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推荐读《中庸》:开启内在光明,达圣人境界。

内容简介

《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被后世称为“孔门心法”,在儒家道统与法统的传承中,有着其它典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要旨在于,如何时时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心性本然状态,去开启人人本具的内在光明德性,从而在内修与外用上,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圣人境界。本书根据史幼波老师所开讲的《中庸》系列录音整理而成,语言生动活泼,文意深入浅出,并且旁证于佛道两家,提炼出中华传统心性之学的精髓,为现代人安身立命,乃至共同面对人类未来的命运,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道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上册)
  • 推荐序 祖灯慧焰继往开来
  • 引章 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 备受推崇的“孔门心法”
  • 儒门三圣与思孟学派
  • 严守中道的好处
  • 平常心是道
  • 在时空之中体会中庸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世界的中心在哪里?
  • 我思故我在,我又是谁?
  • 认识一念未生的刹那
  • 常道与非常道
  • 始于一理,终于一理
  • 人啊,认识你自己
  • 第一章 《中庸》纲领,性命之要
  • 中国古人最重视什么?
  • 天命,性命之学的原点
  • 命运,选择与不可选择
  • 做体道而行的人
  • 圣人以化成天下
  • 在最亲切的地方下手
  • 君子慎独三步曲
  • 别浪费生命的能量
  • 一喜一怒,也能改变历史
  • 人心和外物是相通的
  • 《中庸》是现代病的药方
  • 重提一下念头功夫
  • 第二章 君子小人,各得其中
  • 谁都不会反对中庸
  •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 临济大师的临终偈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第三章 中庸其至,民鲜能久
  • 第四章 明道行道,过犹不及
  • 聪明过头与愚不可及
  • 贤能知止与不肖不及
  • 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
  • 第五章 夫子感慨,大道难行
  • 第六章 圣人大知,执两用中
  • 从平民到天子的大舜
  • 舜的大智慧
  • 最根本的中道原则
  • 精神现象中的二元对立
  • 不要光说空不说有
  • 第七章 大智若愚,聪明误人
  • 想起两个乐山朋友
  • 白居易见鸟窠禅师
  • 心志要贞固,功夫靠软磨
  • 第八章 复圣颜回,择善弗失
  • 第九章 世事不易,中庸更难
  • 老百姓都是“运动员”
  • 让文殊菩萨管汉族人
  • 中国文化中的隐士之风
  • 中庸的终极性和永恒性
  • 第十章 子路问强,明道至上
  • 强者折之,弱者扶之
  • 南方之强的软肋
  • 北方之强,只识弯弓射大雕
  • 孔子心中真正的强
  • 第十一章 遵道而行,无怨无悔
  • 人性中的普遍弱点
  • 竹林七贤与迈克尔·杰克逊
  • 还原圣人们的本来面目
  • 把唐僧的大愿变成力量
  • 参禅须是铁汉
  • 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 无功德就是最大的功德
  •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贯通天人
  • 事物的一体三面
  • 鸽子为什么佛头着粪?
  • 知识是个无底洞
  • 圣人也不可能得满分
  • 人心不圆满,世界才不圆满
  • 云在青天水在瓶
  • 第十三章 忠恕不违,庸德庸言
  • 大道在生命的亲切处
  • 不问苍生问鬼神
  • 三教兴衰的演绎过程
  • 最终还得回到这里来
  • 不要被自己的感官所骗
  • 君子治人的原则
  • 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夫子当反面教材
  • 最难做到是常识
  • 第十四章 知位守位,正心正命
  • 守好自己当下的位置
  • 富贵之人的榜样
  • 无恒产者须有恒心
  • 苏武牧羊与文姬胡笳
  • 心平气和,各就各位
  • 第十五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第十六章 外敬鬼神,内明心地
  • 不要以为古人迷信
  • 鬼神到底在哪里?
  • 捅破宗教心理学的这层纸
  • 第十七章 大德之人,天地佑之
  • 以孝治天下的证据
  • 孝道的几条硬指标
  • 以德为本,本立而道生
  •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天命保佑什么样的人?
  • 第十八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君子忧道不忧贫
  • 道统法统,薪火相传
  • 周之兴,以有道伐无道
  • 周道之兴的三大环节
  • 周公制礼的内涵
  • 亲不敌贵与贵不敌亲
  • 第十九章 善继善述,以礼为先
  • 血脉传递与精神传承
  • 生活在精神最贫乏的时代
  • 艾略特与陈子昂
  •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 给人一个恰当的定位
  • 从敬父母到敬天地
  • 以礼为治,如示诸掌
  • 第二十章 入世行道,治国方要(上)
  • 千古定论,道在得人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孔子眼中的人才标准
  • 回到各自的道中去
  • 修身的三大要素
