趋势
  • 现代性与悲剧观念
  • 一 现代性的悲剧性困境
  • 二 现代性矛盾的悲剧式解决
  • 三 中国经验与中国的悲剧观念
  • 中国悲剧观念: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 二 关于中国悲剧观念
  • 三 马克思主义美学成为公共话语的可能性
  • 结语
  • 美学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
  • 第三辑 地方性经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模式
  • 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基本问题
  • 一 “文艺大众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式在中国的创构
  • 二 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理论意义
  • 三 理论发展与综合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定位与历史责任
  •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 一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含义
  • 二 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
  • 三 当代中国审美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 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与文艺美学的发展
  • 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
  • 《野性的思维》中的乌托邦观念
  •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 一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形式
  • 二 从两个个案看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问题
  •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矛盾结构
  • 四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 第四辑 直面现实:现代美学的价值指向
  • 关于黑衣壮审美文化研究的缘起及其思考
  • 看不见世界的美丽呈现
  • 躲避崇高?
  • 一 这还是悲剧吗?
  • 二 人性应在细节中体现
  • 牺牲的意义
  • 明媚的暴力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