  • 从知人到知天
  • 传统看相的学问
  • 人间五伦,天下之达道
  • “知、仁、勇”三种德行
  • 把复杂的世界简化到一点上
  • 学问之道有三种人
  • 践行圣道也有三种人
  • 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法
  • 修身与尊贤
  • 仁者亲亲,礼敬大臣
  • 体群臣与子庶民
  • 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
  • 修身是最重要的本钱
  • 斋戒与礼法,修身之要害
  • 精神中的一点灵明
  • 教育重在礼乐文化
  • 两个玩物丧志的反面教材
  • 如何对待自己人
  •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下册)
  • 第二十章 入世行道,治国方要(下)
  • 宰相就应该务虚
  • 高薪养廉与时使薄敛
  • 社会职称化带来的问题
  • 嘉善而矜,厚往而薄来
  • 早知三天事,富贵一百年
  • 搞好人才纵向流动
  • 交朋友的根本原则
  • 顺亲有道,明善而诚
  • 老天爷什么都知道
  • 人人都是天之骄子
  • 善恶是非的终极标准
  • 南泉斩猫与归宗斩蛇
  • 在博学中养道气
  • 慧远大师的东林家风
  • 学问之道,要学习提问
  • 真正的禅修,就是思维修
  • 儒家的功夫念头
  • 笃行,要落实在每一个步骤中
  •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 纪昌学箭的故事
  • 第二十一章 诚明知性,至诚至善
  • 正心诚意与明心见性
  • 婴儿行与白马非马
  • 精神中的体相用
  • 第二十二章 圣人至诚,参赞天地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人最需要其他人
  • 尽性正位,赞天地之化育
  • 人类最高价值之所在
  • 第二十三章 心诚有灵,至诚如神
  • 呵护我们的一念之善
  • 做慈善也会上瘾
  • 从孝道开始的企业培训
  • 从凡夫到圣人
  • 第二十四章 至诚如神,未卜先知
  • 知几,其神乎?
  • 在祯祥与妖孽之间
  • 最大的妖怪是什么?
  • 打卦占卜与看相
  • 第二十五章 诚者之道,成己成物
  • 自助者天助
  • 重视你的第一念
  • 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
  • 第二十六章 天人同德,博厚高明
  • 乾德不在云天外
  • 儒家也有秘密法门
  • 一阳来复,华丽转身
  • 饭里茶里都是她
  • 格竹子与龙场悟道
  • 在天地时空的交汇中
  • 德配天地,无为而无不为
  • 一言而尽,一视同仁
  • 从孔隙里透出一线光明
  • 阳明四句教
  • 儒家修行的总持门
  • 附:书院课后交流
  • 第二十七章 德至道凝,明哲惟中
  • 要那么多礼干什么?
  • 礼教、诗经与美女
  • 三代礼乐,尽在佛门
  • 五百年有圣人出
  • 为什么不做真君子?
  • 让天赋德性发挥出来
  • 高明到极处
  • 重读一遍《西游记》
  • 河东河西三十年
  • 持盈保泰之术
  • 请大家多多保重
  • 第二十八章 德位相配,礼乐从周
  • 一个宰牛匠的自信
  • 重建中国士大夫精神
  • 引火烧身的三大原因
  • 让人心合于道心
  • 与孔夫子心心相通
  • 大一统时代的制宪原则
  • 周公制礼与王莽改制
  • 云缭雾绕话改革
  • 孔夫子研究三代礼法
  • 第二十九章 知天知人,以永终誉
  • 行王道的三件大事
  • 万事以修身为本
  • 现实考量与历史视野
  • 给整个社会安心
  • 无愧于天地鬼神
  • 抓阄出来的云门方丈
  • 知天原来是知人
  • 这才是大师风范
  • 要对中华传统生大信心
  • 第三十章 夫子之德,川流敦化
  •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伪托与学术责任心
  • 重视道统与法统的传承
  • 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
  • 东方文化生态学
  • 天地之道,有容乃大
  • 第三十一章 天下至圣,德配于天
  • 儒家道统的早期传承
  • 三教融合的新儒学
  • 观音入理之门
  •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 性情中的阴阳之道
  • 从主静到主敬
  • 嘴巴素,心也要素
  • 分别之处无分别
  • 敢不敢承担这个“时”字
  •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 中华文化的理想情怀
  • 第三十二章 至诚之德,大经大本
  • 做人的最高典范
  • 寒山、拾得的故事
  • 第三十三章 君子之风,润物无声
  • 不学诗,无以言
  • 隐德中有真君子
  • 修养上道了的感受
  • 内省君子的日常修为
  • 有理不在嗓门大
  • 夫子之道,天何言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博瑞森管理图书

博瑞森管理图书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本土管理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产品定位:企业阅读 本土实践。与企业中的管理实践者一起,立足本土环境,追求卓越实践,传播最适合当下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知识。作者主要来源于管理咨询领域内的实战专家群体和企业管理一线的经营者或经理人。 博瑞森目前出版的图书分为经营、管理、营销、行业四大类,年出版新书80余种,已经成为国内本土原创管理类图书的知名品牌。 博瑞森图书最大的特点:“本土”——理论和思想可以来自古今中外,但一定要适应本土;“实战”——作者都是从企业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实战性是渗到骨子里的。读者亲切地评价博瑞森图书的价值为“多读干货,少走弯路”。